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三峡纤夫

[名联赏析] 每日一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2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⑦宽严:宽大与严厉。⑧皆误:都失误。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鉴赏】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恩泽赠林则徐联

  【注释】(1)为:治理。《国语·周语上》:“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2)真书:即汉字的正楷。如“真草隶篆”。 (3)绵密:细致周密。《北周书·姚僧垣传》:“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 (4)赤子:初生的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5)体会:体贴、关怀,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6)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嘉庆进士。道光时,累官户部右侍郎,其学于六艺九流,无所不通,工篆法,熟精许氏学,诗文雄深博雅,于金石书画考订尤精密。 (7)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候)人,嘉庆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任湖广总督,禁止鸦片输入,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旋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把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给当时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因受诬害,被革职,后充军新疆。1850年在回潮州途中病逝。

  【鉴赏】林则徐不仅是政治家,而且他还是嘉庆进士,文学造诣很深,可称得上是个对联高手。他常常用写对联的方式言志抒怀,寄托抱负。他踏入仕途以后,为官清正廉明,对当时官场中污浊现象十分反感,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他出任江苏巡抚时,曾在大堂上亲书一联,联云:“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在任两广总督时题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被革职之后写了一联:“苟利国家死生人;岂因祸福避免之。”这些对联充分表达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置自己的“死生”“祸福”于不顾的高尚精神。他关心人民疾苦,襟怀坦白且文学造诣又高。因此,林则徐在当时文人中间很有威望,不少人都写联相赠,或称颂他的功德,或倾慕他的品格,或对他寄托信任,给他以劝勉和鼓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恩泽赠给林则徐的这副对联,此联是对林则徐品德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上联赞颂林则徐治理国家就象写楷书一样细致周密,没有一点漏洞。既写出了他做官的态度:清正廉明;又写出了他的性格:做事认真负责,考虑问题细致周密。林则徐自已曾手书“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一联,足其品德之高尚了。

下联赞扬林则徐爱护老百姓就象爱护自己初生的婴儿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对人民的心情和处境,寄以深深的同情和细致的关切。

林则徐一向体恤民间疾苦,在他任职期间,不断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经常微服私访,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要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民众多做有益之事。他写了不少有关水利的对联:“芦中人出,河上公来。”“春从天上至,水由地中行”等。从这些对联可看出,他对水利的关心,也就是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并且他的这种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也反映出他“为政”的品行,是十分可贵的。

此联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它是一副文字形式的交际联。因交际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文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所以艺木性比较强,整联用字讲究,整齐优美,节奏感强,有一种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跌宕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致。在结构上,立意集中,遣词造句都比较讲究,上下联不仅内容上密切关联,而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表现主题。

本联虽侧重于称颂林则徐,但也或明或隐地显示出作者本人的志趣品格和思想倾向,可称得上赠联中的上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

  【注释】①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章士钊(1882-1973年),湖南长沙人,字行严,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任北大教授和广东军政府要职。1924年倒向北洋军阀,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反对学生爱国运动。所办《甲寅周刊》以反新文化运动而著名。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律师,解放战争后期,曾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之一,后留北平。全国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73年赴香港探亲,7月1日在港病逝。②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北大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写了不少宣传马列主义的著名论文,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后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及促进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积极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鉴赏】此联原来是明朝忠臣杨继盛(字淑山)的名句,杨一生为反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据说,在他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

  对于李大钊的学问人品和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章士钊和他的妻子吴弱男是极为尊敬的。后来,当章士钊倒向北洋军阀政府时,李大钊感到非常遗憾,希望吴弱男能劝劝她丈夫,不要与反动军阀同流合污。一天,吴弱男请李大钊写副条幅以为纪念。李大钊便手书了此联。

  此联只在杨的名句上改动了一个字。而这一字巧改,实在是他自己的述志和写照。

  上联中“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即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下联的“著”即写。“文章”自然是那些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如果说上联强调的是一种志向,那么下联要求的则是行动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21: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鄂比赠曹雪芹联

  【注释】1963年3月,吴恩裕、周汝昌等访西山正黄旗张永海老人,曾听说过上述这副对联,并称是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给曹的,但文字稍有不同。1971年4月,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舒成勋老人的旧房墙壁上发现了这副对联,据舒成勋口述、胡德平整理的《曹雪芹在西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北京版第78-79页)载:“‘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二者相较,似乎墙上题的较近原作,上联末字‘少’对下联末字‘多’,下联‘而散’对上联‘相交’也更工整。题诗的墙既是‘二百年的老屋’,可知这联语确是二百年前就流传出来的。至于是否鄂比自撰,专为送给曹雪芹的,当然是另一问题。由老屋墙上也题此联这一事实,也证明1963年张永海老人的传说是有根据的。”

  (1)远富近贫:远,即远离,疏远。近:亲切,亲近。远富近贫,是指疏远有钱有势力的人,不同他交往;亲近贫苦的人,与其交朋友。 (2)礼:指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礼·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 (3)疏亲慢友:疏,不亲近,不熟悉。慢通谩,这里指轻谩的意思。疏亲慢友,是指疏远亲人,轻谩明友。 (4)鄂比:清初人,是曹雪芹最好的朋友。他见曹雪芹虽然生活贫苦,但仍不愿和富人攀交,总是同几个穷朋友相聚畅谈,在一年春节,特给曹雪芹送了这副对联,以示对其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 (5)曹雪芹:清初文学家曹寅之孙,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小说家。生年不详,死于1763年(一作1764年)。他家自曾祖起,世代任江宁织造。他少时随家迁居北京,曾经历了一段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其父因事获罪免职,产业被抄,家道衰落,日趋潦倒。晚年退居北京西郊香山时,生活更加贫穷,但他为人正直,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巨大的艺术才能,他花十年时间写成的巨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杰作。他还工于诗画,诗追步李贺风格,画石苍劲嶙峋,别具风格,可惜作品传世绝少。

  【鉴赏】这是一副题赠联,它语意浅显,通俗易懂,概括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两种待人处世的社会现实。一种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的人,一种是“疏亲慢友”,为了钱财而断绝情义的人。正如谚语云:“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楹联作者鄂比题赠此联,既饱含了他对曹雪芹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品德,性情高傲,品格端正,为人处世态度的赞誉,也充满了他对人世间那种为了钱财而断绝以往情义的不屑之徒的憎恶,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极为丰富深刻的世俗人情的道理。

  这副对联,属于骈体文句,对仗精工,平仄合律。用“远富近贫”对“疏亲慢友”,“以礼相交”对“因财而散”,“天下少”对“世间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平对仄,仄对平,相邻相近,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个“天下少”,一个“世间多”,不仅对得巧妙,而且寓意深刻,道出了世俗人情的一般见解,是题赠联中誉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绝妙楹联,也是教人如何处世为人的至理格言,无怪乎留传至今,仍吟诵不衰。

  这副对联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反对法的艺术技巧。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可见反对法在楹联创作中是一种使用较难、效果最佳的写作方法,它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艺术效果,而鄂比这副对联,正是采用了这种手法。他用下联的“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与上联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相对,一正一反,内容互相对立,意思互相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不同处世态度两种人的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联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憎恶什么,更是一目了然。难怪刘勰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大师会如此称赞反对法的写作技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1: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撰 格言联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高度概括了知识海洋的无边无际和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作艰苦的航行,才能有所获的深刻道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切地认识到这一道理,并以诗、词、文各种文学形式留下脍炙人口的警句、格言,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代人在学海中苦苦探索。“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劝勉人们要广泛地学习,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其精神宗旨就是“贵学”。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实知》中也说:“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都是告诫人们懂得学的重要性,学是一切之源,“学”然后才有“才”,有“才”然后才能齐家治国。然而“学”并非简单就能做到,“学须静也”,即只有一心一意、心平气和、心无二物,才能称得上是“学”;“学”后,才能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不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而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0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撰

  【注释】(1)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农历每月的十五这一天称为月半,这一天正好是天上月亮复圆的时候,历法上称为“月望”。 (2)年尾:年终,每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清洪诗:“新年头耳旧年尾,明日四兮今日三。” (3)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少有才名,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为“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又能诗,有《沉吟楼诗选》。他还擅长对联,传说本联是他苦思几个月后才作出来的。据说某年中秋之夜,金圣叹对酒赏月,忽然心有所动,得出了“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这一上联,可是苦思良久,仍然无法对出下联来。直到数月之后的大年之夜,有人来问他日子,他猛然想起,今夜已是年尾、明日该是一年的开头了,从中得到启示,终于对出了下联。

  【鉴赏】技巧妙趣联(亦称巧趣联)是一种以修辞技巧见长,以诙谐幽默为主的文字、智力游戏性对联。本联是一副显智的巧趣联。它以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历法知识为题材,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显示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智慧。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什么积极可取之处,但其对联技巧还是可让人耳目一新。上联说农历每月的月半(十五日)这一天正是天上月亮复圆的时候,月复一月,月月如此;下联则说每年的年尾之后总是接新年的年头,周而复始,永无穷期。这些自然现象与社会常识用对联的方式组织到一起,道出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别有一番情趣。

  作为技巧妙趣联,本联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字上巧下功夫,颇具特色。全联采用长联常用的扇对形式,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大体协调,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符合严式对的要求。本联最为突出的是运用复字、迭字、转品等方式,奇巧有趣。上联中“月圆”、“月半”、下联中“年尾”、“年头”,既是复字对,又运用反复(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加重了语气,增强了对联的气势。本联还运用了迭字和转品法: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中的前两个“月月”,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中的前两个“年年”是迭字。而“月月月”和“年年年”则是转品,即利用汉字一字多音或多义的特点,通过转义或转音,使同一个词的词性发生变化。本联中“月月月”中前两个“月”、“年年年”中的前两个“年”,都是表数量关系,表示每一月、每一年,而第三个“月”和“年”则是名词,表示月亮和历法中的年,这都是通过转义而使词性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全联别具一番风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2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业难,守业亦难,需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吴玉章撰 赠侄孙联

  【注释】(1)创业难,守业亦难:这句引用唐人典故。据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记载: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对侍臣提出“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当时任尚书左仆射的房玄龄回答“草创为难”,而谏议大夫魏征则认为:“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最后李世民归结说:“玄龄昔从吾定天下,备赏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当与公等慎之。”本联引用这一典故,劝勉后代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继续革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励精图治。 (2)物力惟艰:物质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物力,钱财物资等生活必需之物。惟,虽,是。 (3)居家:在家之日常生活。 (4)治家:当家理事,治理家务。 (5)行行:种种行为,每一种行为。行,行为。《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规模:亦作“规摹”,制度,准则。“行行当立好规模”这句的意思是,每做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应当符合原则,为别人树立好榜样。 (7)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号树人,四川荣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一九六三年一月,吴玉章同志的侄孙吴本清到中国人民大学去看望叔祖父时,请吴玉章老人给自己留言纪念。吴老欣然应允,提笔在侄孙的日记本上题写好了几副富有教育意义的对联。其中正堂屋门联是“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引用吴泰伯三让天下的典故教育子孙后代要互相谦让、以礼相待,不要争多论少、专为自己打算。下堂屋门联是“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勉励子孙们要刻苦读书,勤奋上进。这里选录的是吴老给吴本清的客厅门上的对联。

  【鉴赏】吴玉章同志写给侄孙的这副格言门联,虽然用语通俗易懂,但是蕴意深刻,发人深思,充满着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哲理。它不仅对吴家子孙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策励自己的座右铭;它不仅是指导人们居家处事的有益格言,也是勉励人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至理名言。吟赏这副对联,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革命节操,必然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本联写作的时间一九六三年一月,正是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当时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抵住外来的压力,克服内部的困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分显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吴玉章同志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即便是为侄孙题写对联,他也不忘自己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后代的责任,在对联中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殷切期望。在上联中作者首先运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关于创业难还是守业难的典故,恳切地告诫子孙后代:“创业难,守业更难”,紧接着针对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暂时困难,提出“须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的警语,教育后代要懂得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目前物质条件比较差,更不能忘记艰苦创业的精神,应正视现实,不要去图虚荣、讲排场,追求所谓的“体面”。真是语重心长、扣人心扉。在下联中作者从“居家易,治家不易”这极为普通的道理入手,勉励后代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起表率作用,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全联言简意赅,语朴味长,富有教育意义,是留给后人最为有用的珍贵精神财富。

  这副对联是一副宽式扇对长联。作者灵活地运用对联的各种技巧以表现思想内容,颇见功底。如:“创业难,守业更难”“居家易,治家不易”是运用复字形式(“难”和“易”字分别重复出现),在声律上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而“事事”“行行”则是运用迭字(一字双迭)技巧。本联和多数长联一样,采用扇对(亦称“扇面对”、“隔句对”)形式,其中上下联的一、二、四等三组对应句对仗工整,而第三对应句“须知物力惟艰”与“欲自我身作则”虽字数相同,但音节、词性等均不能相对。这是由对联的内容所决定的。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采用宽式对所允许的大多数字句对仗工整、个别字句对不上无妨的原则,并不影响全联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15: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归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孟迟撰

  【注释】(1)伤心:悲痛;心灵受到创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悲莫痛于伤心。” (2)之乎者也:古文中的常用词。这里代指文章。 (3)梧院:种有梧桐的院子。我国古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种梧桐,“梧院”遂成为古代文人常用词之一。 (4)孟迟:字升三,平昌人,唐会昌(841—846年)时中进士,有诗一卷。

  【鉴赏】这是一副自述苦况的自述联。据说唐代孟迟,博览群书,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只得到一个财主家教私塾。但财主十分无赖可恶,不但不付给孟迟的学俸,反诬他腹中空空,误人子弟。孟迟十分气愤,告到县衙门,但县令早得到财主的好处,与财主沆瀣一气,孟迟刚一上堂,就被县令一顿乱棒打出。孟迟不屈不挠,再告到州里,正好刺史是有“小杜”之称的大诗人杜牧。杜牧接过状纸,心下已经默然,但却有心要试试孟迟的才学,于是要孟迟以教书为题写一副对联。一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孟迟感慨万千,略一沉思,才思源源涌出,于是挥毫写下这副使人心酸的对联。这副对联切合教书生涯,对得工整,反映了私塾先生的凄苦:无情的夜雨,敲打着破败的窗子,屋里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在这种凄凉的环境中,孟迟还坐在破桌前,忍受着饥饿和心里的孤独悲凉,替学生批改作业,赶写教案。这是怎样一副令人心酸的图画啊!孟迟用“夜雨”“蕉窗”“半盏残灯”来描写环境,一方面使人想象到环境的极度艰苦,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财主贪婪吝啬的嘴脸表示厌恶。而“伤心”两字,也恰到好处,看了上联,即使孟迟不用“伤心”两字,读者的心也不得不“伤心”。下联是说转眼秋风又吹入梧桐院,从去年的秋季到今年的秋季,已是整整一年时光,一年辛苦下来,原来完好的笔也变得光秃了,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孟迟用“秋风归梧院”来说明时间已过一周年,用“秃笔”一枝来表白自己工作的勤勤恳恳和辛苦,用“柴米油盐”来说明家庭生活的穷困潦倒。看了下联,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胸怀大志而又怀才不遇的穷士为养家糊口而辛勤、屈辱工作的画面。杜牧一看,十分欣赏孟迟的才学,但又怕他是抄袭古人之作,因此自出一上联要孟迟当场对出下联。上联是“半只蜡烛,点四方形宫灯,辉辉煌煌,光照东南西北”,孟迟仍没有从自己的悲苦中解脱出来,随口吟出下联:“三缗铜钱,教一年整私塾,辛辛苦苦,身度春夏秋冬”。不仅对得迅速工整,且处处言及身世。杜牧一听,知道孟迟确实有才,不仅重罚了财主,而且把孟迟延为上宾。第二年,在杜牧的帮助下,孟迟终于考中了进士。

  本联是隔句对,借代用法用得自然、巧妙,如“之乎者也”、“柴米油盐”等,用词准确、生动;“移情”手法也恰到好处,把自己满腔的凄苦整个地注入笔下;对仗也十分工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3 20:43: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南天
张琼娣/ 寫人
舞影朱阑相镜里
飞花玉露散人间
*深圳家里洗手间墙壁上挂满珍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1-18 12:57 , Processed in 0.0278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