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梅庐

山东名人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一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岁。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十四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也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 7年),玄病故。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隐居下来。从此,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
建安12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长驱直入,直指刘备。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并亲往柴桑会见孙权,陈述利弊,舌战群儒。孙权折服,当场结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联合,拒曹军于赤壁,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后,亮助刘备乘胜攻占荆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亲任丞相。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故。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实行了许多得力措施:减轻剥削,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选贤举能,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严明军纪,决不扰民。为消除同南中诸都少数民族的隔阂与矛盾,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报,相安无事。建兴五年多(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统一全国。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请求后主准他“统率三军,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诸葛亮先后率大军五决攻魏,二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进驻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后人称颂诸葛亮最能“扶颠持危”。他“守身甚正,躬为表率”。《襄阳记》云:“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浣水续谈》记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连敌对的魏国将领司马懿也佩服他,称他为“天下之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学派的创始人 -- 郑 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郑玄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师事京兆(今西安西北)人第五元先(第五是姓),“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先接受了官学,即今文经学,同时,他对刘歆的《三统历》以及自古流传的《九章算术》,也颇有研究。后回有研究。后回到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随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这时他既学今文经,更以浓厚的兴趣学古文经。约三十七岁时,“以山东无足问者”,就西入关中,通过马融的学生卢植介绍,师事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据说,马融平素骄贵,郑玄在其门下,“三年不得见”,只能听高业弟子传授。但是,郑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将马融的学问都学到家了。一次,马融召集高业弟子“考论图纬”,涉及到某些天文历算问题,“闻(郑)玄善算”,就召他到楼堂上一起讨论,郑玄就几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亲聆老师的解释,“问毕辞归。”这时,郑玄已过不惑之年。马融喟然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其实,郑玄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已超过马融了,便辞归家乡。

返回山东,家境依旧贫寒,客耕东莱(今山东黄县东南),学徒相随达数百人。由于“党锢”事件的牵连,便隐修经业,杜门不出,长达十四年。其间发生了经学史上又一次今古文学的争论。今文学家何休,好《公羊》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0梁废疾》等。对此,“(郑)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郑玄的深入论述,令人佩服,何休见而汉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论争了。史称:“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环及(郑)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所谓“义据通深”,说明郑玄是从“通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才最终解决了问题,消除了门户之见,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争辩。

汉灵帝末,“党锢”解禁,大将军何进执政,想重新起用郑玄。郑玄年已六十,婉言谢绝,宁愿从事教学与著述,“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后汉书.郑玄列传》)往后的十多年里,郑玄勤奋著述,凡百余万言。汉献帝建安五年病卒,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范晔为其列传时作了这样的评论:“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指东汉)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站在“通学”的立场上遍注群经,“整”而“齐”之。史载,他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谛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著书立说的成绩如此巨大,远在其师马融和两汉任何一位经学家之上。

在《易》学方面,郑玄早年通《京氏易》,后来又通《费氏易》。其《易》注,以《费氏易》为主,兼容《京氏易》,亦即今古文《易》学的综合研究。他以“礼”注《易》,强调“不易之论”即社会伦理功能。改造了象数《易》学,是两汉《易》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此外,郑玄还提出八卦始于神农氏之说,与以前浒的伏羲说有别,可谓另创新说。

在《尚书》学方面,其《尚书》注,来源于贾逵、马融,是东汉一代今古文《尚书》学的集大成者。郑注出现,“《古文尚书》遂显于世”,为儒者所宗。

在《毛诗》学方面,郑玄先学今文《韩诗》,后师从马融研究《毛诗》。其《诗》学直接来源于马融,他的《毛诗笺》以及《毛诗谱》,兼采了今文三家《诗》尤其是《韩诗》。他首次提出《毛诗》作者有大、小毛公之别,《毛诗谱》谓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何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此新说有何依据,不得而知。郑玄还独创了“笺”的名称。就郑玄《毛诗》“笺”注内容而言,也是多以《礼》解释《诗》,强调礼制的作用,宣扬封建伦理的功效。此外,郑玄首次提示了《诗》之《大序》为子夏所撰,《小序》则为子夏、毛公合作。

在“三礼”学方面,郑玄《周官注》来源于马融;而注《礼》经(《仪礼》),是校读“古经”的成果;注《礼记》,则是独创的新说。从前,三种礼学经典分别相传,而郑玄“通为《三礼》”开始才有所谓“三礼”之学。“三礼”学是郑玄“通学”最精彩的内容,他全面注释“三礼”,融会贯通,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疑难的问题。皮瑞锡指出:“郑学最精者三礼。”(《经学通论.〈易经〉.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和推补爻辰》)

在《春秋》“三传”方面,郑玄先学《公羊春秋》,后习《左氏春秋》,此外又懂《0梁春秋》。他曾指出:“《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0梁》善于经。”(《六艺论》)郑玄综合融通,重点落在“善于礼”的《左氏传》上。《后汉书》本传及《儒林列传》均未提及郑玄注过《左氏传》,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郑玄曾注《左氏传》,一次与服虔相遇,听服虔谈注《左氏传》的内容,觉得与己见相同,就说:“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如果故事可靠,郑玄似有尚未完稿的注《左氏传》的专著。

“六艺”概论方面。随汉代经学发展,必然产生“五经”、“六艺”概论的专著,刘向校理秘府经籍,撰编了《五经通义》和《五经要义》。刘歆《七略》中之《辑略》,实际包含了“六艺”的总论;东汉,曹褒、张遐等均著有《五经通义》;尤其是许慎的《五经异义》,从礼制上评述“五经“的各种意义,综论今,古文家之说,但师法界限并不严格。对此,郑玄撰《驳五经异义》,混合今文与古文之义,加以辩驳,并著有《六艺论》,次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叙述六艺特征及其传授的渊源。

综上所述,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说”,其业绩无疑是经学史上一座丰碑。他遍注的群经,可异大多已佚。至今完整的留存于《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笺》和“三礼”注,以大量篇幅考订名物制度,训诂精湛,校雠严密,为中国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

颜真卿,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刚正乘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其事迹被后人所称颂。他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宏大,展示着盛唐的时代风格,被后人尊称为“颜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颜家是世家望族,先人均为文士、学者。家学的渊源加上颜真卿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刻苦勤奋的精神,对他后来成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年岁的增长,颜真卿越发显示出他的才学,词章沉着,辞令敏捷,文思如潮而书法尤佳。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 26岁应考,举进士,登甲科。他走上仕途之路时,正是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国事完全由奸相李林甫、宦官高力士、私党杨国忠所把持,唐王朝至此由清明治理变为腐朽统治。颜真卿秉性不阿,这就决定了他仕途的多难和人生的悲壮彩色。他曾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两次被奸党杨国忠排斥出朝廷。颜真卿在平原郡做太守时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以清明吏治律己,所以当地百姓都称他为“颜平原”、“颜清臣”。 由于唐王朝政治腐败势力日益扩大,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平原郡属河北道,是安禄山管辖的地区,颜真卿明里吟诗题字,泛舟游玩,暗中积极进行抵抗准备。叛乱开始后,叛军长驱直人,河北各郡官吏惊惶失措,有的弃城而逃,有的俯首称臣,唯独平原郡因颜真卿事先早有准备,没有落到叛军手里,他还派人向朝廷报告,玄宗得知情况后非常高兴对其左右说:“我不知颜真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有如此作为。”天宝十五年(756年)颜真卿高举义旗、抗击叛军,他曾在检阅部队时发表了激昂的演讲,讲话时声泪俱下,他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同时颜真卿还联络其堂兄颜果卿(常山太守)合兵二十万并被推为十七郡盟主,以浩大声势抗击安、史叛军。 安史之乱平息后,颜真卿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还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史称颜鲁公)。但不久又因在朝廷敢于直言,得罪宰相等权贵们,而屡遭贬斥。尽管厄运一再袭来,但他始终不改初衷。 唐建中四年(783年),颜真卿已是75岁的老人了。淮西都统李希烈叛乱,本来朝廷要派兵征讨,后来皇帝听从奸臣卢杞所奏,以不劳师旅为借口,让声望很高的颜真卿走一趟去宣抚。颜真卿明知卢杞要加害于自己,也不推却,他以大唐统一的利益为重担当此行,连亲友都未告别,即动身去了许州。颜真卿在许州面对李希烈手下的暴徒,态度从容,毫不畏惧,宣读诏书,义正辞严地规劝叛军投降归顺。而李希烈一伙,则不断地威胁和利诱他。颜真卿威武不屈,他以兄长呆卿为榜样严词驳斥李一伙说:“我已是近八旬的老人了,只知道为守节而死。”他多次写信给儿子,要他们教育好子女,自己准备牺牲。李希烈用尽各种办法也无法使颜真卿屈服,就在贞元元年(785年)八月间,派人将他缢死在蔡州龙兴寺内,这一年他77岁。一代名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颜真卿从小就热爱书法艺术,孩时因家贫,买不起纸笔,就以黄土扫墙学习书法,成年后在做难泉县县尉时,习武之余,潜心学书,但总感到长进不大。当时“草圣”张旭名扬海内,颜真卿慕名毅然辞去官职,在张旭门下学书。张旭并没有给颜真卿讲很多,仅仅给他作了一些示范,勉励他勤奋学习,下功夫临写,在临写中体会笔法。大约有两年的时间他为了学书不辞辛劳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经常请教张旭。颜真卿恳切地请求张旭给他讲授笔法要诀。张旭看他学习勤奋,态度诚恳,就单独传授笔法规则于他。传说《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就是颜真卿根据他和张旭谈笔法时记录整理的。在这个时期他还结识了张旭另外两个弟子怀素和郭彤,并经常在一起讨论笔法,所谓“屋漏痕”就是他和他们讨论笔法时提出来的。颜真卿的书法,经过张旭的传授和本人的勤学苦练,潜心钻研,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理论和基本功训练上作好了准备。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唐初的书风,是沿隋代南北书风融汇而来的。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崇和提倡王羲之的书法,唐初的书法一直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之下。唐初楷书的碑直传六朝碑版之意,字形严肃而凝重,富于所谓金石气,但同时姿态众多,在凝重之中含有流美飞扬的风韵。唐初“四家”都宗师二王书法,又具有各自的风貌。这除了艺术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楷体作为一种文字现象,它的结构、形体和书写形态,在各家书法创作中仍有不小的分歧。这恰好说明初唐楷书还处在成熟前的酝酿阶段。 经过初唐到盛唐中期这近13O年的时间推移,楷体形体变迁历程步人最后结束的前夜。人们的审美观此时也有较明显的变化,社会力量要求有反映盛唐时代风貌的新的艺术风格出现。颜真卿顺应时代要求,担负起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重大使命,以自己的书艺成就,继王羲之以后树起了又一块丰碑。“颜体”出现后,汉字的楷体字体在结构形态乃至书写外观上,便有了固定的字体形态。 一代宗师颜真卿,传世碑刻、拓本和真迹有7O余种之多,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稀世珍品。他的书法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 5O岁以前是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系颜真卿继承传统、陶铸万物,以二王、遂良、张旭为师阶段,其书法特点是清雄坚韧。代表作是《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传世作品中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块碑,可以代表颜书早期的风貌。颜真卿和唐代大多数士大夫一样是正统的儒家,也信佛教,故写此碑时,自然恭谨诚恳。作为颜早期的成名作,接二王、欧、虞、褚的余风,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雅致,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人手。 《东方朔画赞碑》系颜真卿早期作品,并不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书迹,但却被宋代全才苏东坡奉为圭桌。如果我们拿苏东坡的字体略加比较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苏武与颜真卿的审美观是一致的,苏轼正是在颜氏此碑艺术的不完美、不成熟中发现了向新的高峰递进的契机。此碑行笔刚健、方正骏爽,有如庄严、巍峨的殿堂,健拔之态有如大山雄踞一方,使人感受到“颜体”的艺术力量。 5O岁至60岁是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颜真卿书法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作品最多,现在能看到的大约有28件之多。这个时期颜氏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楷体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代表作品有《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52岁作》、《鲜于氏离堆记》《54岁作》、《郭家庙碑》《56岁作》等。 《鲜于氏离堆记》是颜真卿在被贬为蓬州长史时,在赴任途中路过新政县,特地拜访了当地望族鲜于忠通,并为鲜于氏写了此篇《离堆记》。此石刻与《东方朔画赞碑》风格相近,雄健清劲,高古浑穆,只是用笔更加纯熟,楷体风格日渐鲜明,一股忠义之气,跃然字间。 《郭家庙碑》行笔雄沉,坚健分析,茂密与宽博合于一体,反映了颜真卿在书风上有过一些小的变异。这一碑刻书法显示了“颜体”书法用指肘以掌、腕抵送;钩画与捺画相宜而生形成结体宽博、布局开阔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政局多变,人心动荡,颜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故出现了不少行书、尺续。这其中最著名的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刘中使帖》,是颜听到平息叛乱的捷报后,心情激越,奋笔疾书,忠义之气,森然横人。《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怀着“抚念摧切,震惮心颜”的心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草稿,悼念被叛军残杀的侄儿季明。开始书写时心情尚平静些,字也写得规矩、圆浑。到“贼臣不救”,尤其是“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愤恨、悲痛的心情进人高潮,字也逐渐打破原来的矜持规矩,显得忽大忽小,时滞时疾,错、*之处也增多,神情恍惚。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此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个性鲜明,形式独特,这是前人所没有的。 6O岁以后是第三个时期。这是颜真卿书法艺术臻妙绝顶的时期。这时期,颜虽然仍抱儒家之志,忠于职守,却已洞穿世事,大部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和书法情趣,因而写下了比前两个时期更多的墨迹珍品;如《麻姑仙坛记》(63岁)、《大唐中兴颂》(63岁)、((关斋会报德记》(64岁)、《右丞相宋*碑》(64岁)、颜勤礼碑》(71岁)、《颜家庙碑》(72岁)等。 《麻姑仙坛记》碑是颜真卿中晚期的作品,这时颜体已实现了第二个飞跃,由“工”递变到“不工”,笔法、结构随机应变,许多字的结体和用笔近乎丑怪,甚至重心不稳,这是鲁公意在朴拙的一种追求。麻姑仙坛献寿,意趣天成,神迹难求,又返朴归真,儒、道、释三者都在颜氏的为人和《麻姑仙坛记》墨迹中显出了影子,意味无穷。 《颜勤礼碑》为颜真卿晚期书法的代表作,此时颜真卿已是71岁的老人了。然而他笔力不衰,行笔仍然清健,而其以腕力运笔更加明显,这说明“颜体”已进人精熟境界和艺术风格定型之际,更体现了“颜体”单立书林,成长为一大艺术流派的标志。《颜勤礼碑》书法与《多宝塔碑》不同,《多宝塔碑》其着力点在两端,而此碑书体之横法,从起笔到落笔,在运笔过程中都满蕴笔力,这是“颜体”体相更加成熟的表现。竖法逆锋而下垂,间无阻挡,有斩钉截铁之势。颜真卿书法艺术能达到如此姻熟程度,可以成为我们解释“颜体”为什么所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颜真卿的一生,政名和书名一样显赫,在正史和书史书中他都是流芳百世的一代名臣和宗师。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最深、使后世书家受其教益最大者,莫过于王羲之和颜真卿。 “颜体”出现于唐代,成为一面楷书书法艺术的旗帜,他的影响之广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因为“颜体”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初写颜字的人要比写王字的多。在深度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受到颜书的影响,唐代晚期的柳公权得“颜体”精髓,而使唐代楷书书法艺术达到另一高度。宋代四大书家的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都深受颜书的影响。宋代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后,在印刷体中多采用颜体,宋时刻本的字体多仿颜体,可见颜书在当时风行一时。元代的几位书法大家,如赵子昂、鲜于枢等人也都学过“颜体”。明清的许多书家以学“颜体”为人门者不在少数。颜真卿谢世已1200多年,“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影响了几乎所有后代书家,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鲍 照
                (约公元412年——466年)


--------------------------------------------------------------------------------

  鲍照,字明远,今山东苍山县人。南朝(宋)著名的文学家。
鲍照少年时,家里很穷,常常是自己挖莱吃,挑 柴烧,肩负农具下地干活。住的房屋是“上漏下湿”,到了夏天雨季,时刻提心吊胆,唯恐房屋倒塌。但是,鲍照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当他参加农业劳动时,就挤时间识字读书,刻苦学习。他通过刻苦自学,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善于作古乐府诗。因他出身寒微,受到当时世族制度的压抑。他的诗文在开始时并不被人重视,鲍照的名字也很少为人所知。鲍照的出名和家庭地位的改变,那是在他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以后的事。当时,刘义庆非常爱好诗辞文章。鲍照就想把自己写的诗文献给刘义庆。有人劝阻他说:“你的地位这样低下,不可轻易触犯大王。”鲍照不同意这种看法,说:“千百年来,被埋没而不闻的英才,谁能数清有多少?大丈夫那能蕴藏知识才能不用,使香花臭草不明,终日碌碌,与燕雀为伍呢?”于是,他便大胆地把诗文送给了刘义庆。刘义庆一看,非常欣赏鲍照的文才。随即赏赐他帛二十匹,并提拔为侍郎。从此以后,鲍照才开始出了名,家庭地位也有了改变。后升为秣陵县令。刘宋孝武帝又提升他为中书舍人。以后,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用鲍照为前军参军,所以又称为“鲍参军”。
鲍照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下层,使得他对劳动人民 的痛苦,体验得比较深,对社会的认识也比与他同时期的其他文人要深刻得多。因此,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都超过了同时期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以及对世族制度的抨击,,:这是的照文学作品的特点。鲍照的作品,散失的很多。现存的文章三十多篇,诗二百多首,其中八十多首为乐府诗,都收集在《鲍参军集》一书中。 ,
鲍照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如下几篇:《拟行路难》是组诗,共十八首,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上“行路难”和离别悲伤的描写,歌咏人世的忧患,抒发被压抑的不平之情,抨击和抗议当时的世族制度。
如第六首《对案不能食》写道;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e xie)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罢官后闲居生活的叙述, 突出地表现了有志不得施展和不甘居人下的悲愤心 情,从而对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世族制 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贤愚颠倒的黑暗社会现实表 示了强烈的不满。《拟行路难》实际上就是的照个人经 历的自我写照。
《拟古诗八首》主要是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的 压迫剥削以及种种苦难遭遇。如其中的第六首:
“束薪幽篁(hu6ng皇)里,刈(yi义)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gao高)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这首诗主要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肖Ij和压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受过鲍照的影响,其中李白受其影响尤大。过去有人称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其实,鲍照不仅高过颜延之,也高过谢灵运。
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晋安王刘子勋·举兵反叛,刘子顼起兵响应。第二年兵败,刘子顼赐死,鲍照也为乱兵所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仓 公

                  (生卒年代不详)

--------------------------------------------------------------------------------

   仓公,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制甾区)人,西汉初著名的医学家。

仓公获罪 小女上书
淳于意年青时曾做过齐国(西汉初期的封国)的太仓 长,所以人们尊他为“仓公”。仓公家道贫寒,从小就爱好医学。因为他不愿结交权贵,又不会奉迎上司, 便辞去官职,做了医生。他在行医期间,热情地为百姓诊治疾病,以病家为家,哪里病人多,就到那里去。相反,对那些达官贵人,却不买账,甚至不给他们治病,因此,得罪了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仓公医治,她吃了药,病没见好转,不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仓公的状。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仓公横遭官府逮捕, 被判肉刑(当时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鼻、削足),要把他押送到长安去受刑。临行时,他的五个女儿全都嚎啕大哭。仓公怒骂道:“可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之时没有一个能帮助我的。”年纪最小的女儿缇啼,萦听了父亲的话感到很悲伤,心想,女孩也应该同男孩一样。
于是,她就跟着父亲一起西去长安,并在路上细心地照顾自己的父亲。缇萦到了长安,上书朝廷,替父亲申辩说:“我父亲做齐国太仓长的时候,齐国的人都称他廉洁公平,是个清官。现在因犯法要判处肉刑,我很悲痛。人死了不可能复生,受刑的身体残废了,不可能再恢复健康。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I所以,我情愿献身当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使他能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文帝看后,被缇萦这种孝敬父母并自愿 代父受刑的高尚精神所感动,就免除了仓公的罪,并 宣布废除肉刑。自此以后,仓公便专心研究医学,到 处行医治病,对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寻师求学 精益求精
仓公虽然从小就喜爱医学,但开始为人看病时,用的药方多不灵验。于是,仓公便到处寻师访友,决
心学好医术。他听说淄川唐里有个名医,叫公孙光, 擅长用古医方治病,便立即前往淄川拜公孙光为师。他很用心学习,把公孙光的医方变化、阴阳理论以及口授心传的许多诊治方法,全部记录下来。但他还不满足,又要求公孙光传授“精方”,“妙方”。公孙光说:“我所知道的医方,全部传授给你了,没有丝毫的保留。”有一次,仓公和公孙光谈论医方医术,谈得非常精辟。公孙光听后大为赞赏,认为仓公是个难得的人材,就把他介绍给临淄元里公乘阳庆。那时,阳庆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的人了。他的医术很高明,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仓公拜阳庆为师,虚心地向他学习,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阳庆。阳庆也把仓公 看成自己最得意的门生,情愿把自己全部的医术秘方传授给他。这样,仓公一面听老师讲解,一面跟随老师诊治病人,并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大约过了三年的光景,仓公的医术就有了很大进步。仓公在行医过程中,还随时随地向有医术的人请教,他自己常说:“我外出行医,经常向有好的医方医术的人请教,这样的事太多了。现在我已经拜了好几位老师,他们精妙的医方医术,我差不多都能掌握了。仓公为了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决心长期行医民间,为百姓治病,坚决不做官医。当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派人请他去做诗医,仓公一一
谢绝了。他说:“我最怕做官医了。因为这样就束缚了我的手脚。为了逃避做官,我才隐藏自己的行踪,经常迁移户籍,而且不置家产。这样,我才能集中全部精力研究医学。”仓公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医学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仓公在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仓公在医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诊籍”。诊籍也就是病历。仓公行医看病,都有诊籍。他所写的《诊籍》,今已失传。现存的只有《史记·仓公列传》中收录的仓公自述的诊籍二十五则,其中关于妇女病例六则,小儿病例二则,死者病例十则。这些诊籍,对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证状、脉象、病名、诊断、病理、治疗方式与过程、预后推断及效果等等,均有详细记载。仓公创立诊籍,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比西方创立诊籍要早数百年。我们从诊籍二十五则中,可以看出仓公在医学上的成就和他在发展我国医学上的卓越贡献。
  仓公的诊脉技术。他在望、闻、问、切四诊中,以切诊为主。他说c“我给人看病,必先切其脉而后治之。”有一次仓公给齐国的侍御史名叫成的病人看·病。病人说是得了头痛病。仓公诊其脉,出来后,单独告诉成的弟弟说:“这是疽病。发生于内部肠胃之间,五天后就会臃肿起来,第八天就要呕脓而死。”成果然在第五天臃肿,第八天就死了。又有一次,济北王请仓公给他的一个叫竖的侍女诊脉。仓公根据诊脉的情况,对济北王说:“根据脉法,她当在明年春天呕血死。”济北王把这位侍女叫来看了一下,气色很好,丝毫看不出有病的样子,有点儿不太相信。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位侍女果然呕血而死。象这样通过切脉断病的例子,在诊籍二十五例中,就有二十二例。
  仓公的医治技术。仓公在确诊的基础上,然后对症下药,因而收到“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临淄汜(si四)里有一个女子,名叫薄吾,病很重。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以为是“寒热笃”,不能医治,只有等着死了。可是,仓公经过仔细诊脉后说:“薄吾得的是一种虫病。”仓公给她芫(yu6n元)华(治虫药)饮,立即出虫数升,病很快就好了。有一次,齐王家的一个小孩病了,请仓公去看病。仓公诊其脉说:“是消化不良病。” 仓公给他一付下气汤饮,结果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痊愈。还有一次,齐郎中令循病了,请了许多医生去诊治,都认为是四肢逆冷病,须用针刺。唯有仓公诊脉后说:“是涌疝病使你大小便不通。”遂给循火剂汤饮。一饮而大小便通,再饮大通,三饮病就全好了。
  仓公的针灸技术。在诊籍中也有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例如:原来济北王的乳母病了,她自己说:“足心热而烦闷。”仓公诊断后说:“是热蹶病。”即用针刺其足心各三处,转眼之间,病就好了。仓公还善于采用针灸与服药相结合的办法治病。如仓公曾给一个名叫出於的病人看病。当时许多医生在场,他们都以为是风邪入于中焦,主张病在肺,要针刺其足少阳脉。而仓公在仔细诊其脉后说:“是疝气病。”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处,小腹疼痛遂即停止。接着改用火剂汤给病人饮,三日而疝气散,病就痊愈了。仓公在“诊籍”二十五则中,讲的疾病类别较多,对各种疾病原因、病理分析,诊断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法,都很精确。仓公在“诊籍”中不仅记自己的成功病例,而且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汉文帝问他:“你给人诊病,能全部正确,没有失误吗?”仓公很坦率地回答:“有时也有失误之处,我不是一个诊病完全准确的医生。”仓公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仓公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了我国的 医学,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他创立的诊 籍,直到今天,仍在继续采用。仓公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北海道建立纪念碑 追悼已故中国劳工刘连仁

--------------------------------------------------------------------------------
2002年09月03日 09:40



  中新网东京9月3日消息:二战期间被强掳到日本,并在不知晓战争结束的情况下在北海道度过13年逃亡生活的原中国劳工刘连仁(山东高密人)虽然已经去世。为纪念刘连仁北海道当别町建起了一座纪念碑,并于1日举行了揭幕仪式。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944年,刘连仁从中国被强虏到北海道。第二年,他逃离沼田町煤矿,隐居山中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1958年才得到当别町的保护。

  2000年9月,时年87岁的刘连仁去世,在这之前,他曾三次访问过当别町。在与町民交流中,建立一座纪念碑,将战争苦难告诉给大家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于是,纪念碑实行委员会开展广泛的募集资金活动,最后汇集到了500万日元。

  纪念碑由北海道教育大学副教授丸山龙(已故)设计。为了再现刘连仁在山中掘洞栖生,饥寒交迫的身姿,作为纪念碑的花岗岩正中开了一个洞。

  据悉,从中国赶来参加揭幕仪式的刘连仁长子58岁的刘焕新无限感慨地说“通过这座纪念碑,我相信21世纪的中日关系将朝着更为友好的方向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知名力学家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11日 14:27

刘先志(1906-1990)山东高密人,著名力学家、工程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至1946年曾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和哥廷根大学数理系学习,先后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52年后历任山东工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使用网站的搜索功能,键入关键字“刘先志”,你会发现一系列有关他的传奇。

某年战场上,对方新型坦克横冲直闯。而我军研制新型穿甲弹、破甲弹需要一个关键数据,虽然得到了破解这个难题的方程式却无人能解。
  我军元帅指点迷津:可向山东某大学的刘先志教授讨教。而此时刘先志正被管制劳动,参与重大国防科研课题,自然颇费周折,但最终问题迎刃而解。新研制的破甲弹和穿甲弹,把近25厘米厚的钢板打得千疮百孔。
  对方高级军事会议上,由卫星拍摄的一摞照片摊放在桌上。元帅、将军们依次看过之后,都脸色阴沉,默然不语。元帅捏着一张照片,仔细看了许久才叹息着说:“我想到一个人,他叫刘先志。以前,我以为他死了;可现在,我敢说,他肯定还活着……”
  20世纪90年代初,这篇文章还大同小异地被刊登在《读者文摘》及一些军事类的刊物中。文中所说的“山东某大学”,即山东工学院(后来的山东工业大学,现已并入山东大学),所提及的刘先志,是该校的著名教授,国际知名的力学家。自“文革”末期,关于刘先志的类似传闻虽经刘先志本人多次出面否认,至今仍不绝于耳,当然这些传闻大都与刘先志的学术水平与流体力学密不可分。至于这些传闻是确有其事,或另有隐情,笔者多方求证,仍不得而知。
  但刘先志教授的确是颇具个性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早慧,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改造后的石磨使用效果良好,备受村民和行家的称赞。1934年,已经燕京大学毕业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资格,赴德国继续深造。
  在哥廷根大学,刘先志师从著名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普朗特(L.Prand t)教授,受其影响,刘先志对多种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他自修了机械制造等多门课程,掌握了德、英、法、俄四门外语,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刘先志发表了《理想液体在不等径管道里的自主振动》等三篇论文,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柏林工业大学任研究员时,他提出“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轰动了德国学术界,并被授予“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1946年刘先志回国,先在上海市工务局任职,后为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江苏无锡开源机器制造厂设计部主任。1952年春,山东工学院副院长张协和力邀已是国家一级教授的刘先志先生到该校工作。在这里,刘先志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刘先志教授的科学研究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高水平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文章。1953年,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发表《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的国际著名力学家舒勒(M·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舒勒特别将论文的30份复印本,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
  刘先志把热传导与固体力学综合起来进行的热弹性方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他在振动与平衡方法方面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其研究成果被大量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国科学家辞典》评价他“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发明”。1978年,刘先志教授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提交的9篇论文均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个人奖。1987年其研究成果《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的若干问题》受到国家教委奖励。该项基础理论研究解决了机械工业设计上的一些重大课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先后被瑞士、美国、前西德、波兰、苏联、日本等国部分采用。
  刘先志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每完成一篇论文,总是反复琢磨、仔细推敲,从不轻易发表。他一生献身于科学,不论是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时,还是在担任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之后,都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1990年5月20日,刘先志教授与世长辞,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及国外许多知名人士都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世界知名的力学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养浩
(1270~1329)

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山东济南人。幼 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 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 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 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 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 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 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 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 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 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 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 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 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 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 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 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 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 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 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 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 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 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 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 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 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 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 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 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 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 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 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 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吕薇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齐 桓 公

                  (公元1528年——1587年)


--------------------------------------------------------------------------------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当了国君

  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地处黄河下游,土质 肥沃,靠山临海,有渔盐之利,是东方最大的诸侯国。 齐国国君的始祖叫姜尚,因其祖先曾封于吕,故又叫吕 尚。姜尚即人们常说的姜太公,曾为周王朝立下很大 功劳,被封于齐。
  从姜尚下传至第十四个国君是齐襄公,即小白的 哥哥。襄公当政(公元前697年- 686年)时,荒淫无 道,政治腐败。他因与其妹私通而杀了鲁桓公;耗费 大量民脂民膏兴修宫殿,供其享受;整天狩猎游玩, 不理国政3下级官吏和广大士兵都不免冻饿,人民的 生活则更加困苦。他又赏罚不明,随意诛杀臣下,搞 得人人自危。连他的亲兄弟也因害怕被杀,而逃往国 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逃到鲁国;小白这时 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到了莒(今山东莒县)。
  齐襄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秋,襄公令大夫连称和管至父率兵戍守葵丘(今山东淄博西)。临行前约好,今年瓜熟时去,明年瓜熟时替回。可是一年过去了,齐襄公却不发兵替换。连称、管至父几次请求代换,都遭拒绝。于是连,管二人便利用戍卒的不满情绪,联合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发动兵变,打回临淄,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立为齐君。次年,公孙无知又在雍林被人杀死。
  齐国丧君,大臣们紧张地开始策划拥立新君。齐 国正卿高俣‘x’西,自幼与小白非常要好,便暗中派 人去莒召小白回国即位。同时,也有人要接年长一些的公 子纠回国为君,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并 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双方相遇,小白 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铜制的衣带钩,险些丧命。为了 迷惑对方,小白佯装中箭而死,乘一辆轻便小车,昼 夜兼程向齐都驶去。公子纠及鲁军以为小白已死,稳 操胜券,便放慢了回齐的速度,六天后才赶到。这时 小白早已被拥立为齐君,并发兵乾时(今山引缶淄西),大 败鲁军。小白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 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任贤改革
   齐桓公做了国君,心记一箭之仇,常想杀死管仲。 当发兵攻鲁之时,鲍叔牙对桓公说;“您要想管理好 齐国吗?有高候和我就够了。您如想称霸,则非有管 仲不可!”桓公胸怀大度,放弃前嫌,当即接受了鲍叔 牙的意见,并派他亲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礼相待,委 以重任。
  由于桓公求贤若渴,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象管仲、鲍叔牙、高候、隰(xT席)朋一类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找到了帮他振兴齐国的人。管仲在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 “国”,即都邑。“鄙”,就是乡村。“参其国”就是把都邑划为二十一乡,分工乡、商乡和士乡三个部分居住,其中工乡三个,商乡三个,士乡十五个。“伍其鄙”,就是按照轨,邑,乡、县、属的组织把乡村居民编制起来,设置官吏,加强控制。目的是使人民各安其居,各守其业,不任意迁徙流亡,以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在军事方面,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即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居民既是民众,又是兵士,既要从事各自的职业,又要于春秋二季进行军事训练。官吏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统领;既管行政,又管军事。这样就扩大了兵源,提高了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措施。桓公和管仲针对春秋以来井田制破坏,私田兴起,国家赋税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改革旧的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cui崔),征”的办法。即在广大农村对土地进行普查,根据土地的肥瘠和数量,规定应交纳贡赋的多少。同时,还提倡即山铸钱、煮海为盐,鼓励发展盐铁业。此外,又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集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 实力雄厚,在诸侯林立的春秋福年的政治舞台上担任 了主要角色。
   
                    春秋首霸
  春秋福年,周天子威信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号令 诸侯了。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劳力、掠夺财富和兼并 土地,都企图做天下霸主,迫使所有诸侯国俯首纳贡。 这样,大国争霸的斗争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历史的日 程。
  齐桓公在国力强盛之后,便在诸侯之间积极展开 了争霸活动。公元前684年,首先起兵进攻西南方的 鲁国,鲁军在长勺(shao韶,今山东莱芜北)应战。鲁庄公采纳曹刿(gui贵)的建议,等齐军气衰之后,进行反击, 大败齐师,使其争霸受挫。但此后,桓公接连三次出兵 伐鲁,都取得了胜利,夺取了鲁国不少土地。公元前 681年,齐桓公召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阿城附近)举行会 盟,并按约归还了鲁国的失地,使桓公在诸侯中赢得 了很大声誉。在短期内,齐桓公还接连征服了郯(tan 谈, 今山东郯城西北)、 遂(今山东肥城南)、莒、徐 (今江苏泗洪东南)、莱(今山东黄县东南)等国,据说臣服于齐的小国达三十一个。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等在鄄(juan绢,今山东鄄城北)会盟,诸侯们共推齐桓公为霸主,齐国开始称霸。
  春秋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和狄族的势力强大起来,并经常骚扰燕、邢、卫等国。齐桓公在 “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为邢国和卫国筑起了新的城邑,使“邢迁如旧,卫国忘亡”,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齐桓公争得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后,进而向南发 展势力,要使南方的楚国也承认齐国的霸权。公元前 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 等八个诸侯国联军,首先讨伐依附楚的蔡国,蔡人望 风溃逃。于是乘胜向楚国进军。楚成王见齐军来势甚 猛,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 齐桓公见楚方无隙可乘,便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与楚 订立盟约,使楚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此后,齐桓公 几次大会诸侯,还有一次拥立周襄王,尊崇周天子的 活动。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 了,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
  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继死去。桓公任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阿谀谄媚之臣执政,政治渐渐腐败。公元前643年,威武一世的齐桓公病死。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君位互相攻击,无暇顾及桓公丧事,致使齐桓公尸体存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了蛆。从此,齐国的霸业也骤然衰落了。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虽然争霸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破坏,劳动人民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7: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左 宝 贵

                   (公元1837年---1894年)

--------------------------------------------------------------------------------

  今山东平邑县地方街西南不远处,有一座坟墓, 是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左宝贵的衣冠塚(zh6ng肿)。中日 甲午战争时,左宝贵奉命赴朝抗日而英勇牺牲,尸骨 留在异国他乡,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生前穿过的一 只靴子埋在墓中,故有此名。
  漂泊生涯 乱世从军
  左宝贵,字冠廷,回族。祖居山东齐河,清乾隆年间迁至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父辈时家境贫寒,靠 租种少量土地和农闲时肩挑叫卖谋生。他还没长大成 人,父母就相继去世,兄弟三人孤苦无依,只好流落 街头,饱尝人间的辛酸苦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左宝 贵逐渐产生了外出谋生的念头,后来就毅然带领两个弟背井离乡,闯荡江湖,靠皮匠手艺挣钱糊口。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左宝贵流落到了南京城 。当时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席卷了东南半壁河山,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为了挽救垂危统治,清政府一面在各地举办地主武装-团练,一面大肆招兵买马,四处漂荡的左宝贵为生活所迫,就在这时应募从军了。从咸丰六年到同治七年(公元1856至1868年),他随清军参与了镇压太平军与捻军起义,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74年一1894年),一直驻防奉天(今沈阳市)。在大半生的戎马生涯中,他由一名普通士兵逐级晋升至总兵官职,成为清政府的高级军事将领。
  不忘故旧 体恤饥贫
  由于贫微的出身和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境遇,左宝 贵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尚能保持旧时的侠风义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山东费县地方镇的一个苦孩子,依然惦念那些过着贫困生活的孤弱老幼,为他所在地方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和那些只知搜刮民脂民膏,爱财如命的封建官僚迥然不同。 左宝贵做了总兵官以后回乡探亲时,曾去看望幼 时旧邻一位汉族老大娘。他步入茅屋,进门就叫大娘 老人见是身着公服的左宝贵,赶紧跪拜叩头, 口称左 大老爷。左宝贵一见此情此景,慌忙上前躬身扶起老 人,恳切地对她说:俺如今虽说在外头做了官,可在 您跟前还是小辈,您还是叫俺"左和儿"(左宝贵乳名 "和儿")吧。他对穷苦乡亲的谦敬,至今还为地方镇 汉、回群众称道。 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二十年,左宝贵一直驻防奉 天。他在这里扶弱济贫,仗义疏财,热心为百姓解除 苦难,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 沈阳以西数百里为平原低洼之地,时常遭受水灾。 左宝贵亲自率军筑堤防水,修桥铺路。遇有洪水灾害, 就督军抢救,拯溺赈饥。同时,他还想方设法为穷苦 百姓谋求公益福利,先后在营口海神庙,沈阳练军公 所及南北寺等地筹办义学多处,为贫家子弟入学创造 条件。他又倡导并和其他几个人一起捐款创建了一个 名叫"奉天同善堂"的社会福利机构,下设施医院、牛 痘局、栖流所、孤儿院等分支。施医院按单双日分别 为男女病人看病;牛痘局免费为儿童接种牛痘,预防麻 疹;栖流所为无依无靠的贫苦老弱病残者提供食宿; 孤儿院专门收养流落街头的孤儿。所有这些,左宝贵 在驻防奉天二十年间,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为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
  血染沙场 驰名中外
  光绪二十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大规模的 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罪恶战争。左宝贵奉命率所部奉军 开赴朝鲜平壤,同朝鲜人民一道抗击日寇。 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894年7月25日),左宝贵由沈阳起程奔赴平壤。行军途中,他获悉日本海军袭击了 中国运兵船舰,陆军已在朝鲜展开全面攻势,于是下令将设在九连城的粮站全部饷银解往平壤,以便在当地购买粮食供应军需,并派人回奉天取带冬季衣物,做好了进行长期战争的准备。可是待他赶到平壤,先期赴朝的直隶提督叶志超已从前线败退下来,由于谎报战果,饰败为胜,被清政府任命为驻守平壤各路大军总统(总指挥)。这时的叶志超,为日本侵略者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对战守事宜漫无布置,极力主张弃城逃跑。左宝贵怒不可遏,痛骂叶志超,说:"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壕矣。"矢志抗击日寇,决心与平壤共存亡。 八月十五日(9月14日), 日军精锐一万七千多人开始合围平壤。当时的平壤城,南临大同江,"四面多沼 泽,"只玄武门(北门)连接通往义州的大路,日军攻击 的重点就放在这里。负责玄武门防务的正是左宝贵。玄武门跨山为城,城外有一座山名叫牡丹台,是平壤的制高点。左宝贵在这里筑垒多处,据险扼守。这天夜里,叶志超召集各军将领开会,再次主张弃城逃走。左宝贵严词拒绝,并派亲兵监视叶志超,自己前往北城督守防务。十六日清晨,日军兵分两路猛攻牡丹台,枪炮轰鸣,硝烟弥漫,刹时间天昏地暗。左宝贵指挥所部清军英勇抵抗,激战多时,日军伤亡惨重,但始终未能得手,最后增调大炮,排炮轰击,掩护步兵蜂拥而上,牡丹台终于落入敌手。 牡丹台失守前,左宝贵感到形势严重,曾派人向 叶志超告急,希望他能增发援兵共同扼守,可是,早无战心的叶志超拒不发兵。在这种形势下,左宝贵毫无惧色,沉着指挥战斗。酣战之际,得报牡丹台失守,他深知平壤难保但仍下定誓死拚战到底的决心,遵照回族礼节,先期沐浴,把皇帝赐给他的衣冠穿戴整齐,身着黄马褂,头戴红珊瑚双眼花翎顶帽,登城往来指挥士兵拚死抵抗。只见他时东时西,一面指挥作战,一面亲自瞄准,左右发炮轰击。部下耽心他的安全,劝他摘下头上花翎,免得引起日军注目,他斩钉截铁地说:"吾服朝服,欲士兵知我先,庶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日军枪弹如雨,纷纷竞朝他射来,左宝贵身受枪伤数处,还是战斗不息。守城将士深为感泣,军心大振,个个奋勇争先,竭力死战。激战至傍晚时分,突然一颗炮弹飞来,在左宝贵面前爆炸,这位视死如归的卫国英雄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站立起来。 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率军弃城逃跑,部将把左宝贵尸体裹起安放马上随军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尸体丢于乱军丛中。噩耗传出,举国上下无不惋惜、悲痛。一位在沈阳生活了几十年的英国人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在沈阳无论高贵,卑下的人,当他们听说左宝贵战死平壤,认为再也没有人能保卫东北了,到处是一片悲哀与恐惧。"朝鲜平壤人民在他战死的地方竖碑纪念,多年后还广泛流传着在每年八月十六日雨夜,可见到左宝贵身跨银鞍白马,手挥耀眼军刀向北走去的故事。他那威武不屈、奋勇血战的英雄行为,连日本侵略者也为之慨叹,说这是"三千年来赫然磅礴于东洋的固有武士精神"。在国内,他生前所驻地方,人民纷纷为他建造专祠,寄托哀悼之情。清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陵墓,令国史馆立传留名青史。左宝贵舍生抗击日寇,为保家卫国壮烈捐躯,名驰中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1 17:11 , Processed in 0.0323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