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结构以及意象美的一些分析.</P>
<><FONT color=#ff0000>出岫扶风无意聚,气蒸于梦舞如花</FONT>---"无意聚"---状其形态飘忽."舞如花"---言其形态绚丽.都是动态,都是漂泊,当然后者称作漂泊有些勉强了.</P>
<><FONT color=#ff0000>柳丝虽绕何能贰,荷衣漫遮只思他</FONT>---前句写其不肯为物所系,按"何能贰"解则为忠贞不逾,奈何云儿竟也嫁了谁家?且看后句"荷衣漫遮只思他",原来此二人早已各怀眷慕,可喜.其实此联不如此解,单是单句来看也是成立的."柳丝虽绕何能贰"----流云过高柳,意象何等清畅."荷衣漫遮只思他"---藕叶涨池,丝云高阔,也是极好的意境.回到前句,还是说"云不为物所絷",言其漂泊之态,但是这里更主要是具体表达她漂泊的姿态,与前联的概括化,概念化有所区别.当然,后半句没有表达的很好,漂泊态没有了,只见玄云高迥.</P>
<><FONT color=#ff0000>知菊凝霜浮碧水,访梅和雪化流霞</FONT>---前面"沧浪"说这两句怪,我便诧异了,很正常的句子啊,如何就会怪了?看看句子的正确的概念分区:知菊--凝霜浮碧水,访梅--和雪化流霞.凝霜与碧水连,和雪与流霞连,很正常通俗的概念.这联的意境表达也极精彩,是牧之看到现在所有人中韵和意象结合最好的一个,没有任何僵硬的为迁就韵脚而做的感觉.其实这一联也是和上联一样都是写的云的具体的漂泊姿态,所不同的是它更侧重于表达云的形态.在上一联中,云的形象高迥清淑,这里则更形深沉浓厚,情意绵绵,很厚重的感觉.这是传统审美的精华意象.非得对传统认知甚深,以及学过传统文人画者所不能提纯到这样的程度,料定杜若老师于丹青一处极有深通.</P>
<><FONT color=#f70909>飘零已是多成泪,除却巫山旺自嗟</FONT>---"零落"总结以上诸多形象,在此起到包揽上文以结全篇的作用."多成泪"与"枉自嗟"又是逻辑连接的一个小关节.这句合得很有些突然,因为前面一直说的都是漂泊如何,不定如何,但是从意境来看很少有哀伤的意思.这联突然伤感起来.有些莫名.或许杜若老师有着自己的想法,牧之没有搞清楚的,请老师见告.这句写的虽然风格情趣和上面一致,但是用字没有前面精炼,似乎可以改动的空间很大.</P>
<>当然,这个结构属于大结构,也就是,前三联并列,第四联总括.这个结构本诗用的基本好了.但是有些地方似乎为了故意就韵,而造出一些句子与"零落,漂泊"关系不大.这是小节.总看此诗结构法还是好的.</P>
<>在意境美上,本诗也几乎做到了极至,都是传统文人审美中最最经典的意象.刚才说过没有受过相当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熏陶而仅仅了解熟悉传统文学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另外杜若老师家在昆明,也许当真只有那样的一方山水,一处境界方才滋养得出如此的审美和精神状态的.水气氤氲,生机郁郁,而又独得女子的细腻和温软气质,再加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渗入,能读到这样的一些充满着浓厚古典意象美的诗歌作品对于我们这些读者不能不说是种极大的审美享受,也是一种幸运.</P>
<>好了,就这样,我想我的评述也已经足够充分了吧."沧浪"看到这里还会有什么疑问吗?</P>
<>S:在我评析杜若老师的这个作品之前,当真心里很是恼火,你如何能够那样对待一份诗歌作品,对待一个这样优秀的作者的呢,你又如何有那么大的狂妄能来信口开河甚至出言不逊的呢,相当让我生气.现在,评点完了,对你的愤怒也就自然消失了.需要感谢杜若老师以及她的作品.</P>
<P>另外我希望"沧浪"以后回帖评帖的时候能够慎重于自己的用语.也希望你能够进步.前面我曾对于你本人说了一些不是十分温雅的话,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原谅,谢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14:38: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