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1962|回复: 0

读北社诗人唱和《灶台》诗专辑选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9 0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荒野灶台伤客绪 多情肺腑寄幽思
--------读北社诗人唱和《灶台》诗专辑选评
作者 梦欣


北社诗社近日发了一个《灶台》诗唱和专辑,偶尔见到,读之竟有些可读之作,一时兴起,乃随手写点赏读文字,欣与诗友们一同切磋,共同交流。
该唱和共有七言绝句22首。为节省篇幅,本人这里仅点评几首,想全部通读者请移步北社公众微信号(beishecc)。
其专辑有序言介绍曰:社人岁寒公子毓冬月于山中探梅未得,偶遇一灶台,视若至宝,遂摄其像、赋七言诗示诸子。此后两日,诸友即兴唱和,得七言廿二章,以为雅事。
当年南唐人冯延巳《谒金门》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南唐中主李璟取笑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如果说,冯延巳的“吹皱一池春水”还毕竟是一番诗意盎然的景象的话,这岁寒公子毓所见之灶台,便纯粹是人间弃物,不成景观。为一不成景观之弃物吟诗,这才真正是“干卿何事?”
然诗人都是爱管闲事之人。他们常被人称为疯子,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当人们都在追名逐利寻找荣华富贵时,他们却把目光投向风云变化、虚幻诡异的俗世之外;当人们都在享受俗世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时,他们愚蠢地向庸俗无聊的世俗生活发起幼稚地审问、质疑;当人们狂热地歌颂盛世美景热情拥抱现实制度和现实利益时,他们冷嘲热讽宁肯孤寂地生存或卧轨自杀也不肯与世俗合作。从“披发行吟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到宁可坐牢不肯低头认错的王功权,都一样。一种在常人来看不足为奇的情绪,在诗人那里会被极度地夸张。一件是常人熟视无睹或不敢正视的事件,在诗人那里会痛苦流涕或者愤怒不已。诗人其实就是自己吃着馒头看着邻家宴席寻问为何燕窝羹还要放冰糖的那个人。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陈子昂登幽州台,何以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怆然而涕下”。与之相比,这岁寒公子毓冬月于山中探梅未得而偶遇一灶台,视若至宝乃摄像赋诗,便省事得多了。那么,先看看发现遗弃灶台的诗人抽动的是那一根筋吧。
诗人这么吟道:
天地鸿蒙着眼开。森森古木望成排。
人间有梦烹年月,不及山中一灶台。
原来是借灶台生发一丝感慨。天地长在,人生短促,原野中本有享用不尽的资源,一方灶台,便足以让人过上温饱殷实的生活。可人们却不满足,非要追求更加富足、更加浪漫、更加奢侈的生活,于是只好沉醉于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之中。追求让人美丽,梦想路程遥远,拼搏还须付出一定代价。而时光,岁月,也就在期待中偷偷溜走。理想究竟是什么,生活到底会怎么样,人生与理想交织在一起能给生活增添何种色彩,会不会走到最后还是觉得那一方灶台方是人生最朴实的生活依赖。
没有太多的寄寓和追溯,只有一丝淡淡的人生感慨。看来这岁寒公子毓没有疯。
首唱者没疯,跟唱和声者却有人疯了。疯的最厉害的是昨夜。
只是一方灶台,可昨夜却疑心灶腔中还留有秦代的劫灰。他吟道:
疑是秦时旧土堆,烟销迹杳剩空台。
斜风不管斯人去,犹向坑中检劫灰。
这家伙,联想的能力属于一流,遣词炼句的本领也十分到家。下笔一个“疑”字便打开了历史的一扇窗。焚书坑儒是中国读书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剧痛。尽管历代专制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维护“坑儒”的威慑气焰,但这一把践踏人道的恶火,依然催生了几多抨击帝王统治的诗词。“竹帛烟销帝业虚”的嘲笑和“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史实,始终唤不醒历代王朝统治者泯灭了的良心。最让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还有人继续往灶台里添柴火,烧出了新的劫灰。这一段历史可以忘记吗,可以遮盖吗,可以掩饰吗?高冠者可以,艳服者可以,庸庸众生可以,唯独诗人不可以。诗人是一个民族的良心,如果诗人丢掉了这点正义、这份责任、这片赤诚,他就不配当诗人。
如果光有奇特的联想而没有巧妙的构思,则诗作还不一定可读。如果说昨夜这首和作立意高人一等而又有艺术手段的话,引进“斜风”这一意象便是最大的手笔。究竟“斜风”代表什么、象征什么,都无须深究,关键是有了“斜风”,便让“检劫灰”这一支箭横空射出,直中靶心。这一切都来得合情合理,原野嘛,少不得有风。灶台嘛,少不得有炉灰。别人没有看见,没有察觉,但这不妨碍昨夜那锐利的眼光。前有铺垫,后有伏兵,这一阵痛快的厮杀,昨夜获胜。能把一件小弃物,做成一把暗藏锋芒的利剑,这便是诗人的能耐。
第二个疯了的是天山诗人邓世广。
他的和作也有奇特的联想,这联想延续着他善于把一首小诗变成针砭现实丑陋的匕首的风格。他这样吟道:
法网恢恢难解开,全身退有庙廊才。
升天未忘携鸡犬,遗落人间一灶台。
这诗的亮点在于用上了“鸡犬升天”这一典故。原本是说西汉淮南王刘安炼丹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跟随刘安成了神仙。这则神话传说用来讽刺官场腐败风气是相当有力度的。看看当今的新四人帮,哪一家的鸡犬没有升天?而遗落在人间的“灶台”,便成为腐败的罪证了。这诗,既讽刺腐败官员的明目张胆,又讽刺“法网”的无能,也即制度的不完善。假如法网真的严密的话,腐败官员如何还能有“全身退”的机会?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把戏,又如何可以不停地上演?
这首和诗的写作特色是欲擒故纵。首句先布置障碍,似乎这一回真的可以把所有的不法之徒一网打尽,给了人们以莫大的期待。可是后三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该法办的却堂皇地升天而去,连鸡犬都随着享福去了。留给人们的只是一方灶台而已。读了这诗,你会跟随作者也慨叹一声。现实总是如此,那灶台还会有人要呢!
第三个发疯的是草潸。但疯的程度比较轻。他的联想是这一方灶台本不该遗弃,但因为人们顾此失彼,阴差阳错乃将好东西随同洗澡水泼掉了。他幻想还会有人认识它的价值,会重新回来捡回去当宝贝。他这样吟道:
野树凋零山径开,披荊有客欲归来。
当年改革风吹处,烬冷烟消一灶台。
这诗的长处是立意别具一格,见识与人不同。不一定非得把灶台变成匕首或冷箭,能演绎自己的一番理想也就有作品的创作价值。还应该称誉的是作者的寄意隐藏得很深,诗写得相当含蓄。诗中的“客”,既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主导改革的人。想想归来后的“客”,会如何处置这方当初不该遗弃的灶台,会是十分有趣的事。作者没有明说,就让你自己设想好了。这诗,留给读者想象、思索、探讨的空间比较大。这也是好诗的一个标志。
除了这三首,也还有其他一些写得好的,但都神志清醒,可以借此灶台,抒发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雅兴,读者有兴趣,便可自个去欣赏,本人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既然来了,也踹一个脚印好了。有诗赞曰:
荒野灶台伤客绪,多情肺腑寄幽思。
清风借与诗人乐,还趁轻寒快了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1-18 13:18 , Processed in 0.0288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