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艾诗人 于 2007-6-12 11:27 发表
----还是喜欢你能提出意见,每从你的评论中受益.就是太过费时,,,,,
近来忙于工作上的事,上周末到书法老师那边去听讲课,交作业。没细细品味艾老的此组诗。昨晚上网摘抄下来。连夜品读,感慨颇多,遂将所感,与艾老交流,不当之处,还望艾老见谅。
送人怀人绝句
(一)
不知身是未归身,枉自人前几送人。起句缘于事,有网友评论读起来有些拗口。或是每个人的语言感知能力不同造成的。诗的语言不同与小说之类的语言,它具有跳跃性,跳跃间可以看到诗人思维的张力。我个人认为,此处起句并非拗口,若能看大标题,知是送人怀人,当不会计读来有突如其来之感。起句虽是叙事,但落点却在抒情。比起以景入起句者,有独到之处。此起句语言结构有如此句:“谁人背后无人说,我自人前不说人”(《增广贤文》)初读拗口,因其在理也。
离恨十分裁一半,三分落絮二分尘。此二句颇得诗心之妙。妙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一讲便成画蛇。但观引二句技巧,有如客家山歌里唱的两句:“十八铜钱两下摆,阿哥九文妹九文”。
(二)
一别江南事物纷,传统手法起句,此处言别后忙于事业生活,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偶尔谈杯便忆君。初读此句颇不能解。后反复揣之,方觉妙处全在“偶尔”二字之上。
早知身被红尘误,也化巫山一片云。此处结句,为艾老一向之作风与人生追求。身在红尘,心向世外。有心向-道,何愁道心不得?
(三)天开霁色破幽烟,“霁色”与“幽烟”有合掌之嫌,但细品之,妙处全在一个“破”字,想起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饥餐”与“渴饮”有合掌之嫌,但其妙处却在于其反复之吟唱,恢宏慷慨之音。艾老此处亦有此妙。故我不认为合真为合掌。
万里长河向远山。此承句最考炼字功夫。诗人于此寄远志。但觉得“向”字可酌。您看改用“问”字如何?
莫倚高栏添怅望,浮光潋滟恍然间。转结皆见传统功力。亦见诗人细腻之情。
(四)举目苍茫逝水匆,乘流可以下江东。人生路路穷通远,岂慕高台假顺风。此首我读了数十遍,综观六首,无法体会其妙。亦不明其失,暂且不评,还请诗人解之。
(五)南浦水长思亦长,诗人作诗,起笔皆见传统功力,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此处用比兴之法,水长共思长,有如书法,见之便知家数。
此间流向是东方。此句思之良久,若诗人所思之人不在东方,或无所特指,此句当有凑句之嫌。但观(四)首中“乘流可以下江东”,又觉诗人所思之人应在东方。故有所疑惑,请诗人替我解之。
沙堤一片青青草,不懂他乡非故乡。转结质朴,承诗人一向诗风,但结句虽好,但无新意,不出古人意境。
(六)慕鱼人在青山外,竟日垂丝碧水边。读到此句,想起诗人前些时候所作:“渔篓空空犹在水,垂丝老叟钓乾坤”之句,亦感诗人近来之心境。身陷红尘,心寄世外。“竟日垂丝”得诗境之妙。
万顷波光开又合,一声乌鹊夕阳残。全诗以“慕”字开头,以情引诗,全诗意境由“鱼”“青山”“垂丝”“碧水”“波光”乌鹊“”夕阳“构成,虽是写景,但是主题却是怀人,故为借景抒情之作,然而,此情落点何处?诵之良久,蓦然发现,全诗落于一”残“字,若无此字,全诗之景将无着落。故一”残“字,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情感。
综观六首,送人怀人,我最喜(一)(二)两首。古来送人怀人诗篇之多,佳作之多,虽是同题,但心志不同,所寄重点也不同。我喜欢诗人质朴崇实之诗风,虽无李白之潇洒,但也无杜甫之悲怆,在淡淡的感怀中,诉说着自己思念之情怀。足见诗人情深义重,此生若能得艾诗人为友,亦足慰此生矣!
昨晚一晚没睡,由于功课做得不够,故对诗人之心理解亦有限,不当之处,还请诗人海涵。
问好艾老。顺祝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