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1710|回复: 1

闲话陈寅恪家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9 22: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47 编辑

如今带有史学研究性质的传记文学类著作不多,有一些也多为溢美偏颇之笔,谈不上多少学术研究的成分。朱东润先生已经不在人世,像国学研究这样严谨的课题,也已经由书斋走上了大众讲坛。如此做学问和传播传统文化,是改革尝试还是某种价值的取向,而或就是学术的一种无奈选择,恐怕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去年在折价书店里买到叶绍荣先生所著《陈寅恪家世》一书,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洋洋数十万字。说实在的,叶先生的笔法和这本书的学术含量并不令人满意,陆陆续续地读了大半年的时间,对陈氏家族又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也让我产生了诸多思考和联想。因此,对叶先生还是要表示感谢的。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名闻天下了。由陈宝箴做官所结成的政治网络,与由陈三立吟诗所结成的文化网络,几乎涵盖了晚清中国的政坛和文坛。父亲是因推行湖南新政、支持维新,在康梁失败后削籍的封疆大吏;儿子是进士出身弃官自守的同光诗学代表人物。正当陈氏父子随着清王朝消失而逐渐沉静下来的时候,孙子辈的书画大家陈衡恪、国学大师陈寅恪已经开始崛起。陈衡恪除了书画印蜚声艺坛外,推介奖携了齐白石这位艺术巨匠。1923年的突然英年早逝,当时的书画泰斗吴仓硕十分感慨地说这是中国艺术界的大地震。能得此评价,可见其生前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之大。陈寅恪留学海外二十年,通十余种文字语言,真正的学贯中西。三十多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起受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四大导师,其学术地位不言而喻。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山大学教授,终于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任上,为公认的现当代国学大师之一。陈氏后人多留学海外,学业有成。陈氏家族绵延五世不衰,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也是近现代书香门第中的第一大景观。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与条件下形成的这个家族,其文化、史学与教育意义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家教的传统,"身教重于言教",私塾先生的后面常年站着一位家严.这与中国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文化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著名的有汉韦贤的一门三相;南北朝颜子推到唐代的颜师古与颜真卿,<颜氏家训>造就了绵延数代二百多年的家世风范;宋代的苏东坡父子三人,则更是一代文苑佳话.陈寅恪的家世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学而优则仕",为学与为政是分不开的.陈宝箴父亲进士出身,官阶不高且过早去世,但还是为陈宝箴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奠定了精神和物质的基础.陈宝箴为官又为陈三立的为学,乃至陈寅恪兄弟的成材,都创造了优越的家庭条件.说陈氏家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所谓特定历史时期指的晚清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晚清的政治与学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总体上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气氛.龚自珍曾大呼"不拘一格降人才",陈宝箴能由举人而为封疆大吏,推行湖南新政支持政治维新,自身的才能和权威的推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政治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原因.要想脱颖而出,毕竟还得处在那个不大不小的囊中.所谓特定的环境条件,陈三立这位名公子直接追随其父佐理政务,直接参与新政并广交天下名俊,很快就出人头地并有了一个名士的头衔,这要比他从七品知县做起来得快多了.而后的陈寅恪弟兄正好赶上西学东渐出国留洋的风潮,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加之个人的努力,为才艺精进和学术超拔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陈宝箴应时而举,陈三立名门风流,陈寅恪兄弟顺势立学,陈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提供了机遇,社会提供了环境与土壤.
    平心而论,陈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功者,又都有着很大事业上的差异.陈宝箴的政声,陈三立的诗名,陈衡恪的艺术,陈寅恪的学识,都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和天地,又是这样地密切联系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正是我们有必要加以思考与研究的意义所在.
陈宝箴的政治才干,首先表现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唯楚有材"的湖南,近现代确实积蓄了一些人才和力量。曾国藩和张之洞辈是较早的领军人物,陈宝箴显然受到了他们不少的影响。张之洞推荐他出来,梁启超们积极响应,而其勇于任事的作风和政治胆略是出于常人之上的。后来他又推荐了谭嗣同辈,可见他与晚清洋务派和维新派之政治渊缘。湖南居中国之中,湖南新政成为中国一时的政治焦点,显然释放出了一种政治信号。有了湖南新政的铺垫,客观上也为维新运动壮了胆子。治中国近代政治史,陈宝箴其人不能说不是一个较好的楔入点。   
    陈宝箴父子的政治结局也是颇有味道的。前者政治上失意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一蹶不振;后者政治上不得志便转向了学问,又与同样政治上失意的遗老遗少们若即若离的,始终有着距离和区别。老而不腐,新而不亮,民国时期陈三立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十分复杂的。同光诗学的风骚其实并不风流,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显得日益没落和苦涩。不能溶入到承前启后的南社中去,更失去了与新文化结缘的机会。惯看了官场风月,沉醉于日见局促的古诗国度,是一种传统的也是无奈的人生选择。从甲午风云到"七.七事变",轮回般的噩梦降临,中国人终于更加清醒了。当他在日本人占领的皇城根儿离天人世时,一个中国辞旧迎新的纷纭时代结束了。陈衡恪与陈寅恪弟兄就不同了。他们享受了生于官宦家庭幸福的少年时光,更享用了父辈开明的政治理念与文化精神所带来的福祉。他得以顺应社会潮流出国留洋了,但分野也正在此时酝酿着。陈衡恪从日本归国后一头钻进了艺术的殿堂,很快便取得了丰硕成果;陈寅恪却着迷于西方文化的魅力,在中西比较中汲取乐趣。如果说陈衡恪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国学文化积淀,那么十三岁出国、三十六岁归国的陈寅恪,童蒙几年的国学基础,承载了二十年的西学信息。家庭、环境、机遇,又怎能抵得天赋与勤奋的分量呢?
    陈宝箴没有放过人生中展示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创新立业敲响了惊世之钟;陈三立无力改变现实,但有能力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陈衡恪守志不移,以一贯之地开创了永恒的艺术天地;陈寅恪以不同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同的文明,在文化桑田里勤奋耕耘,把骄人的学识贡献于祖国。陈氏家世与历史中国,其历史文化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1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47 编辑

这里叫做世說新语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2 01:18 , Processed in 0.0239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