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3777|回复: 11

[推荐]中国专家近期最离奇的8大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5 14: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恢弘的历史勘误:神话出错</FONT></P>
<P>专家课题:炎帝黄帝打错了架<BR><BR><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BR><BR>  入选理由:炎帝比黄帝早11代!这个惊人发现推翻了炎帝和黄帝曾经打过仗的传说。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该课题以传说作为证据来反驳神话,大胆、新颖,真正作到了有理有据,排在八大课题首位名至实归。<BR>  <BR>  成果应用:大胆设定,小心求证已经过时了。当今的时代,需要的是大胆设定更大胆地求证,我们要学习蔡所长精细入微的眼光,还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比如可以由嫦娥登月的神话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是最先登陆月球的民族。</FONT></P><FONT color=#000000>
<P >据《史记》记载, 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相关文章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黄帝和炎帝竟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种说法是否可信?</P>
<P >学者蔡明义认为黄帝在炎帝之后整整相差11代</P>
<P >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他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P>
<P >李学勤认为,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五百多年</P>
<P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 </P>
<P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P>
<P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P>
<P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P></FONT>
<P><FONT color=#000000></FONT>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贴心的人文关怀:给孔子整容</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发布孔子标准像<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中国孔子基金会<BR><BR>  入选理由:孔子自古以来被绘成七露的形象: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等,其丑无比。这不但丑化了孔子的形象,对于孔氏族人也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所以给孔子发布标准像,不但纠正了过去我们认定的圣人异像,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唯心的道德观。更促使人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给孔子一副成熟稳重的外形,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会老怀大畅。 <BR><BR>  成果应用:都说给历史人物画像难,真的难么?且看给孔子画像的根据,“凭着和古帝名神相似,他的形象应该不错,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所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改天老子、庄子、孙子的标准像也可以照方抓药一一发布了.</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3>今年1月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制订孔子标准像,在广泛征集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儒家专家、历史学家、雕塑绘画艺术家及孔氏后裔等人士,对孔子标准像雕塑方案进行设计、论证。这个标准像是在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基础上,吸收其他众多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设计而成。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发布后,中国孔子基金会还将继续向海内外征集反馈意见,以不断完善。定稿后的孔子标准像将于今年9月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佳妇女权益保护:给木兰正名</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花木兰姓朱<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楚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等人<BR><BR>  入选理由: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古,但其身份一直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这让不少木兰的fans暗自神伤。但专家们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媲美狗仔队的灵敏嗅觉,挖掘出木兰的真实身份:木兰姓朱,西汉人,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这是何等巨大的成就?<BR>  <BR>  成果应用:希望专家们再接再厉,为广大网友发掘更多历史人物的幕后故事,譬如嫦娥的三围,屈原的婚恋故事,貂蝉吕布还有董卓之间不得不说的爱情故事……最重要的是,知道了花木兰姓朱,希望专家能够更进一步,把她的星座属相以及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以及喜欢哪个类型的男孩子都调查清楚.</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在最新一期《今日湖北》杂志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楚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等人撰文称:在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是无姓的。为突出其女性美,民间遂将“花”作为木兰之姓。其实,木兰姓朱,西汉人,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7月25日《楚天都市报》)</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前些年,有人声称“花木兰”是河南虞城人,也有人说是陕西延安人,还有安徽亳州人或山东曹县人等若干种说法。如今,居然又有专家语出惊人——花木兰不姓“花”而姓“朱”,是湖北武汉人。这种说法具备多少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待于专家的评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我想说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民间流传的人物,她姓什么、是哪里人很重要吗?</FONT></P>
<P ><FONT color=#000000>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非常奇特的学术考证之风,众多历史人物乃至一些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人物都被专家们一一拿来考证一番。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慈禧太后的出生地,就有北京、安徽、内蒙古、浙江和山西等很多种“观点”。更有甚者,前不久,某教授通过研究认为,泰山是《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孙悟空的“老家”。</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我们很难相信,此类考证的热潮单纯是出于一种学术的热情。就事论事,“花木兰”是一个“名人”,让这样一位“名人”安家在某地,某地的知名度必然大大提高——借“名人”炒作地方知名度,这种心态早已是昭然若揭了。</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在掺杂了太多功利性、地域性考量的学术心态支配下,传颂千年的女英雄“花木兰”就被考证为“朱木兰”了,实在令人叹息</FONT></P>[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佳事故认定:孟姜女无责任</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孟姜女哭垮的是齐长城<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王丕琢<BR><BR>  入选理由: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世界遗产,我们国家的象征。孟姜女一嗓子就哭倒了八百里,按照现行法律那是犯下了极大的罪行。好在我们专家明察秋毫,在事故认定上排除了外界干扰,最后终于发现孟姜女哭倒的只是齐长城,并且只是“崩陷数尺”而已。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孟姜女的名誉,也让那些指责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不力的人闭上了嘴。<BR>  <BR>  成果应用:还有不少案例等待专家们去破解,比如吴刚盗伐月桂树行为的认定,共工撞断不周山的处理,这些案例都可以延续本案的思路,一一进行审理,发掘出真相,彰显智慧的闪光</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孟姜女传说日前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据专家介绍,孟姜女传说不是起源于秦代,而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比秦始皇早约300年。据《左传》等史书记载,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不幸战亡。杞梁安葬后,其妻孟姜仍悲痛万分,一天,孟姜到杞梁墓“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东周列国志》载)后来孟姜赴淄水而死。</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王丕琢对记者说:“经过几个朝代的补续和演义,尤其是从唐代开始,孟姜哭夫变成了哭长城,哭齐长城变成了哭秦长城,杞梁也由于口口相传演变成万喜良或是范喜良。这一传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山东及河北仍是其流传的核心地区。”</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据记者了解,孟姜女这一恸哭,不仅惊天动地,而且改变了齐国风俗,至今山东淄博一带的中老年妇女仍然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哭调在农村广泛流传,形成了一种“哭文化”</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佳安慰:柳下惠没有坐怀不乱</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坐怀不乱”疑似编造<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著名姓氏研究家柳哲<BR><BR>  入选理由:“坐怀不乱”古人视之为道德高尚的行为,但现在,这等品格却羞有人敢于承认。就连柳下惠的后人也对祖先的举动忿然于心,对此,“综合各类专家考证以及自己对各种柳氏家谱、新近发现的“安徽岳溪潜阳河东柳氏家谱”的研究来看,柳下惠坐怀不乱只是个故事。”也就是说,历史上没有“坐怀不乱”的行为,这无疑对于广大男同胞来说是一个好消息。<BR>  <BR>  成果应用:可以考证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虚假性,为广大公仆解忧;考证“两袖清风”的虚假性为送礼者解忧,考证“天网恢恢”的虚假性,为所有心怀忧惧之人解忧</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以三黜不去、坐怀不乱、严明审案等典故而被大众熟知。但是柳下惠的夫人到底是何许人也?是当时的美女吗?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与其夫人有什么关系吗?昨天,著名姓氏研究家柳哲先生,向本报记者展示了秘传两千多年的一套柳氏家谱中,柳下惠夫妇的画像,并称这套家谱及画像,对大众深入了解柳下惠及其夫人,有重要参考价值。</FONT></P>
<P ><B><FONT color=#000000>发现——</FONT></B></P>
<P ><FONT color=#000000>??<B>柳下惠夫妇有夫妻相</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柳哲介绍,这套家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流传年代最久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柳氏家谱。记者注意到,家谱中,柳下惠夫人的画像全名为“柳士师淑配须句氏遗像”。画中的须句氏,为老年形象,较为富态,圆脸、长眼、口小、鼻子大而挺直。</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再看柳下惠的画像之后,不难发现,柳下惠与其夫人很有“夫妻相”?柳下惠也是圆脸,较为富态,长眼,有着明显的下眼袋,而且嘴巴较小。</FONT></P>
<P ><FONT color=#000000>??</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流传——</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春秋时期修订至今</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这套家谱的全名为“安徽岳溪潜阳河东柳氏家谱”。柳哲说,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士师,在当时也算是“皇族”,而当时的名门显族都有记载家牒(即家谱)的习惯,所以柳氏家谱从那时候就开始记录了。这套不久前在安徽发现的柳氏家谱,记载了我国柳氏一族从柳下惠起,至今的80多代柳氏族人,其中有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历代名人。据考证,现在传世的版本是民国时期刊刻的,但家谱在唐朝大规模修编过。这套家谱还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字,可见当时柳氏家族之地位非同一般。</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对于家谱中柳下惠夫妇的画像,柳哲考证,应该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历代刊刻,流传至今,秘不示人。由于是家族传承,所以画像中柳下惠及夫人须句氏的相貌应该有所依据,但肯定不会是完全的原貌。</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认为,柳下惠比孔子还要早100多年,目前尚未发现有肖像传世,民间也未听说有柳下惠画像流传。这套家谱中柳下惠夫妇的画像,很可能含有柳氏家族内部流传下来的、对柳下惠夫妇相貌的述说,尚需考证。</FONT></P>
<P ><FONT color=#000000>??</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解读——</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柳下惠夫人很贤淑</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对于“须句氏到底是不是美女”、“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是因为其夫人太美丽”等问题,柳哲解释,虽然按照目前的审美标准看来,须句氏不是美女,但春秋时期美女的标准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名门显族选妻子,首先看的是门第和是否端庄贤淑,而史书记载,须句氏正是以端庄贤淑而著称的。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之说,根本就是元、明以来流传的故事,学术界早有考证,只是普通大众不知道而已。</FONT></P>
<P ><FONT color=#000000>??</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正名——</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B>“坐怀不乱”疑似编造</B></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现在对柳下惠坐怀不乱的解释,一般为柳下惠宿于郭门,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未发生非礼行为。有关专家考证,最早提及柳下惠坐怀不乱故事的是《孟子·万章下》和《荀子》。但《孟子》中也说是道听途说,并非亲眼所见,而且具体细节并不明晰。</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对这一故事的细节描述得比较具体明晰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元人胡炳文,他的著作《纯正蒙求》对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郭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把这个故事说得比较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是元末明初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不乱附妄》中对这个故事的描述是这样的:“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两个人所写的故事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基本相似。</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最早出现在《孟子》和《荀子》中的故事,为何一直没有细节见诸记载,而是到了1000多年后的元代,才有了故事细节?柳哲表示,综合各类专家考证以及自己对各种柳氏家谱、新近发现的“安徽岳溪潜阳河东柳氏家谱”的研究来看,柳下惠坐怀不乱只是个故事。</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佳正名:柳永是个好同志</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柳永关心百姓非混迹青楼<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姓氏文化专家、柳永后人柳哲<BR><BR>  入选理由:柳永自述“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百非千金邀妓”,的确是个风流人物,传说他死后由开封名妓凑钱来安葬。但是柳永生前当过屯田员外郎,其父其子也是官场中人,三代公仆,怎么可能死后还无人安葬?专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在《鬻海歌》中,柳永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更加是个正派人。<BR>  <BR>  成果应用: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官且有爱民言论者,是断不会泡小蜜,逛夜总会,做不道德之事的。所以,那些贪官、赃官,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FONT></P>
<P><FONT color=#000000>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传唱千年名句的宋朝大词人柳永,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生活颓废。昨天,姓氏文化专家、柳永后人柳哲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称柳永是体恤民情的官员,儒家正统,不可能像近日京城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死后由开封名妓凑钱安葬,也不会有满城妓女给他送葬。</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柳哲介绍,他前几天在研究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京江柳氏宗谱》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江苏丹徒县志等资料时发现,柳永的父亲柳宜当过监察御史,官至工部侍郎。且柳永并非无后,而是有子名为柳涚,柳涚曾官至陕西司理参军,还有一个侄子,名叫柳淇,官至太常博士。 </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按宋朝的民情来说,既然柳永有儿子,而且是做官的,自然死后由其子安葬,而且费用不成问题,不可能由开封名妓凑钱来安葬。 </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史料记载,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曾为柳永写过墓志铭,王安礼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翰林院学士,官至尚书左丞,是不会为一般人写墓志铭的。 </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有关柳永的史料很少,柳哲介绍,一般人对柳永的认识只停留在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篇小说的印象,小说与历史是有差别的。柳永在当监盐官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鬻海歌》,其中叙述了海滨劳动人民制盐的过程和他们的艰辛,可见柳永是关心百姓疾苦的。 </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柳永的《劝学文》被收录在《古文真宝》中,《劝学文》讲述,教育孩子要“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和儿子都是有政绩的官员,且自己关心百姓、严于教子的人,会每日混迹青楼,并死后由妓女凑钱安葬。 </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柳哲认为,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柳永的生事与他文学作品的关系,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FONT></P>[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ffffff>最</FONT><FONT color=#000000>便民的服务:DNA确定孔子后裔</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看看你是不是孔子后裔<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司法物证鉴定中心<BR><BR>  入选理由:孔子自古就被称作“圣人”,圣人的后代自然是圣子圣孙,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宗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推出的这个便民服务不单周到,而且科学,在满足了群众需要的同时,也普及了科学知识,真是善莫大焉,不过有个小小建议,保险起见,还是得用孔子老人家自己的DNA为好。 <BR><BR>  成果应用:根据DNA追寻名人祖先,我们可以发散思路,姓孔的有孔子,姓孟的有孟子,还有老子,庄子,孙子,姜子牙申公豹……总之,尽量把基因库搜集齐全,做到货品琳琅,多方选择,给到来的群众以完美的服务。至于秦桧陈世美之流的基因,也可以视群众需要准备一些,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是炎帝黄帝两位老人家的基因</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据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日前表示,他们愿意帮助孔子准后裔验证DNA,并建立孔子后裔DNA分析数据库。届时,孔姓后人“只需提供一根头发”便可知晓自己是否为孔子后人。</FONT></P>
<P ><FONT color=#000000>邓亚军说,现代的DNA检测技术,为认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准确率可以达到99.99%。要想</FONT></P>
<P><!-- 文章大屏幕广告 -->
<TABLE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FONT color=#000000></FONT></TD></TR></TABLE>
<P ><FONT color=#000000>通过DNA检测来认祖归宗,第一步就是先建立DNA分析数据库:首先要找几个孔子的嫡系后裔,对他们的DNA进行分析,并且建立一个数据库。以后如果再有孔姓后人想认祖,只要将他DNA里的遗传信息与数据库里的信息做一下对比,就可以立刻得到答案。据邓亚军介绍,被检测者只需提供一些含人体细胞的组织即可,如血液、口腔试子(口腔细胞)等,“甚至可以是随手拔下来的一根头发。”接下来,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可以在一天之内读出受测者的遗传信息。</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目前,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司法物证鉴定中心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为孔子后人“验DNA认祖”。</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4: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P><FONT color=#000000>最佳爱情考证:牛郎织女的籍贯</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专家课题:牛郎织女不是西安就是南阳人<BR><BR></FONT><FONT color=#000000>  提出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民俗学专家陈江风<BR><BR>  入选理由:“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作为美好的爱情故事流传,人们往往把他们当作神话故事的主角。而专家们则把他们还原为活生生的人,有出处有来历,对于憧憬爱情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同时在考证传说人物的籍贯的学术问题上,也添了浓重一笔,继“孙悟空是山东人”之后,学术界又树立了一块里程碑。<BR>  <BR>  成果应用:神话来自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又有依据,所以神话都是有根有据的,按照这个原则,中国历史上的神话故事终有解开的时候。外国有达芬奇密码,我国也会有玉皇大帝密码,太上老君密码供专家解答</FONT></P>
<P ><FONT color=#000000>中新网7月30日电河南商报报道,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与“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故事的发源地又在哪里?是在河南还是陕西?这都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不休的话题。</FONT></P>
<P ><B><FONT color=#000000>民间说:源自南阳城西</FONT></B></P>
<P ><FONT color=#000000>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FONT></P>
<P ><FONT color=#000000>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FONT></P>
<P ><B><FONT color=#000000>西安说牛郎织女像为证</FONT></B></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FONT></P>
<P ><FONT color=#000000>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FONT></P>
<P ><FONT color=#000000>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据俞向前介绍,《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古都西安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FONT></P>
<P ><FONT color=#000000>“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告诉记者,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朴秀美的牛郎织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绝好素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道新的亮点。</FONT></P>
<P ><B><FONT color=#000000>南阳说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FONT></B></P>
<P ><FONT color=#000000>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FONT></P>
<P ><FONT color=#000000>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FONT></P>
<P ><FONT color=#000000>7月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陈江风早年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他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FONT></P>
<P ><FONT color=#000000>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FONT></P>
<P ><FONT color=#000000>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百科》)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FONT></P>
<P ><B><FONT color=#000000>南阳汉画</FONT></B></P>
<P ><FONT color=#000000>也有牛郎织女故事</FONT></P>
<P ><FONT color=#000000>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FONT></P>
<P ><FONT color=#000000>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FON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6 10: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6 23: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4 编辑

呵呵!石心有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1-18 14:56 , Processed in 0.0290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