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1050|回复: 10

[绝句] [原创]浅谈我对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附录诗词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4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浅谈我对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BR>     作者:楚成<BR><BR>     应省诗词学会柯展翅秘书长和武大春英诗社的邀请,在这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初夏时节,重返武大校园,有机会和同学们就传统诗词的写作和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我感到万分荣幸。百年武大,名家辈出,是无数莘莘学子和游人向往的胜地,一年一度的樱花诗歌节更是闻名遐迩。诗人闻一多将武大所在地落驾山改为珞珈山,传说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征战时落驾于此而得名。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就是武大首任文学院院长诗人闻一多先生改的,珞,石头坚硬之意;珈,女子的美丽首饰。闻先生这一改,多么富有诗意啊。也只有作为诗人的闻先生才能妙手偶得之。她寓意当年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大美好明天的期冀。       <BR>     柯老师来电嘱我重点谈谈诗词的创作技巧,我想网上古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典籍浩如烟海。就在武大,前辈如胡国瑞(已故)、苏者聪何国瑞夫妇等都是行家,我作为诗词爱好者与同学们一样也尚处在对传统诗词学习的征途上。蒙武大春英诗社同学们垂青,我就班门弄斧,虽然贻笑大方,也简单谈谈我对传统诗词的一点肤浅认识:<BR>    今天到会的同学们都是怀着对诗词的无比热爱才走到一起的,经常在网络诗词论坛上交流的同学可能对楚成这个ID不太陌生。我的诗词创作全是在键盘上敲成,包括十九篇,近五万字的梨园诗话也是直接在网上写就。假设没有网络,也就不会有《东湖诗词楹联集》的出版,是网络造就了我这个诗词作者。同学们都会上网,网络水平比我这个70年代人不知高出多少。我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多到诗词论坛去发贴,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歌网、荆楚网巴风楚韵、中国诗歌学会网、搜狐古风雅韵等版面人气水准都不俗。网络诗词论坛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使诗词作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及时得到交流。只有不断地切磋、互动、争鸣,诗词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吸收别人的建议,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转益多师是汝师。<BR>     同学们如果不是出自天性的喜爱和情感的呼唤,同学们不会踏上诗词之路。这既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山径,又是一条我轻轻地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浪漫旅程。如果同学们仅仅将诗词作为同下棋、打球、看电视、玩游戏一般的娱乐消遣,那大可不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么痛苦了。写诗词只要自己感到快乐就行,管他什么平仄、粘对。但是,若立志作诗人,尤其作优秀诗人或大诗人,那就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创作诗词同做任何学科的学问一样,板凳要座十年冷。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雄心。不入其内,安出其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能在诗国的长河中泛起一点浪花,哪怕终同学们一生,仅有那么一首小诗传之久远,我想同学们一定无悔今生了,若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治诗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BR>    上个月底,北大中文孟二冬教授去逝世,经媒体报到他的事迹方渐为人知。人们才明白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的浪潮中,连学术也造假的年代,还有如此甘座冷板凳的人潜心治学教书是多么难能可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永远怀有一颗诗心,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之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哪怕屠刀在侧,只要没有没强权割断咽喉,都不要停止歌唱。北大的林昭同学在文革中的遭际可为学习的典型。一生俯首为真理。诗人最需要的就是自由之思想。诗词需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环境,诗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要作一个大写的人,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诗。同学们都知道这是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名联。为东林党魁首顾宪成所撰写。我将下联的心改为诗,是想说明同学们的生活不是缺少诗,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平凡生活中发掘诗意的眼睛。诗就存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陆游教子作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信然。去年秋我在北京参加中华诗词第三届青春诗会,蔡淑萍老师就着重谈到了这一点。她说我写延安鲁艺的七律就空而泛,口号话、政治话了,用通行的话就是染了老干体诗的气息。而我写警察生活和武汉东湖的诗词就面目一新,流畅自然。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有生活积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BR>    同学们对传统诗词应该有信心,传统诗词是足可以为之倾注心血的一项大事业。传统诗词,也有叫旧体诗词,中华诗词,北京的诗友金水和中山大学的胡马等主张诗词正名叫国诗。这些称呼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同学们没有必要去理会。一个诗人,归根结底是靠作品说话的,靠自己的作品去寻找知音和读者的。这里我套用胡适先生的观点,少谈点主义,多写点诗词。传统诗词经过唐宋的鼎盛之后,在清代得到中兴。自五四至1987年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这近70年相对沉寂,但诗词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现代国学大师不擅诗词者罕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吴梅等的诗词莫不称雄一时。3月底我到江西参加江右诗社成立大会,幸得诗人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略观之,可见民国时期的诗词创作是相当成熟,将诗词入史很有眼光。建国后,众所周知的缘故,传统诗词被扼杀。不少人认为是主席的一封信说是旧体诗格律严,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而引起的。个人以为当时作为诗刊的主编的藏克家难辞其咎。主席的这封信根本就不宜刊登在1957年创刊号《诗刊》号,这是私人信札,藏老完全可以不刊,然而他却刊了。虽然如此,诗词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是绵延不绝,我们湖北的聂甘弩先生的《北荒草》等旧诗就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写照。毕竟数千年的国粹岂是因政治原因就断得了呢?二十世纪末期网络兴起,诗词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卷入其中,沉湎其中,乐在其中。试看大大小小的网站,都能找到传统诗词的一席之地。倒是在报刊杂志上难以看到,有也是几个老领导的老干体诗词在那出席。不过现在情况出席了变化,《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破天荒的有了诗词版,连文化部主管的《文化月刊》也在今年二月份出了诗词版的月刊,连《芙蓉》这样的大刊也开始注目传统诗词,开了《新人旧体》专栏,在去年和今年都推出了不少网络诗词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我国有着数千年的诗词优秀传统呢?传统诗词的前途一片光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力的增加,人们生活的富裕,在杨叔子院士等大力呼吁下,传统诗词开始大踏步地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各级学校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也增加了比例。放眼天下,哪一个文学社团也没有诗词社团这么活跃,无论网上网下,无论官方或是民间。有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这是我在青春诗会上听杨金亭老师讲的,《中华诗词》发行量接近三万册,而《诗刊》却只有一万余册。连新诗评论名家谢冕、张同吾等在安徽马鞍山召开的李白诗歌节上都不得不感叹诗坛变了天,甚至反对派舒芜先生对旧体诗词的态度也发生了剧变。上个月,首都师范大学以弘扬诗教为已任的檀作文博士,不仅组建了以网络诗人为主体的甘棠诗社,还先后两次在玉渊潭公园和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举办了樱花和桃花诗歌节。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象檀博士这样的身体力行者,诗词才一步步走向繁荣。所以,现在诗词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如何地与时俱进,用诗词这一特殊体裁更好地表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无愧于后人。<BR>    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格律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学其格律易,得其境界难。入其形易,得其神难。关于诗词格律,向来有保守和革新之争。这点,我认为,同学们习惯平水韵的就用她,普通话得心应手的就按照新韵,各得其所,没必要陷入格律的争论中。不守格律是万万不可的,但格律也不是万能的。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诗之有格律,如人之有华服。诗之格律是使诗之形式更加完美,人之华服是使人之外表更加美丽。但诗之格律不能取代诗之内容,如人之华服不能代表人之思想一样。光有鲜美的华服,而无高雅的气质,腹内原来草莽的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欣赏,而诗亦然。《红楼梦》中有一段黛玉和香菱论诗的精彩描写可资佐证,限于篇幅,这里我就不引用了。<BR>    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网上关于诗词做法和理论的资料非常丰富,有什么问题直接去百度等搜索引擎去查找。既不要好高骛远,也勿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和创作诗词,要有蔡元培先生当年主持北大的胸怀。圆通广大,兼容并包。蔡先生不拘新思想新潮流,也能接受顽固派和保守势利,正是在他的这一思想主导下,陈独秀《新青年》才能在北大立足。学习传统诗词,要不薄今人爱古人,新诗旧诗都喜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诗的形式和内容代有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传统诗词就应该写今人今事今物,不忌口语,新词。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之须眉安能生我之上。我手写我心。<BR><BR>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不仅需要向新诗、民间歌谣、流行歌曲学习,还需要向姊妹艺术,比如书画等学习。鲁迅先生曾道,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是后来文人取为已用的。诗文与世运,无日不趋新。归根结底,传统诗词的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不论古今诗人词家,只有与他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歌时代强音,抒人间正气,把根深深的扎在自己生活的一方热土上,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拿来为我所用,既不食古不化,也不崇洋媚外,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他才有可能创作出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BR><BR>总之,我对传统诗词的创作与前途等有关问题认识还很肤浅,以上所论,多是老生常谈,辞不达意,诗无达诂,对传统诗词的认识和理论修养我是外行,与同学们一样尚处在学习的征途中。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到网上去搜索我的诗词作品看看,文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同学们批评指正。<BR><BR>最后,我将自己撰写的一幅挂在书房的楹联与同学们共勉:<BR><BR>吞吐百家求妙谛;<BR>贯通万物著文章。<BR><BR><BR>附录楚成诗词作品:<BR><BR>求职途中<BR>电话报平安,雪飘衣尚单。<BR>担心惊老父,不忍道艰难。 <BR><BR><BR>权势车<BR>迎亲拍照遮,装饰竞豪奢。<BR>敢闯红灯者,多为权势车。<BR><BR><BR>东湖绝句<BR>一<BR>长天楼外草成蹊,屈子祠堂旧迹迷。<BR>唯有东湖舟上月,年年还照楚城西。<BR>二<BR>月下东湖最有情,悠悠楚韵菊边萦。<BR>三更灯火风声起,一叶轻舟鼓浪迎。<BR>三<BR>楚天台外早春开,雪语风鸣次第催。<BR>最是梅香飘十里,丽人三两赏花来。<BR><BR><BR>田园即事<BR>门前布谷鸟声声,邻舍田翁垄上行。<BR>更有小儿遮斗笠,一犁好雨趁春耕。 <BR><BR><BR>黄家大湾<BR>画艇初来卷白波,夕阳坠处彩云多。<BR>红莲碧树渔村外,坐看蜻蜓掠水过。 <BR><BR><BR>楚城感怀<BR>暮色苍茫下楚城,解舟何处问前程?<BR>一杯浊酒青山外,听取江南风雨声。 <BR><BR>东湖早春<BR>十里东湖水蔚蓝,珞珈红日远山含。<BR>春风昨夜才初绿,早有鹅儿上碧潭。<BR><BR>题西安古城门<BR>苍茫日照古城门,此地曾留汉将魂。 <BR>几个老人闲弈子,一杯茶水近黄昏。 <BR><BR><BR>咏棉花 <BR>莫作寻常花木观,生生世世抱成团。<BR>群芳争入时人眼,唯独此君驱岁寒。 <BR><BR>童年记趣<BR>南塘玩水夕阳迟,衣裤轻抛挂柳枝。<BR>戏罢还家黄犬吠,母亲月下唤儿时。<BR><BR>悯农<BR>月明林径稻花开,赶集城中夜半回。<BR>十亩良田辛苦担,不堪学费小儿催。<BR><BR><BR>东湖怀友<BR>常忆童年共钓鱼,东湖几度柳条舒。 <BR>故人好似春庭燕,衔取春风入画图。 <BR><BR><BR>摸鱼儿-赠别<BR>     望高台,雨斜三楚,送君舟上归去。白鸥湖上随风起,清泪满襟难数。舟暂住,枉学习、齐家治国升迁路。问君但语:去狮子山边,编书卖赋,诗酒染飞絮。       人生梦,莫若功名所误。可怜才俊人妒。从容报国轻生死,此志凭谁来诉?鸡乱舞,鹤独倚、不如归种东篱土。又何言苦?待把盏南湖,月沉舟底,陶醉不知处。<BR><BR><BR>西江月-从警十年有感<BR>从警十年何惧?世间邪恶须除。虽然正气史堪书,却是英雄无路。      <BR>不若五湖当酒,人生难得糊涂。可怜醉罢亦长呼,剑气箫心似故。<BR><BR><BR><BR>西江月<BR>踏遍江城山水,少年旧梦难除。而今十载影犹孤,立尽斜阳无语。       <BR>最爱雁桥残月,兴来疾走狂涂。书成醉墨晚风疏,相对东湖白鹭。 <BR><BR><BR>临江仙-夜巡有感<BR>风雨如磐何所惧?戎衣立尽余寒。英雄埋骨有青山,荣名身外事,心系万民间。    醉里豪言君莫笑,前途道道重关。战歌声里月初残,壮怀时刻在,夜夜国门边。 <BR><BR><BR>少年游-登东湖楚天台<BR>楚天台上白云悠,鸥鹭立汀洲。碧山村舍,绿杨深处,年少几回游。     时光如水无踪迹,叹壮志难酬。雨落湖心,渔舟点点,何物主沉浮? <BR><BR><BR>凤栖梧-从警十年有感<BR>堪察现场心细细,不剩蛛丝,明月当天际。歹徒持刀残夜里,劫财入室谁留意。<BR>何日闲来图一醉,不挂枪支,食也多滋味。为保平安终不悔,纵然添得人憔悴。 <BR><BR><BR>采桑子-端午感怀台海事 <BR>军旗猎猎翻霄汉,雷鼓谁敲?江水滔滔,粽叶清香两岸飘。 <BR>一湾海峡斜阳里,浊浪咆哮。一曲离骚,竟使龙舟万古摇。<BR><BR><BR>采桑子-端午 <BR>端阳独饮行吟阁,粽子香飘。咸蛋轻敲,妻子门前挂艾蒿。 <BR>小儿争把雄黄点,笑扑烟消。憨态难描,最是骚魂容易抛。 <BR><BR><BR>水龙吟-谒武昌蛇山脚下汉王陈友谅之墓<BR>算来堪数英雄,荒阶野径谁凭吊?巍巍宝塔,滔滔汉水,空余夕照。墓草萧萧,孤鸿声里,烟消音渺。将蒌蒿折断,碑文轻触,因何故,无人扫。<BR>遥想沔阳年少,立西风,仰天长啸。渔家小子,强权何惧?胸怀远抱。逐鹿金陵,鄱阳一战,剑沉湖淖。叹儒生谬论,古今历史,以兴亡较。 <BR><BR><BR>贺新郎-东湖感怀<BR>湖畔春来早,柳依依、微沾晨露,欲寻人杳。妩媚千娇知何处,不忍重看小照。忆往昔、相思难表。蝴蝶双双花间舞,剩孤舟、空泊湖心岛。风逐浪,水云绕。    东湖旧事随风了。莫彷徨、青春岁月,为情牵扰。百舸争流齐待发,别恨离愁尽扫。纵只影、长歌当啸。天使但藏心底好,望楚城,高谱阳关调。挥手去,向天笑。<BR><FONT color=#73a2a0>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gt;<br> document.write(body1_196839); <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FONT><BR>
<DIV valign="bottom"></DIV><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4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4 2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P>为传统诗词振臂一呼,林宇君功莫大焉!</P>
<P>推~~~~~~~~~~~~~~~~~~~~````</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P>不守格律是万万不可的,但格律也不是万能的。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P>
<P>      ---说的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倡导古典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9: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梦落疏篱</I>在2006-5-4 21:58:03的发言:</B><BR>
<P>为传统诗词振臂一呼,林宇君功莫大焉!</P>
<P>推~~~~~~~~~~~~~~~~~~~~````</P></DIV>
<p>过奖!诗词的传播赖大家共同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传统诗词振臂一呼,林宇君功莫大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9: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剔除些演讲中得套话,整成一篇论文,词作精选数篇,当可挂起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6: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浅谈我对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BR><BR>    应省诗词学会柯展翅秘书长和武大春英诗社的邀请,在这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初夏时节,重返武大校园,在人文馆报告厅北厅有机会和同学们就传统诗词的写作和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我感到万分荣幸。百年武大,名家辈出,是无数莘莘学子和游人向往的胜地,一年一度的樱花诗歌节更是闻名遐迩。诗人闻一多将武大所在地落驾山改为珞珈山,传说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征战时落驾于此而得名。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就是武大首任文学院院长诗人闻一多先生改的,珞,石头坚硬之意;珈,女子的美丽首饰。闻先生这一改,多么富有诗意啊。也只有作为诗人的闻先生才能妙手偶得之。她寓意当年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大美好明天的期冀。 <BR>     柯老师来电嘱我重点谈谈诗词的创作技巧,我想网上古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典籍浩如烟海。就在武大,前辈如胡国瑞、苏者聪、何国瑞夫妇等都是行家,我作为诗词爱好者与同学们一样也尚处在对传统诗词学习的征途上。蒙武大春英诗社同学们垂青,我就班门弄斧,虽然贻笑大方,也简单谈谈我对传统诗词的一点肤浅认识:<BR>    今天到会的同学们都是怀着对诗词的无比热爱才走到一起的。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传统诗坛更是如此,这是历史的规律,诗词不仅属于中老年人,更应该属于青年一代。青年人的锐气、活力、闯劲,都最富于诗意和创造性,青春本就是诗的黄金季节。看看唐代诗人,很多在20岁前就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据说就是在17岁时写的。经常在网络诗词论坛上交流的同学可能对楚成这个ID不太陌生。我的诗词创作全是在键盘上敲成,包括十九篇,近五万字的《梨园诗话》也是直接在网上写就。假设没有网络,也就不会有《东湖诗词楹联集》的出版,是网络造就了我这个诗词作者。网络如同纸媒刊物一样,不过是传统诗词的新载体而已,是一种更快捷便利的传播途径,她对传统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功不可没。同学们都会上网,网络水平比我这个70年代人不知高出多少。我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多到诗词论坛去发贴,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歌网、荆楚网巴风楚韵、中国诗歌学会网、搜狐古风雅韵等版面人气水准都不俗。网络诗词论坛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使诗词作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及时得到交流。只有不断地切磋、互动、争鸣,诗词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北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更应善于吸收八面来风,博采众长,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转益多师是汝师。<BR>同学们如果不是出自天性的喜爱和情感的呼唤,同学们不会踏上诗词之路。这既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山径,又是一条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浪漫之旅。湖南著名作家李元洛先生的《唐诗之旅》和《宋词之旅》很值得一读。如果同学们仅仅将诗词作为同下棋、打球、看电视、玩游戏一般的娱乐消遣,那大可不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么痛苦了。写诗词只要自己感到快乐就行,管他什么平仄、粘对等。但是,若立志作诗人,尤其作优秀诗人或大诗人,那就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创作诗词同做任何学科的学问一样,板凳要坐十年冷。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雄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同样适用于作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的座右铭。不入其内,安出其外。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诗词作品能获得诗坛的认可,而且能在诗国的长河中泛起一点浪花,哪怕终同学们一生,仅有那么一首小诗传之久远,我想同学们一定无悔今生了,但若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治诗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BR>   上个月底,北大中文孟二冬教授去逝世,经媒体报到他的事迹方渐为人知。人们才明白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的浪潮中,连学术也造假的年代,还有如此甘座冷板凳的人潜心治学教书是多么难能可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永远怀有一颗诗心,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之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哪怕屠刀在侧,纵然被强权割断咽喉,在未牺牲之前,只要一息尚存都不要停止歌唱。北大的林昭同学在文革中的遭际可为学习的典型。她的狱中血衣诗不忍观之。一生俯首为真理。诗人最需要的就是自由之思想。诗词创作需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环境,诗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要作一个大写的人,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诗。同学们都知道这是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名联。为东林党魁首顾宪成所撰写。我将下联的心改为诗,是想说明同学们的生活不是缺少诗,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平凡生活中发掘诗意的眼睛。诗就存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陆游教子作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信然。去年秋我在北京参加中华诗词第三届青春诗会,蔡淑萍老师就着重谈到了这一点。她说我写延安鲁艺的七律就空而泛,口号话、政治话了,用通行的话就是染了老干体诗的气息。谈到老干体,其实在唐宋就存在。那个时代诗人都是业余写诗,他们的本职却是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今天来讲就是公务员。而我写警察生活和武汉东湖的诗词就面目一新,流畅自然。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有生活积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BR>     同学们对传统诗词应该有信心,传统诗词是足可以为之倾注心血的一项大事业。传统诗词,也有叫旧体诗词、格律诗词、中华诗词,北京的诗友金水和中山大学的胡马等主张诗词正名叫国诗。这些称呼不过名称符号不同而已,同学们没有必要去理会。一个诗人,归根结底是靠作品说话的,靠自己的作品去寻找知音和读者的。这里我套用胡适先生的观点,少谈点主义,多写点诗词。传统诗词经过唐宋的鼎盛之后,在清代得到中兴。自五四至1987年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这近70年相对沉寂,但诗词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现代国学大师不擅诗词者罕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吴梅等的诗词莫不称雄一时。3月底我到江西参加江右诗社成立大会,幸得诗人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略观之,可见民国时期的诗词创作是相当成熟,将诗词入史很有眼光。建国后,众所周知的缘故,传统诗词被扼杀。不少人认为是主席的一封信说是旧体诗格律严,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而引起的。个人以为当时作为诗刊的主编的藏克家难辞其咎。主席的这封信根本就不宜刊登在1957年创刊号《诗刊》号,这是私人信札,臧老完全可以不刊,然而他却刊了,这篇书信后来被广泛转载引用。虽然如此,诗词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是绵延不绝,我们湖北的聂绀弩先生的《北荒草》等旧诗就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写照。毕竟数千年的国粹岂是因政治原因就断得了呢?二十世纪末期网络兴起,诗词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卷入其中,沉湎其中,乐在其中。试看大大小小的网站,都能找到传统诗词的一席之地。倒是在报刊杂志上难以看到,有也是几个老领导的老干体诗词在那出席。不过现在情况出席了变化,《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破天荒的有了诗词版,连文化部主管的《文化月刊》也在今年二月份出了诗词版的月刊,以致《芙蓉》这样的大刊也开始注目传统诗词,开了《新人旧体》专栏,在去年和今年都推出了不少网络诗词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我国有着数千年的诗词优秀传统呢?传统诗词是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形成的中国独特的诗文化艺术。她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孟郊一曲游子吟感动了多少海内外游子啊。传统诗词的前途一片光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力的增加,人们生活的富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入其中。在杨叔子院士等大力呼吁下,传统诗词开始大踏步地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各级学校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也增加了比例。放眼天下,哪一个文学社团也没有诗词社团这么活跃,无论网上网下,无论官方或是民间。有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在青春诗会上据杨金亭老师讲,《中华诗词》发行量接近三万册,而《诗刊》却只有一万余册。连新诗评论名家谢冕、张同吾等在安徽马鞍山召开的李白诗歌节上都不得不感叹诗坛变了天,甚至反对派舒芜先生对旧体诗词的态度也发生了剧变。上个月,首都师范大学以弘扬诗教为已任的檀作文博士,不仅组建了以网络诗人为主体的甘棠诗社,还先后两次在玉渊潭公园和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举办了樱花和桃花诗歌节。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象檀博士这样的身体力行者,诗词才一步步走向繁荣。所以,现在诗词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如何地与时俱进,用诗词这一特殊体裁更好地表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无愧于后人。<BR>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格律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学其格律易,得其境界难。入其形易,得其神难。关于诗词格律,向来有保守和革新之争。这点,我认为,同学们习惯平水韵的就用她,普通话得心应手的就按照新韵,各得其所,没必要陷入格律的争论中。不守格律是万万不可的,但格律也不是万能的。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诗之有格律,如人之有华服。诗之格律是使诗之形式更加完美,人之华服是使人之外表更加美丽。但诗之格律不能取代诗之内容,如人之华服不能代表人之思想一样。光有鲜美的华服,而无高雅的气质,腹内原来草莽的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欣赏,而诗亦然。《红楼梦》中有一段黛玉和香菱论诗的精彩描写可资佐证,限于篇幅,这里我就不引用了。<BR>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网上关于诗词做法和理论的资料非常丰富,有什么问题直接去百度等搜索引擎去查找。既不要好高骛远,也勿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和创作诗词,要有蔡元培先生当年主持北大的胸怀。圆通广大,兼容并包。蔡先生不拘新思想新潮流,也能接受顽固派和保守势利,正是在他的这一思想主导下,陈独秀《新青年》才能在北大立足。学习传统诗词,要不薄今人爱古人,新诗旧诗都喜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诗的形式和内容代有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传统诗词就应该写今人今事今物,不忌口语,新词。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之须眉安能生我之上。我手写我心。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经典名言,我想加上四个字,那就是还须交天下友。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广结诗缘。把自己融入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初上网络,朋友很少,经过四载网上冲浪,现在诗友遍及神州,甚至囊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每个朋友都是一首诗,比之唐诗宋词更生动。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增加了见闻才干。这几年,我去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地都受到了朋友们的盛情款待。大家诗酒相欢,不亦乐乎!仿佛我们回到了盛唐,在长安城中和唐代诗人共饮共吟。在北京,我受到了搜狐古风诗友紫竹、柳青等诗友热情接待。在东莞,北社诗友无为斋主、梅庐等星夜驱车来会。在荆门参加花朝文化节,荆楚网友苦丁、刘南陔先生是逢人说项。远在美国的诗友蓝田客,不仅给我写过评论,对我参与的诗词事业还非常关注。一座城市因了朋友的记忆而活跃起来,朋友是相互的,你把心交给朋友,朋友也会真心待你。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不分长幼、地位等不同,真诚的走倒一起,毫无世俗功利,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是难得的一副清凉剂。 <BR>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不仅需要向新诗、民间歌谣、流行歌曲学习,还需要向姊妹艺术,比如书画等学习。鲁迅先生曾道,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是后来文人取为已用的。诗文与世运,无日不趋新。归根结底,传统诗词的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不论古今诗人词家,只有与他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歌时代强音,抒人间正气,把根深深的扎在自己生活的一方热土上,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拿来为我所用,既不食古不化,也不崇洋媚外,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他才有可能创作出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BR>总之,我对传统诗词的创作与前途等有关问题认识还很肤浅,挂一漏万,以上所论,多是老生常谈,辞不达意,诗无达诂,对传统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因人而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诗词的造诣和诗词的理论修养还很低,与同学们一样尚处在学习的征途中。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到网上去搜索我的诗词作品看看,文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BR>最后,我将自己撰写的一幅挂在书房的楹联赠与同学们共勉: <BR>吞吐百家求妙谛;<BR>贯通万物著文章。<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3 2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05 编辑

吞吐百家求妙谛;<BR>贯通万物著文章。<BR>好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7 08:45 , Processed in 0.0295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