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7021|回复: 9

荔枝历史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12: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翰林编修杨钦和谢下山荔枝林 石城镇谢下村前面有一座谢下山,山上长满了荔枝林。村里的老人说,谢下村的得名和山上的荔枝林,都与翰林编修杨钦有关呢。 杨钦是明朝永乐年间人。他从小读书就很聪明,老师讲头他能晓尾。杨钦又很勤奋,经常带着书本到村前的山坡,坐在一块大石上诵读,常常忘记回家吃饭。后来,杨钦赴京参加科试,中了进士,被御任为翰林编修。 杨钦在朝任职,立下了不少功绩,辞官还乡时,皇帝为了表彰杨钦,亲赐龙鞋一双,并叫人打开百宝箱任由杨钦挑选一件宝物。 杨钦看到百宝箱里有一袋荔枝种,心想:如果将家乡的山岭种上荔枝,岂不是可以造福子孙万代吗?于是,杨钦什么珠宝都不要,只拿了一袋荔枝种。群臣见了无不赞叹。 杨钦拜辞了皇帝,就收拾行李,打道还乡。行至高州境地,天已将黑,便投宿过夜。由于路途辛苦,倒头就呼呼入睡了。这个店主是个非常狡猾的人,看见杨钦装束不凡,又见那个布袋,连睡觉也抱在身边,心想里面一定有什么宝物。到了深夜,店主轻轻摸入杨钦的房偷换了布袋。 杨钦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种荔枝,他打开布袋,发现原来细粒的荔枝成大粒的了,回想一路的情况,晓得那个高州店主做了手脚,换了荔枝种,杨钦非常气愤,决定重上京城。他骑上白马,日夜不停地赶往京城,将高州店主偷换荔枝的事告诉皇帝。皇帝听后却笑了起来。“哈哈,高州店主种的是火山枝,我赐给你的是晋凤枝,晋凤味道虽甜,但寿命不长,而火山果红枝旺,砍一发十,千年不败哩!” 杨钦听皇帝这么一说,转怒为喜,立刻启程离京。回到家乡,马上把那袋火山枝种种在村前那座大山上。不久,这座大山便长满了荔枝树。 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杨钦把自己的村名茨桐根村改名为“谢鞋”写成“谢下”了。 直到现在,谢下山传说杨钦小时候坐着读书的那块大石还在,光滑滑的,谁爬上山去,都想坐一坐。谢下山果树茂密,要数荔枝长势最好,结果最多。别的地方的荔枝树砍掉后,树根大都不能发芽,而谢下山上的荔枝树砍掉了,它的树根又会发出芽来,真是“砍一发十,千年不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发现:杨贵妃喜食荔枝缘起高力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久居北方深宫的杨贵妃如何得知南方荔枝的美味呢?随着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这个问题终于真相大白。   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考古结果发现,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详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这就说明,若没有高力士的力荐,杨贵妃绝不会对岭南荔枝如此垂青。专家们于是得出结论:“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微服访黄巷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据说其中有一次曾游到莆田市涵江区黄巷村。至今黄巷村仍然流传着乾隆皇帝吃荔枝的故事。
  那年五月端午节前后,有一天,乾隆皇帝来到莆田囊山驿站,观赏寺宇辉煌,山川秀丽之后,对历史名人在囊山留下的笔迹更是兴趣倍增。当他看到明朝忠臣黄巩“述祖”墨迹时,联想明朝贡品有黄巩家乡黄巷村的荔枝。这位自京城千里迢迢而来的皇帝自然想品尝黄巷村的荔枝,以不虚此行。
  为此,乾隆皇帝和随从微服私访黄巷村。黄巷村盛产荔枝和柿子。进入黄巷村,累累的荔枝和青青的柿子使乾隆皇帝分不清那是荔枝,那是柿子。刚好乾隆皇帝和随从碰到一位老者。经老者指点,才分清荔枝和柿子。乾隆皇帝向老者提出要求品尝荔枝。老者听后心里暗自好笑:自古是六月蝉儿叫,荔枝红,现今才五月份那有荔枝吃。老者听这几位客官口音似是北方人,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带领他们在荔枝林里一边游玩,一边寻找早熟的荔枝。玩着、看着,乾隆皇帝发现有一棵荔枝的果实绿中带点微红。乾隆皇帝手指这棵荔枝说:“这棵荔枝可以吃!”老者顺手摘了一颗给乾隆皇帝,想让他尝尝酸味。乾隆皇帝接过手一边剥着皮,一边往嘴里送。不慎这颗荔枝落在沙地上。乾隆皇帝连忙弯腰捡起,一看这颗荔枝仍然果肉晶亮不沾砂。乾隆皇帝似小孩一样往嘴里塞,连连点头表示好吃。随从看到乾隆皇帝吃得高兴,就用双倍的价钱买下这棵荔枝树的全部荔枝。
  这棵荔枝很快被客官们采摘下来,美美地饱食一番,剩下的就随身带走,带不走的荔枝乾隆皇帝脱口而出对老者说:“这些荔枝赐给你!”老者觉得此人还会装着皇帝的样子说“赐”给你!心中暗笑。有一位随从看老者没有下跪,马上催促老者:“快跪下!”乾隆皇帝感到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急速对这个随从看了一眼上前对老者解释:“不贵、不贵!”(跪与贵谐音相近)老者望着这批客官喜气洋洋扬长而去,暗自得意:双倍价钱买荔枝,还说不贵,不贵!这时,一批村童来此,看到荔枝,大家上前抢吃一空,个个村童眉开眼笑都喊好吃!
  第二年端午节前夕,兴化府知府收到乾隆皇帝的诏书。诏书说要黄巷村的绿色带红、果肉落地不沾沙的荔枝。知府收到诏书,浑身发抖,预感到仕途的不测风云。拿不出皇帝要吃的荔枝,这不是要犯欺君之罪吗?于是,知府伙同莆田县令连忙赶到黄巷村。找来村里的老前辈打听是否有五月成熟的荔枝。刚好,那位前年看到乾隆皇帝吃荔枝的老者也在其中。老者得知知府、县令来黄巷村的来意时,恍然大悟,想起了前年客官来黄巷村吃荔枝的情景。老者向大家叙述了前年客官吃荔枝的始末。知府、县令听后,心里踏实了许多,黄巷村有皇帝要吃的荔枝。
  消息传出,全村男女老少欢天喜地,互相奔走相告,把这棵荔枝的果实全部采摘包装好,火速送进京城。  乾隆皇帝吃过的这棵荔枝,其皮红中透绿,果实落地不沾沙。从此,人们称为“绿砂”。它的果肉纤维细,果汁内蕴,食之甜酸适度,特有滋味,是果中珍品。这棵“绿砂”历经几个朝代,现在仍生长在黄巷村,每年端午节,引来不少游人前来观赏和品味。■黄筱君 林国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2: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珏——明代“莆田派”的开创者

  宋珏,亦作宋彀,字比玉,号荔枝仙、国子生、浪道人。莆田城厢双池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生,卒于明崇祯四年(1632)。宋珏是明末莆田一位最有才华的名士。他初为县庠生,盛才藻,不愿俯首帖括,不愿受八股时文的束缚,考选入官,遂舍去。后进南京国子监读书,也中途弃去。其后,他寄寓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地30余载。   宋珏秉性豁达,喜交游,挚友如顾梦游、钟惺、谭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乃名播四海的诗人和书画家。宋珏常与这些文坛艺苑的巨臂相过从,其为人与才学也自为当世士林所赏识。李流芳曾特意营造“垫巾楼”,延他居住,两人甚为莫逆之交。晚年,又以钱谦益为文学友,以黄道周为气谊友。当钱、黄两人处于危疑患难时,他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畏避,时人无不传为美谈。   宋珏长于书法,而豪于饮,所饮每以斗计。他章、行、草、隶俱佳,八分行草,瘦劲有神,下笔往往别开生面,醉后挥毫,更似天授。八分抚夏承碑,苍老雄健,骨格崭然,旅居金陵时,茅元仪著《武备志》,神宗称其“该博”,元仪即颜其堂曰“该博”,他为作八分书,字大三尺多,为他生平得意之笔。   他又精于绘事,画山水出入“二米”、仲圭、于久之间,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写松石尤秀绝,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行笔雄秀,妙处横生。所临李伯时《车冈川图》长卷,不设色,纵笔作摺带 皱,略有变通,自立新意,不拘成法。其画笔之妙,倾倒名流。求书画者,多伺其醉,出捐素听其挥洒,疾持去。 他的片纸只幅,皆成珍宝。外国使者多以重金求购,高价收藏。宋珏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等,都受到他影响。   宋珏兼精篆刻,自以八分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之先河。周亮工的《印人传》称:“以八分八印者,始于比玉,世称‘莆田派’。然考其名印及‘荔枝仙人’别号章,皆汉人矩?,不专以八分入印也。”别创一格,名噪四方。清海宁周春《论印诗》中道:“闻说莆田宋比玉,创作汉隶入图书。爱奇竟道翻新样,古法终嫌尽扫除。”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其所刻蔡襄的《荔枝谱》和《古香斋帖》,极其传神地保持了蔡氏手迹,被人视为珍品。   比玉又工诗文,其诗思轩爽流逸,才情烂熳,信腕疾书,未尝留稿,惜哉!他多年流落江南,但对家乡荔子,情有独钟。曾朋结“荔社”,自任盟主。他每到一处品荔,必即景题诗于壁,今存《读金陵俞仲髦荔枝辞戏作》一诗,凡54韵,有道是历代最长的咏荔诗。他视荔枝为世上最高贵的果品,曰:“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宋珏精通韵律,喜鼓琴,与友同乐,以艺会友,其乐融融。   宋珏墨迹留存尚多,著有《浪道人集》、《古香斋宝藏蔡帖》,文稿仅存《荔枝谱》八篇、《黄汉宫传》一篇和《陈白云诗集序》一篇。浙江道御史李嗣京辑他的诗,为“集”十卷,现已亡佚。宋珏贫以客终,卒于南京,终年57岁。后藉师友资助,归葬莆田文赋里(今南门外山牌村)。明崇祯14年(1641),李嗣京为其立石表墓,谓“琴心酒德,风流倾江左之英,书圣画禅,购求尽海外之使。”并题其额为“海内盛名士。”■郭大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3: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荔枝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在我国又以广东较早。在古文献中,荔枝最先名为“离支”,见于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后来又写作“荔枝”。据葛洪《西京杂记》说:汉刘邦称帝时(公元前206­~195年),收到南海尉赵佗自岭南进奉的荔枝,很高兴,后来(公元前116年)他的曾孙刘彻攻破南越(亦作南粤,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取岭南荔枝百株移植到陕西,建“扶荔宫”一所,连年移植不息,后因风土 不适,终止移植,但荔枝果实不寒而栗源源进贡。可见,远在公元前三世纪,南海一带已广种荔枝,而且能向陕西大批移植,说明当时育苗移栽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公元前二世纪的《上林赋》描绘了当时栽培荔枝的盛况,说是“ 邱陵,下平原……煌煌扈扈,照曜钜野”。这些文击破记载,反映了我国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已出现荔枝的育苗移栽、广泛种植的事实。而从原始简单繁殖互育苗移栽、进而大批远程北远移栽,从原始少数栽培到平原、山地的广泛栽培,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程。 除广东外,广西、四川、福建、云南、台湾等省在古代早亦有荔枝栽培。上面提到的《吴录》关于“苍梧多荔枝”的记载,说明当时广西境内,荔枝栽培已很普遍。此外,三世纪初《南中八郡志》有“键犍为 道县(四川境)出荔枝”(据《艺文类聚》引)的记载;杜甫诗有“忆过泸戎摘荔枝”句;北宋前期(公元1059年)蔡襄的《荔枝谱》记述福建栽培荔枝之盛,说是“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 如星火”,并记载了栽培品种三十多种;十四世纪初期李京撰《云南志》术及云南少数民族种荔枝贩卖为业。台湾亦产荔枝,但出现较晚,约在清初才见于记载。

在国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波多黎各、菲律宾、毛里求斯、马尔加什、南非、古巴、洪都拉斯、巴拿马、巴西、特立尼达,美国的佛罗里达、夏威夷、关岛,澳大利亚的昆士兰,也产荔枝,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入栽培的。

我国栽培荔枝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代劳动人民在选育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上,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古文献对此亦有记载。十世纪六十年代或稍后,北宋初年郑熊《广中荔枝谱》著录荔枝品种二十二个;稍后的十一世纪六十年代,有蔡襄著《荔枝谱》,叙述了荔枝的历史、产地、运销、食性、护养、加工和品种;公元1034年无大德年间编成的《南海志》“物产”章,记述了广东荔枝的部分品种,计有十六个;公元1076年张宗闵《增城荔枝谱》著录的荔枝品种有一百种;公元1597年徐勃著《荔枝谱》,亦录有闽省荔枝主一百种,并叙述繁殖、栽培、加工利用等方法;成书于1602年的宋珏《荔枝谱》,杂录了荔枝故事及荔枝酒、烹馔等;公元1612年曹蕃著《荔枝谱》,分述二十六个荔枝品种的特征;公元1628年邓庆 著《荔枝谱》,集录了种植荔枝的见闻;吴载鳌著《记荔枝》,记述、补充蔡襄《荔枝谱》;公元1683年陈定国著《荔谱》,专述福建长乐年产“胜画”种荔枝的形态、名称产地、熟期等;约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林嗣环著《荔枝话》,述及荔枝的品种、害虫、估产等;十七世纪八十年代,陈鼎著《荔枝谱》,记述闽、蜀、粤、桂荔枝品种共四十三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826年吴应逵撰的《岭南荔枝谱》,是继已佚的《广中荔枝谱》、《增城荔枝谱》之后现存记述岭南荔枝的专书,分总论、种植、节候、品类、杂事六卷,广辑前人记述,酌附个人见闻,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荔枝专著。以上文献资料,尽管限于时代条件及当时的科学水平,有些记载过于简陋,有些传说经过辗转引载亦有讹误,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到我国劳动人民栽培荔枝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分几个方面概括如下:

1、在繁殖育苗方面。古代种荔枝,主要是播种育苗,直到十世纪,不少地区仍用此法,所以有“荔实周天一岁星”(反指播种育苗所栽的荔枝树要十二年才能结子)之说。到公元前二世纪时,大量荔枝苗木从“南越”远移到陕西,而且能够保持一定的成活率,说明当时繁殖育苗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后来,又创造了高取压条法---“锯芦”,代替播种育苗,由有性繁殖进到无性繁殖。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改革,使荔枝品种原来所固有的或芽条变异所获得的优良特性,能够稳定地遗传下来。高取压条法(以下简称“高压法”)始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估计不会迟于公元四世纪。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当时荔枝已显然形成许多不同特性的品种,如仍沿用播种育苗,是不容易达到的。广西省现存数百年至一千多年树龄的老树,分析其形态,亦似用高压繁殖法育成的。可见荔枝高压技术,由来已久,到十三世纪,已有文献记载。如张世南《游宦纪闻》中已有“取品高枝壅以肥壤,包以黄泥,封护惟谨,久则生根,锯截,移种之”的记载。据说这是“三山”荔枝育苗法之一,称为“掇树法”。到十六世纪,据文献记载,“高压法”已相当普遍,播种育苗法已逐渐被 淘汰。如当时徐勃《荔支谱》载:“荔支入土种(播种育苗)者,薄不蕃……间有成树者,经十余岁,稍稍结颗”,但品质亦差。又邓庆 《荔枝谱》亦称:“荔子原无用核种者,皆用好枝刮去外皮,以土包裹,待生白根毛,再用土覆一过,以腊月锯下(种之),至春遂生新叶。”至明代,另一种无性繁殖法——嫁接已应用。徐勃《荔支谱》对比法有详细记载:“接枝之法,取种不佳者(为砧),截去原树(砧)枝茎,以利刀微启小隙,将别枝(接穗)削针插固隙中,皮肉相向,用树皮封系,宽紧得所,以牛粪和泥,斟酌裹之。”其实,“嫁接法”的出现远比徐氏的记载为早。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高压法”和“嫁接法”,对荔枝品种和繁育改良起了很大作用。这两种方法,一直继承沿用到现在。

2、在选种、育种方面。荔枝品种,见于前人记载的相当多。远在三世纪,郭义恭在所撰《广志》里,述及“焦核”、“春花”、“胡偈”、“鳖卵”等品种。到北宋前期,郑熊所撰《广中荔枝谱》载有广东产荔枝二十二种;蔡襄《荔枝谱》载福建产荔枝三十二种;其后十几年,张宗闵撰《增城荔枝谱》著录的荔枝品种有一百个之多。各谱所记品种,虽未经鉴定,但荔枝品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这个事实说明了育种日益进步。这是劳动人民孜孜不倦地对果实的色、香、味以至果形、果肉、结果特性等方面,长期进行反复观察和定向造反培育的结果。 3、栽培抚育方面。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对荔枝适宜的风土已有研究,能根据品种特性,或种于山地,或种于平原,或种于堤岸。到蔡襄撰《荔支谱》,已明确指出“荔枝宜肥(土)……凡近水则种水枝(按:指适于低地的荔枝品种群),近山则种山枝(按:指:适于高地的荔枝品种群)……广州凡矾围岸,皆种荔支、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田每亩荔枝可二十余本”。指出了荔枝的适应性。又云“荔支属火,宜使向阳”。点明了荔枝需要的日照要多。在栽培管理上,早已注意到对培土壅肥要适时进行。这方面的资料见载于献,如徐勃《荔支谱》载:“秋冬之际,以淤泥和粪壅压其根”;邓庆 《荔支谱》载:在春初“新正┅┅肩沃土堆积树根”;稍后的《广东新语》述及:“荔枝又贵以沃土厚培,使根深不拨,膏泽上行,沙水下渗,然后枝条郁茂。┅┅语曰,荔枝宜肥”。在防护技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防寒技术。公元前二世纪,移植到陕西这样寒冷地方的荔枝,有一些植株数年后还保持“梢茂”,这必有其特殊的设备和方法。到十二世纪前期,曾移种荔枝于黄河流域的汴京(开封)保和殿,能成活又能结实,这种“密移造化”工夫,反映了防寒技术之卓越。其具体作法,据一些《荔枝谱》载述,是采取覆、护、酿热加温、寒前培土壅肥等措施。如工会蔡襄早就提到“深冬覆之,以护霜雾”的话,后来徐勃也提到“当极寒时,树下以稻草煨蕴之┅┅秋冬之际以淤泥和粪雍压其根。”皮外,对防烈日、治蛀虫和逐鸟兽(食果蝙蝠)以至以虫治虫(即用蚁除蠹)等保护工作,也早就注意到。如:“(初种时)以刍草盖覆,使烈日不及”(见《广东新语》);“破竹五七尺,摇之答答然,以逼蝙蝠之属”(见蔡囊《荔支谱》);“高州西荔支村┅┅系竹索引大蚁往来出入籍以除蠹”(见吴应逵《岭南荔支谱》)。这些经验都是很宝贵的。

4、在收获、贮藏方面。适时摘果由来已久,四世纪的《广志》提及采荔枝要等到“翕然俱赤”时才一齐“下子”。五世纪前后朱应《扶南记》载:当摘果时,“必以刀斧蠡(割)其枝”,将本年已结果面来年不会结果的枝条截去以促进新梢发生。在贮藏上,前人早就深知荔枝鲜果的特点,白居易的《荔支图序》就载有荔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帮前人对贮藏之法,多有研究,除加以干制、酱制、渍制等处理外,据说保藏鲜果有下列一些方法:(1)择巨竹,开一窃,置荔枝于竹节中,密封。(2)以蜡封蒂,浸于密水中。(3)入瓦坛中密封倒沉井中。这些都是距今四百年前后一些文献所述及的,对今天研究荔枝的贮藏问题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在加工利用方面。制荔枝干已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二、三世纪,岭南逐年进贡的荔枝,当就是干制品。荔枝的干制早期当是风干和晒干,后来才知道培干。其法,如蔡襄《荔支谱》的记载,是“白晒者┅┅烈日乾之,以核坚为止”。徐勃《荔支谱》记载的焙法是“择空室一所,中燔柴数百斤,两边用竹 各十,每 盛荔三百斤,密围四壁,不令通气,焙至二日一夜,荔遂乾。”也有荔枝用为“醢”和“酱”的。有渍以“红盐”的,据称:“以红盐卤浸佛桑花红浆,投荔枝渍水,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有渍以糖蜜的据称:“以鲜荔枝投酒,浃荔初熟者,味带微酸时,榨出白浆,将蜜匀煮┅┅结成香膏”。这些资料先后见于各《荔枝谱》。此外,其他用途不断不少,除果肉外,对其壳、核等部分也知道作药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2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8 编辑

<P>关于高力士和荔枝的事,这里有资料说明是茂名电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7 1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8 编辑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11: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些时间,去看荔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1 13: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8 编辑

莆田市啊,我去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2: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48 编辑

<P>荔枝好吃!!</P><P>可惜现在无福消受。</P><P>唉······</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1-18 14:55 , Processed in 0.0283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