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见的拗字部位,五言句多在第三字,也有拗两字甚至三字的,多是除了第三(五)字外,再拗其他字,这也是造成"一三五不论"谬说的原因之一.
3,即使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那兄弟笔下的格律就仍需应"二四六分明"了,而尊作"月挂九霄上","露落万花润"句中"霄","花"两字所处位置犯的孤平那便是大忌中之大忌了,其他暂且不说.
以上几点,有借鉴前人之说,有己之浅论:)</P> 呵呵,辛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广寒</I>在2004-11-18 10:53:08的发言:</B>
<P>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似是而非,不能专因合盖能换而影响全句的和谐,所以一,三,五的能换与否,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句式中都可以不论的,一三有不论的,但B式句的三怕四成孤平,就仍需论,五则没有不论的了:)
2,常见的拗字部位,五言句多在第三字,也有拗两字甚至三字的,多是除了第三(五)字外,再拗其他字,这也是造成"一三五不论"谬说的原因之一.
3,即使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那兄弟笔下的格律就仍需应"二四六分明"了,而尊作"月挂九霄上","露落万花润"句中"霄","花"两字所处位置犯的孤平那便是大忌中之大忌了,其他暂且不说.
以上几点,有借鉴前人之说,有己之浅论:)</P></DIV>
<P>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古人在写作中总结出来的平仄运用口诀,也就是基本的规律。基本规律而不是规范和规定。所以谁也没有完全不论。正因为它是基本规律所以才让你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P>二、“常见的拗字部位,五言句多在第三字,也有拗两字甚至三字的,多是除了第三(五)字外,再拗其他字,这也是造成"一三五不论"谬说的原因之一”
这是你引用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三十八页上的话,请你仔细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P>三、“即使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那兄弟笔下的格律就仍需应"二四六分明"了,而尊作"月挂九霄上","露落万花润"句中"霄","花"两字所处位置犯的孤平那便是大忌中之大忌了”
请老兄注意:即便你能接受“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那必然有造成“孤平”的可能,不过这是允许的,那有什么“大忌”不大忌的?二四六我绝对是分明的,“宵”“花”位置就应该是平声,而我用的也全部是平声,难道不对吗?也许正因为我“分明”才造成了老兄看来是`“大忌”的“孤平”看来老兄根本没有理解所谓“二四六分明”的真正含意!</P>
<P>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P>
<P>另:随附前人“仄起仄收”式五律谱望检查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8 13:18:19编辑过]
<P> 或许我是孤陋寡闻了..................
五言句:
A:仄(平)-仄-平-平-仄-------可变两式
B:平-平-仄-仄-平 ------不可变
C:平(仄)-平-仄-仄-平------可变两式
D:仄(平)-仄-仄-平-平------可变两式
供参考</P> <P>望参阅涂宗涛〈诗词格律纲要〉第21页“无言律句仄收句型”。</P> <P>呵呵</P>
<P>若无意为之,应不以辞害义,如黄鹤楼等</P>
<P>若有意为之,应别有韵律之美,如老杜等</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东西南北人</I>在2004-11-18 21:37:35的发言:</B>
<P>呵呵</P>
<P>若无意为之,应不以辞害义,如黄鹤楼等</P>
<P>若有意为之,应别有韵律之美,如老杜等</P>
</DIV>
所言甚当,收录诗话中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