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学习董必武《寄延安诗四首》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38 编辑<br>
<P>其一</P>
<p>韵事曾传九老图,东都无警亦无忧。而今四海多烽火,酬唱怀安乐意浮。
<p>其二
<p>黄河西畔北山陬,抗日民权最自由。地僻更加封锁紧,不教佳话出延州。
<p>其三
<p>季子徐君气谊投,希深君复亦风流。指挥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叶剑侯。
<p>其四
<p>巴渝漂泊几春秋,搜索枯肠试打油。鼓吹修明吾岂敢,讴歌御侮赋同仇。
<p>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协同周恩来在重庆作统战工作时,写给在延安的朱德等人的四首七绝,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举国上下皆拼尽热血以卫家园,在延安的朱德、徐特立、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叶剑英等人皆喜好诗词,于是在延安成立了一个诗社,消息传到重庆,董必武闻知很是兴奋,就写了上面的一组七绝寄往延安以为祝贺。
<p>第一首的起联用了盛唐时期的故事作衬托,当时白居易居洛阳,与胡昊、郑据等八人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至,时人慕之,谓九老图;东都指当时的京都洛阳。董老的这一首以历史故事起承,以当时的现实状况转合,充分显示出了老一辈革命家乐观主义的生活情趣。
<p>第二首是对革命根据地的赞颂,起句的“黄河西畔北山陬”即指延安一带,陬,读zou,平声,是山脚下的意思。
<p>第三首是嵌名诗,春秋吴国季扎和徐国国君有生死之交,这里的“季子、徐君”即隐指“徐特立、吴玉章”二老;宋朝谢绛字希深,林逋字君复,这里的“希深、君复”即隐指林伯渠、谢觉哉二老;“朱司令”指朱德,“叶剑侯”指叶剑英。董老利用古代名士中同姓或具某种联系的人,再加上恰当的比喻、形容,巧妙的结合成一首既具诗意,又符合格律的诗,其历史知识的丰富和诗词技巧运用的娴熟,于此可见一斑。
<p>嵌名诗于现在的网络中也很流行,但所见大多是网名的直接堆砌而已,既少有隐喻,也缺乏意境,董老此绝当可为学习之样板。
<p>第四首是自述了,董老以谦虚的态度,用了“搜索枯肠”这样的词句来形容自己,并把自己的诗词称作“打油”,后面的“鼓吹修明”一句,是说自己不敢胡乱吹嘘当时延安政治的修明,只是为了和同志们来共同讴歌罢了,显出老一辈革命家博大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
<p>此四首七绝,不仅在诗意上有完整的构思,独到的风格,遣词朴实无华,造句流畅自然,描写、比喻毫无疑义,而且在格律上也十分工整,四首诗皆以平水韵的下平十一尤入韵,诗中的“出、复、泊、索”都是入声,为仄,“吹”是平仄两读字,其仄声读音在平水韵的去声四置韵部,另外在句子的结构上也真正作到了逢拗当救则必救,反映出董老在艺术上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今天的爱好者学习、借鉴。
<p>下面所附的是当时朱德次韵相和的五首七绝,因意思较为直白,不再细述。
<p>附:和董老寄延安诗五首——朱德
<p>其一
<p>敌后纵横亦壮图,三师担尽国家忧。神州尚有英豪在,堪笑法西意气浮。
<p>其二
<p>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不自由。全仗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卫神州。
<p>其三
<p>朋辈志同意气投,团成砥柱止中流。澄清世界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p>其四
<p>抗战连年秋复秋,今秋且喜禾如油。风烟弥漫黄河岸,父老齐声话御仇。
<p>其五
<p>连年抗战几春秋,试写艰辛试打油。不畏前方征战苦,频惊后路报前仇。
<P></P>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38 编辑
<P>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也不错,</P>
<P>只是赞美的东西太多,</P>
<P>有一些不是很好。</P>
<P>西江君辛苦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