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代不详)
--------------------------------------------------------------------------------
杜伏威,隋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历城县)章丘县(今山东章丘县)人。辅公柘(Shi 石),开郡临济县(今山东济阳县)人。二人都出身贫苦,“为刎颈之交”,即生死的朋友。
推翻隋王朝的一支山东农民起义军
隋朝末年,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开始,广大农民阶级为了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县境内)首举义旗,接着。杜伏威与辅公柘也在他们的家乡率众起义。这时杜伏威虽然年仅十六岁,但非常勇敢,作战时,“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因此很受同伴们的爱戴。
大业九年,杜伏威与辅公柘曾率领起义军入长白山,依靠左君行领导的起义军。由于隋朝政府集中主要兵力镇压山东、河北一带的起义军,杜伏威与辅公柘便率领起义军转战到江淮一带。为了壮大起义军的力量,对付反动军队的残酷镇压,杜伏威注意了与江淮一带其它起义军的联合。他派辅公柘对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苗海潮说:“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苗海潮答应了这一要求,便率部与杜伏威起义军合并。接着,隋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hao 浩),领兵前来镇压。交战之初,杜伏威假装失败,将宋颢的军队诱入芦苇荡中,顺风放火,将其步兵与骑兵全部烧死。不久,杜伏威又与赵破阵率领的海陵(今江苏泰县)起义军合并,势力进一步壮大。
大业十一年,山东长白山一带的另一支农民起义 军李子通部也转战到淮南,与杜伏威合并。不久,李子通企图吞并杜伏威,向杜伏威的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杜伏威受重伤。隋军乘机来攻,杜伏威的军队被打败,幸亏其部下西门君仪之妻王氏,勇而有力,背负杜伏威,另一部将王雄诞率壮士十余人拚死护卫,与隋兵力战,才突出重围。杜伏威的军队虽然有所散亡,但很快又集结起来。这年冬天,便以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为据点,继续抗击隋军。与此同时,李子通的军队占据了海陵,左才相率领的起义军也从山东长白山到达淮北。这三支起义军每支都有好几万人,活跃在江淮之间,从而使隋朝的南方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
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亲自来江都指挥反动军 队对江淮一带的起义军进行镇压。他首先派虎牙郎将 公孙上哲率军进攻杜伏威起义军,双方战于盐城(今江 苏盐城县),结果公孙上哲的军队全部被消灭。
大业十三年正月,隋炀帝又派右御卫将军陈棱率 精兵八千人进攻杜伏威军。陈棱是隋朝的名将,曾远征过流求(令台湾),并打败过许多支起义军。他知道杜伏威勇猛善战,因而不敢出战。杜伏威派人送给他一套妇女穿的衣服,并致书称他为“陈姥”,向他挑战。陈棱被激怒了,“悉兵而至”,杜伏威亲自出阵迎击。陈棱部将用箭射中杜伏威前额,杜伏威带着箭伤大呼冲入敌阵,所向披靡,奋杀数十人,隋军大溃,陈棱本人仅以身免。接着,杜伏威又乘胜攻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县), 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柘为长史,分遣部将占领诸县,所至皆下。江淮之间的小股起义军也争相归附杜伏威。于是,杜伏威起义军便成为江淮之间最大的力量。杜伏威善于发扬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挑选勇士五千人,号为“上募”,给以优厚的待遇;杜伏威本人又与众同甘共苦,每次战斗所获资财,都赏给军士。因此,每战他们都冲锋在前,“人自为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军队的纪律也很好,“令行禁止,路不拾遗”。
由于杜伏威和南方各支起义军的重大胜利,以及此时河北十带的窦建德起义军和河南一带的瓦岗起义
军越来越强大,到大业十三年底,隋朝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东都洛阳和江都及其它几座孤城了,隋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其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死,隋亡。在推翻隋王朝的过程中,杜伏威和辅公柘领导的起义军起了重大的作用。
隋朝灭亡后的杜伏威
隋王朝被推翻后,斗争的形势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宇文化及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虽然予以拒绝, 但同时他却向盘据东都的隋皇泰主(即越王杨侗,炀帝孙) 上表称臣。皇泰主拜他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唐武 德二年(公元619午)九月,杜伏威又接受了唐朝的招降,唐朝任命他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武德三年六月,唐朝又任命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杜伏威则遣其将陈正通、徐绍宗带兵协助唐军夺取隋将王世充统治下的梁郡(今河南商丘市),以此表示他效忠于唐王朝。与此同时,杜伏威却加紧了对其它农民起义力量 的兼并。此时李子通以江都为根据地,是江淮一带仅次于杜伏威的一支力量。武德三年,杜伏威派辅公柘、阚棱、王雄诞等率军攻李子通,首先攻克丹阳(今江苏南京市)。李子通率军抵抗,但很快被打败,不得不放弃江都,东保杭州,李子通原来的地盘全为杜伏威所有。武德四年十一月,杜伏威又遣王雄诞攻李子通。李子通连战连败,最后被迫投降。杜伏威将他执送长安,被唐朝处死。不久,杜伏威又兼并了占据昆山(今江苏昆山县)的闻人遂安起义军。由于不断兼并其它起义军,因此杜伏威的地盘也就迅速扩大,“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
尽管杜伏威接受了唐朝的任命和封号,但他毕竟还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因此,双方都存在着戒备心理。武德五年, 李世民镇压了刘黑闼(t6踏)领导的河北农民起义军后,又派兵将进攻割据山东南部的徐圆郎的地主武装,杜伏威感到恐惧,便在这年七月入朝。李渊表面上对他“礼之甚厚”,任他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位在齐王元吉之上,实际上等于把他软禁起来。武德七年二月,他终于被唐政府毒死。
辅公拓的最后斗争
杜伏威在入朝之前,。已经发现辅公柘并不同意他入朝的意见,因此名义叫辅公柘留守丹阳厂但却叫他的亲信将领王雄诞做辅公柘的副手,并将统兵权交给了王雄诞。又暗地里对王雄诞说:“我入京之后,如果朝廷不解除我的职务,你就要设法不叫辅公柘反叛朝廷。”
杜伏威入朝之后,辅公柘果然在武德六年八月,再举义旗,起兵反唐。他杀死了王雄诞,夺取了兵权,称帝于丹阳,国号宋,署置百官,以其故人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镇守会稽(今浙江绳兴市)。又增修兵甲器械,转漕军粮,准备与唐军对抗。同时又与占有豫章郡(治所在洪今江西南昌市)的张善安联兵,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张善安是兖州人,隋朝末年起义,以后率众转战到淮南,又转战到江南。九月,辅公拓便派大将徐绍宗进攻海州(今江苏海东县南)、陈正通进攻寿阳(今安徽寿县)。
但在此时,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都已被唐朝平定,致 使唐朝能够倾全力对付辅公拓的军队。辅公拓起兵不 久,唐政府即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 州总管李世勋等,率大军从水陆两路,向辅公拓进攻。 辅公柘派大将冯慧亮、陈当世率水兵三万屯博望山; 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三万屯青林山(二山都在今安徽当涂县附近,长江南岸),并在长江北岸设置了营垒,以抵御唐军。武德六年十二月,唐朝安抚大使李大亮用诱骗手 段俘虏了张善安,攻克了洪州。李孝恭等三人乘势进 军,于次年三月接近了辅公柘军队的营垒。冯慧亮等 知道唐军来势凶猛,坚壁不战。李靖先使老弱之兵佯 攻慧亮等的营垒,又假装不胜而退走。冯慧亮等不知是 诱兵之计,便率军出营追击。数里外,遇到唐朝的大军。 两军本来就力量悬殊,再加上跟随杜伏威降唐的阚棱在阵中鼓动辅公柘的军队投降,军心涣散,因而辅公柘的军队逐渐溃败,博望、青林两营皆失陷。当李靖等追到丹阳城下时,辅公柘率众向左游仙驻守的会稽方面退却。因为事先未作转移的准备,所以,在唐军追击之下,节节失利,跟随的士兵逐渐减少,退至武康(今浙江武康县)时,又为地主武装“野人’所败,大将西门君仪战死,辅公柘被执送丹阳;壮烈牺牲。这支在山东起义的农民军便最后失败了。 山东历代文科状元
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清,山东籍人考中文科状元的有36人。
一、唐代状元7名
孔 纬 字化文,曲阜人,孔子第20代孙,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状元。曾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司徒等职。895年卒。
孔 曲阜人,状元孔纬之弟,唐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状元。
孔 缄 曲阜人,状元孔纬、孔之弟,唐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状元。于是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兄弟三人状元。
孔敏行、孔拯、孔振、颜康成均为曲阜人,其状元科别及本人经历不详。
二、五代状元3人
崔光表 武城人,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科状元。曾任右补阙,入直史馆编修国史。
王 彻 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状元。官至左拾遗。
王 朴(906~959) 字文伯,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后汉乾祐三年(950)庚戌科状元。曾任开封府推官。后周建立后,历任左谏议大夫、开封府尹、户部侍郎、枢密使等职。曾受命撰成《大周钦天历》和《律准》。
三、宋代状元10人
苏德祥 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乾德元年(963)癸亥科状元。官至右补阙。善工诗文,《宋诗纪事》有载。
柴成务 字宝臣,曹州济阳(今菏泽市)人,北宋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状元。曾任大理寺丞、京东路转运使等职,撰修《太宗实录》。传世有《梦林宴会之计》等20卷。
胡 旦 字周父,滨州渤海(今滨州市)人,北宋史学家,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曾任淮南路转运使、海州知府、秘书省秘书监等职。曾向宋太宗上书《平燕议》。著述甚丰,有《五代史略》《将帅要略》等多种达300余卷。
梁 颢(963~1004) 字太素,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北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开封知府等职,参与修撰《太宗实录》。著有文集20卷。梁有三子,长子梁固也考中状元。三子梁适,官至宰相。
王 曾 (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应试,其府试(解试)、礼部试(会试)和殿试三级科考皆居榜首,创造出科举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的奇迹,两次拜相,封为沂国公。著有《王文正公笔录》等。
李 迪(971~1047) 字复古,鄄城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两度出任宰相,以太子太傅致仕。
梁 固(987~1019) 字仲坚,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梁颢之子。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密州通判、户部判官等职。著有《文集》10卷。
蔡 齐(988~1039) 字子思,莱州胶水(今平度市)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曾任龙图阁学士、枢密副使、权三司使等职,后晋爵为公。
张唐卿 字希元,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陕州通判。1037年在办理其父丧事时悲痛过度而卒。
王俊民(1036~1063) 字康侯,莱州掖县(今莱州市)人,北宋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任应天府发解官。《宋诗纪事》卷22辑有他的《句》诗。
四、金代状元4人
张行简 字敬甫,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己亥科状元。累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为礼部尚书、太子太傅。通晓历法及历代典章制度,对金典章制度多作修正。著有《礼例纂》120卷。
李 演 任城(今济宁市市中区)人,金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状元。初授职翰林学士院,因父母去世,在家守丧。蒙古军逼近时,自荐出任济州刺史,组织武装力量,后被俘。宁死不降,慷慨就义,时年30余岁。
商 衡(1187~1232) 字平叔,曹州济阳(今菏泽市)人,金至宁元年(1213)癸酉科特恩状元。曾任尚书令史、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蒙古军南下时被俘,自尽拒降。
王 鹗(1190~1273) 字百一,东明人,金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状元。初任归德府判官,迁尚书省郎中。后应邀给忽必烈讲授经史及治国之道,甚得敬重,授翰林学士承旨,时年71岁。后加官资善大夫。由他奏准,设立了国史院,撰修辽、金二史。1271年忽必烈采纳其建议,改国号“大元”。著有《应物集》《汝南遗事》《论语集议》等。
五、元代状元1人
张起岩(1285~1353) 字梦臣,号华峰,济南历城人,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左榜状元。官至荣禄大夫,曾编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著有《华峰漫稿》《金陵集》等。
六、明代状元5人
韩克忠 字守信,武城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北榜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仅3个月擢升为国子监司业,以后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马 愉 字性和,临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后充经筵讲官,为英宗讲论经义,进官侍读学士。正统五年入内阁,擢礼部右侍郎。著有《澹轩文集》。
焦 竑(1541~1620) 字弱侯,号澹园,祖籍日照,户籍江宁,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初任翰林院修撰,撰写了《国史经籍志》,后任太子朱常洛(后为明光宗)讲官。后辞官,致力讲学和著述。著述有《澹园集》《易荃》《焦氏笔承》等十多种。
朱之蕃 字元介,号立嵎,茌平人,户籍江宁,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曾任吏部侍郎等职。书法自成一家。著有《奉使稿》《纪胜诗》等。
赵秉忠(1573~1626) 字秀卿,号 阳,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曾任礼部尚书等职,著有《 山集》《江西舆地图说》等。
七、清代状元6人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曾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及《通鉴》总裁。著述有《诗经礼记春秋题说》《中规篇》《贞固斋四书制义》等。
邓钟岳 字东长,号梅庐,聊城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他曾三典省试,四任督学,每到一地便大兴教育,后官至礼部侍郎。工诗文、书法。著有《寒香阁诗集》《知非录》等。
孙毓溎 字犀源,号梧江,济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状元。初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又历任云南和山西提督学政、浙江按察使。咸丰二年因病去职。
孙如仅 字松坪,济宁人,清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曹鸿勋 字仲铭,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状元。曾任云南永昌知府,平反大案数起。后任湖南布政使、陕西巡抚。1907年召京开办咨政院事务。曹原居住的潍县南关新巷子,清晚期出了两名状元(另一名是王寿彭,号称“状元胡同”)。
王寿彭(1874~1929) 字次筏,号眉轩,潍县(现潍坊市潍城区)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状元。1905年赴日本考察,写成《考察录》,提出吸收日本经验改良教育和实业的建议。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政府总统府秘书,后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他将山东省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各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为山东大学,并增设了文科,自己兼任校长。 山东清代武科状元
据《旧典备微》一书记载,山东籍人在清代考中武状元的有下列15名:章丘郭士衡、济宁霍维鼐、胶州王元浩、福山王懋尝、临清马兆瑞、掖县徐殿飏、临淄徐华清、益都丁殿宁 蓬莱吴钺、东明吴德新、巨野田在田、历城韩金田、昌邑宋占魁、阳谷李梦说、郓城张宪周等。 山东清代大学士
山东籍人考中进士后,官至大学士者有15人:
谢 升,德州人,供职秘书院;
刘正宗,安丘人,供职文华殿;
张 端,掖县人,供职国史院;
傅以渐,聊城人,供职武英殿;
孙廷铨,益都人,供职秘书院;
冯 溥,益都人,供职文华殿;
李之芳,惠民人,供职文华殿;
赵国麟,泰安人,供职文华殿;
刘统勋,诸城人,供职东阁;
刘 墉,诸城人,供职体仁阁;
孙玉庭,济宁人,供职体仁阁;
卢荫溥,德州人,供职体仁阁;
陈官俊,潍县人,协办;
杜受田,滨州人,协办;
贾 桢,黄县人,供职武英殿。
泛珠三角地区诗友大集合
儒林山东是儒家学派的发祥地,从孔子删定六经、聚徒讲学起,儒家学派就建立起来了。战国时代,诸侯并争,崇尚功利,法家学说比较时髦,儒家虽不受重视,但仍十分活跃,并得到发展,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重要学派—孟学和荀学形成。
秦统一后,欲整理齐文化礼仪制度,大量征召儒生,以儒家为主的70员博士官多是从齐鲁民间招来。但秦以法家学说治天下,儒家没有政治地位,不久发生"焚书坑儒"事件。陈胜起义后,山东儒生如孔甲、叔孙通等皆投靠起义军。
西汉建立初年,儒家未得到重用。汉武帝使儒学登上了统治地位。两汉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山东儒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汉初五经七家八位传经大师,山东居五经六家。东汉设十四家博士,山东居八:1.《诗》家:齐人浮丘伯,鲁人申培,东平人王式,平原人高诩,济宁人魏应,齐人辕固,金乡人张匡,平度人公沙穆,郯城人卫宏;2.《书》家:广饶人欧阳生,济南人林尊,高青人牟长,曲阜人夏侯始昌、夏侯胜,齐人周堪,定陶人张驯,东平人夏侯建,曲阜人孔安国、孔季彦;3.《礼》家:鲁人高堂生、徐生,后仓,滕州人曹充、曹褒,4.《易》家:寿光人田何,苍山人孟喜,诸城人梁丘贺,莱州人费直,诸城人王横,济阴成武人孙期;5.《春秋》家:兖州人瑕丘江工,即墨人房凤,齐人胡毋生,滕州人眭弘,滕州人颜安乐,昌邑人逢萌,金乡人丁恭,安丘人甄宇,安丘人周泽,济宁人何休。
两汉官吏以山东人居多,如汉武帝用公孙弘为丞相,共计丞相27人,山东籍12人。
山东诸儒传经立说,广聚生徒,桃李满天下。或参与政治,或从事文化教育,人才济济,名儒辈出。儒林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朝每代修史,皆设此栏,以彰其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思想家张湛,有《列子注》《庄子注》等,邹城人;安丘人邴原,收徒教授,讲授礼乐,吟咏诗书,时人称“青州有邴、郑之学”;安丘人管宁,语惟经典,不及世事,组织居民讲诗书,明礼让,教化百姓;东平人刘兆,博学洽闻,从受业者数千人,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安丘人徐苗,曾著《五经同异论》等,专事教授,闻名天下,成为一代儒宗;曲阜人孔衍,经学深博;乐陵人王欢,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
隋唐五代时期:苍山人萧德言,唐太宗时拜秘书少监,精《春秋左氏传》;临清人路敬淳,武则天时历司礼博士、太子司议郎,监修国史,著《姓略》;鄄城人王元感,所著《尚书纠谬》等书被武则天下诏褒美,称其为儒宗;临沂人王绍宗,遍览经史,尤善草书。 军事
司马穰苴 春秋时期军事家。齐国大夫。田氏,名穰苴。精于兵法,被晏婴推荐为将,击退晋燕军队,收复失地,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行军前因约会误期,立斩监军庄贾,以严军纪。后遭谗害而免职,发病身亡。战国时齐威王用其兵法征战行威,使诸侯朝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又把他的兵法附在里面,称为《司马穰苴兵法》,也称《司马法》。《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55篇,今本有5篇。其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
孙武 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字长卿。陈完后裔。从齐到吴,以熟谙兵法,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与伍员一起经国治军。前506年,随同吴王率师西进攻楚,五战皆胜,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北),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应认真对待和研究。根据战争的规律,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求合理用兵,灵活主动,出奇制胜,既要沉着冷静,又要勇猛果断。在地形、侦察以及军队纪律和教育各方面,也提出一些重要原则。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吴起(?~前381)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定陶)人。好用兵。曾学于曾申,为鲁将,奉穆公命击退齐军。继入魏,被魏文侯任为将,整顿军备,严格练兵,攻秦,拔5城, 任西河守,甚有声名。武侯时遭陷害,逃奔楚国,其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收扬越,取苍梧(今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楚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列兵书"兵权谋"类,已佚。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孙膑兵法》。
田单 战国时齐国将领。临淄(今淄博东北)人,田齐的疏远支裔。齐湣王时为临淄市掾。燕将乐毅破齐,下70余城,他率宗人逃至即墨(今平度东南),被推为将军,据城抵抗。燕昭王死,施反间计燕惠王,燕撤换乐毅,以骑劫代将。又鼓舞军民斗志,并遣使约降于燕,乘敌不备,用火牛阵击败燕军,杀骑劫,收复失地,从莒迎接齐襄王复位,以功封安平君。前264年由齐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终军(约前139-前113) 汉朝臣。字子云,济南(今济南历城仲宫)人。少时好学,长于论辩。18岁被选为大常博士弟子。武帝异其文,拜为谒者给事中。曾自请出使匈奴,被推为谏大夫。前113年,奉命出使南越,说降南越王。越相吕嘉不从,发兵杀越王,他和众使者遇难。死时仅20多岁,世称"终童"。
李典(174--209) 三国曹操部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巨野东北)人。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归附曹操。由于参加镇压黄巾军和同袁绍作战有功,授青州刺史。后任中郎将、离孤太守。官渡之战,率领家族部曲运送谷帛以供军需。袁绍失败,任裨将军,迁捕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兵合肥,击破孙权围攻。性好学、贵儒雅、不争功,受到将士尊敬。
吕虔 三国曹操部将。字子恪,任城(今济宁)人。追随曹操,曾镇压良母起义、黄巾起义。历任泰山太守,骑都尉,在泰山数十年,他以孝友著名的王祥为别驾,管理州事务,取得“州界清净,政化大行”和“邦国不空”的政绩,史传“甚有威惠”。魏文帝即位,加裨将军、封益寿亭候,任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魏明帝即位,封万年亭侯。吕虔是曹操、曹丕时代实际治理山东地区的主要人物之一。
臧霸 三国曹操勇将。字宣高。泰山华(今费县)人。少以勇闻名。初随陶谦镇压黄巾军,任骑都尉。后助吕布抗曹操,后为曹操所收,守青州等地,使曹操与袁绍作战中免后顾之忧;因治理地方和镇压黄巾军余部有功,封都亭候、威虏将军,迁徐州刺史。随曹操讨伐孙权,先遣,入巢湖,屡战勇敢,封扬威将军。魏文帝即位,封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
程昱 三国曹操谋士。字仲德。东郡东阿(今东阿西南)人。初追随兖州刺史刘岱,曾帮助刘岱联合袁绍打败公孙瓒。后刘岱死于黄巾军,曹操至兖州,被曹操起用,为曹操出谋划策。历任东平相、济阴太守、卫尉。魏文帝时,封安乡侯。
于禁(?—221) 三国曹操部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泰安南)人。开始追随济北相鲍信镇压黄巾军。曹操领兖州,属将军王朗,荐于禁任军司马。后任陷阵都尉,平虏校尉。在与黄巾军、吕布、张绣、袁绍等作战中,任虎威将军,又任左将军。219年,协助曹仁讨伐关羽于樊城,遇雨,汉水泛滥,兵败投降。后又归了吴国。后来孙权取荆州,送他还魏,惭恨而死。
羊祜(221-278) 西晋名将。字叔子,泰山南城(今费县西南 )人。12岁丧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写文章。身高7尺3寸,须眉秀美,仪表堂堂。公车拜为中书侍郎,迁为给事中、黄门郎。又徙为秘书监。后拜为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建晋称帝后,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不久迁尚书左仆射。269年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作灭吴准备。广开屯田,大获其利。知无百日之粮,后来竟有10年之积。减轻赋税,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对敌国军民实行怀柔政策,广布仁德,使之归附。吴人感戴悦服,称之为羊公。与东吴大将陆抗互派使者交往。曾送药给陆抗,陆抗服之不疑。咸宁(275-280)初,为征南大将军。为人清俭,所得俸禄,皆助九族,分赐军士,家无余财。喜爱山水风景。常登临襄阳城外的岘山,置酒咏诗,终日不倦。后带病向晋武帝面陈伐吴之计。病重之后,荐杜预自代,不久死去。襄阳百姓自动罢市致哀,"巷哭者声相接。"并在砚山建碑立庙,岁时祭祀。两年后,晋灭吴,武帝流涕道:"此羊太傅之功也!"著有《老子传》2卷、文集2卷,皆佚。现仅存《让开府表》《请伐吴疏》及《艺文类聚》中所收《雁赋》等。
檀道济(?—436) 东晋、南朝宋著名武将、大臣。高平金乡(今金乡)人。初随刘裕起兵讨伐桓玄。西征桓玄残余,镇压卢循、徐道覆起义,立下战功,任太尉参军。416年,北伐后秦,任先锋,占洛阳。释放俘虏,感化后秦之民,奔归者众多。后率军进占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灭后秦。因功迁征虏将军。宋武帝即位,以佐命之功,官至镇北将军、丹阳尹、南兖州刺史。少帝即位,受遗诏辅政。徐羡之等密谋废帝另立,召其入京参与其事。文帝即位,任其为征北将军。426年,文帝杀徐羡之等,派他讨伐荆州刺史谢晦,事平 ,任为江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31年,率军攻北魏,粮尽而归。不久进位司空。因其战功卓著,名高权重,被朝廷猜疑。436年,遇害。被害时,愤怒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崔玄伯(?--418) 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少时被誉为“冀州神童”避难于齐鲁,后迁居房支。博学多才,精于典故。仕后燕吏部郎、尚书左丞。后为拓拔珪求取,任黄门侍郎。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在任期间,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不置产业,步行上朝,推行节俭。病逝,赠司空。
崔浩(381--450) 字伯渊,崔玄伯之子。历侍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是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北魏汉人士族和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广涉经史,喜爱文学。初为给事秘书,侍拓拔珪左右。太宗即位,赐爵武城子,蚕军国大谋。415年,京师灾荒,议欲迁都,他力陈利弊劝阻。泰常间,因劝速立拓拔焘为太子,官至右辅。军国大计,均先咨询浩。430年,攻西夏,陷平凉,439年,安复凉州,皆其参定。素守儒家经典;酷爱研究天文、星相、历法,制成《五寅元历》;参撰《国书》,撰著《晋后》。后以"暴扬国恶"罪名被杀。
单雄信(?--621) 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徐懋功(594--669) 唐初大将。曹州离狐(今东明东南)人 。隋末从翟让起义,封东海郡公。瓦岗军败后降唐,任右武卫大将军,封曹国公,据李密旧境10郡之地,后被窦建德击败。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太宗立,任并州都督,629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出击东突厥,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败突厥,破薛延陀。高宗立,授尚书左仆射,进位司空。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持赞成态度。666年领兵东攻高丽,669年克平壤。加太子太师。死后赠太尉,陪葬昭陵。
徐敬业(?—684) 即李敬业。唐大臣。曹州离狐(今东明南)人 。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684年,因贪赃被贬为柳州司马,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求得状貌类似太子李贤者奉以为主,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有10余万人。一面屯淮阴等地,一面渡江攻下润州。后为武则天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奔润州,为部下杀死。
罗士信(603--622) 唐初大将。齐州历城(今济南市)人。隋末随张须陀残酷镇压山东起义军,后须陀为李密所杀,归瓦岗军。率部讨王世充,被俘,不与世充为伍,率所部降唐,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回攻世充,以功授绛州总管、郯国公。再从秦王李世民击刘黑闼,为义军杀死。
秦琼(?--638) 唐初名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济南)人。 初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后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须陀死,率兵归裴仁基,后又降李密,任帐内骠骑。至李密败,归王世充。最后降唐,任兵马总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统军,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起义军,封翼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军。638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国公。
段志玄(?—642) 唐初大臣。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隋末,随父在太原。父从李渊起义。他投奔太宗,募兵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因功迁左光禄大夫。跟随大将刘永静在潼关抗敌,大败敌军,功授乐游府车骑将军。以讨伐王世充、窦建德之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助太宗登基,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守肃章门。632年,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638年,拜右卫大将军。640年,加封镇军大将军。卒后加封辅国将军、扬州都督,谥"忠壮"。
程咬金(?—665) 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济州东阿 (今东阿西南)人。少骁勇,善用马槊。从李密参加瓦岗军。密败,归属王世充。后归唐。授秦王府左三统军,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农民起义军,击败王世充,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656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攻西突厥,因屠杀降民被免官。卒后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毕再遇(1147-1217)南宋大将。字德卿。兖州(今兖州)人。父亲官至武议大夫。他以恩庇补官,隶侍卫马司。开禧二年(1206),随军北伐,屡立战功,升任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骁卫大将军。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为南宋时著名将领。嘉定元年(1208),被任为左骁卫上将军。与金通和后,屡请回归田里,均不准。六年(1211),提举太平兴国公。十年(1217),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不久卒。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薛禄(?一1430) 明初大将。胶县人。因行六,军人呼为薛六。后更名为薛禄。随燕王起兵,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入京师后任都督佥事。后不断升迁,历任都督同知、骠骑将军、右都督。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为阳武侯,禄1100石。数次随成祖北征,皆有战功。仁宗继位后,加太子少保,予世券,充总兵官备御塞外,以功增禄500石。洪熙元年(1425)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视开平至大同边塞。宣宗时,随宣宗讨伐汉王高煦,高煦被擒后由他镇抚其地。数次率兵北征,因斩获多而加官太保。勇而有谋,善抚士卒,人乐为用。在靖难诸功臣中,他与张玉、朱能3人为最,为一时宿将。他以武人不知书,曾问名臣杨士奇。杨士奇告诉他,明成祖是以古贤人对待他。卒赠官鄞国公,谥"忠武"。
戚继光(1528-1587) 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蓬莱人。出身将门,且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期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备倭事宜。浙江沿海倭患大炽,遂奉调赴浙江,为参将。时浙江各卫所军纪律松弛,兵不习战。他在俗称骠悍的金华、义乌等地召募3000人,教以击刺战法,严格训练,组成了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军9战皆捷,在台州大败倭寇,使浙东倭患基本平定。以战功卓著进级三等。倭寇在浙江不得逞,便大犯福建,并攻陷寿宁、政和、宁德数地。他受命率戚家军往剿。为破横屿贼巢,人拿草一束,填壕而进,斩首2600余级。乘胜下福清,捣牛田,连克倭寇60余营,斩首不计其数。百姓箪食壶浆,慰劳不绝。在他回浙江后,倭寇又齐集福建沿海,并攻陷兴化。嘉靖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家军赶到,与谭纶、俞大猷合攻平海,杀敌2200余人。论功,继光为首,升为都督同知,世荫千户,并代俞大猷为总兵官。经数年进剿,倭患基本平息。隆庆初年,以蓟门多警,奉召督师蓟、辽。因北兵懒散,积习已久,遂奏准调浙兵3000,进行严格训练,战斗力迅速提高。隆庆二年(1568)五月,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3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皆受节制。训练士卒,教以新式战法,沿边修建敌台,边备大治,终继光在镇时,敌寇不敢犯蓟门。以守边功,进为左都督,继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继光到镇前17年,易大将10人,或杀或谪。继光在镇16年,蓟门宴然。张居正死后半年,被调往广东,继而受劾罢归,死于家中。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和《止止堂集》等书。
邢玠 明后期大臣。宁搢伯。益都(今青州)人。隆庆五年举进士,授密云知县。继为御史、巡抚,后升至南京兵部侍郎。镇压南方土司叛乱,处置得宜。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鲜,应朝鲜请求,明廷出兵击退了日军。车臣秀吉假意求和,借机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五年(1597),刑玠率兵再次援朝,在稷山、青山连败日军。又授计部将陈璘,前后夹击,斩首5000余级。第二年在朝鲜南海海面几乎将日军全歼。遂于釜山铸铜柱标功。奏捷于朝,升任兵部尚书。死后赠官太子太保。
左良玉(1599-1645) 明末大将。字昆山。临清人。初官辽东车右营都司,崇祯元年(1628)以宁远兵变,被削职,不久复官。后以收复遵化等4城功,得进级,隶督治侍郎侯恂麾下,继而升为副将。李自成农民军入河南,率昌平军前往抵御,连年转战,胜负略相当,不久升为援剿总兵官。因与督抚意见常不合,意在收降者以自重。督抚征调,不时应命,跋扈之状渐露。崇祯九年(1636)九月,河南巡抚杨绳五弹劾左良玉避实击虚,命戴罪自赎。第二年,农民军沿江东下,安庆告急,遂命率军往救。十月,命隶于总理熊文灿麾下,他骄横不为所用。崇祯十一年(1638),与张献忠大战于南阳,张献忠受伤,逃往谷城。因在河南大掠,被弹劾,命戴罪治事。后在房县被张献忠打败,军符印信尽失,士卒死者万余,为此被贬秩三级。崇祯十三年(1640),杨嗣昌谓他虽失败,但有大将才,遂拜为平贼将军。后在太平县大竹河大败张献忠,杀其部将扫地王等16人,张献忠妻妾亦被擒,以功加太子太保。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围开封,命往救。见农民军势盛,遂于夜间逃遁。屯军樊城,大造战舰,拥兵20万。后被李自成击败,屯于武昌。崇祯十七年(1644),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福王立,进为侯,并加太子太傅。后传檄讨伐马士英,列舟200余里东下,至九江呕血而死。
刘泽清(?-1645) 明末大将。曹县人。以将才授辽东守备,继加参将。以御敌功加官至副总兵,继为总兵官、左都督。以收复登州功,加官太子太师。崇祯十三年(1640),命镇守山东海防,后奉调入河南,镇压李自成农民军,死伤甚众。清兵入关后,为福王政权江北四镇之一,封东平伯,驻庐州。都御史刘宗周劾其跋扈,他亦连上两疏弹劾刘宗周,朝廷只得温语相解。清兵南下,扬州告急,命前往增援,却按兵不动,意在降清。清廷以其反复无常,降后被杀。
左宝贵(1837~1894) 清末将领。字冠廷。回族。费县人。行伍出身。咸丰六年(1856),投效江南军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累官至副将。后从尚书崇实巡视奉天、吉林,晋记名提督,授高州镇总兵,仍驻奉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奉军六营自辽东渡鸭绿江进援朝鲜平壤,与盛军、毅军、芦榆防军协同抗击日本侵略军。八月日军进攻平壤,指挥士兵拼死抵抗。日军占领附近山头,居高临下,用排炮击,虽身受重伤仍坚持督战。最后炮弹洞胸,壮烈牺牲。
王金铭(1880-1912) 辛亥革命烈士。字子箴,武城人。8岁入私塾读书,17岁进本地洪瑞钱庄当学徒。光绪二十四年(1897),应募加入新军。后由武卫军学兵升至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一营管带。在民主思想影响下,于宣统二年(1910)与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了"武学研究会",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后又与孙谏声等山东官兵,组织"山东同乡会",暗作机关。武昌起义爆发后,与二营管带施从云、同盟会代表白毓昆等积极响应,于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今河北滦县)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大都督。旋即组织力量,进攻天津。后与清军激战于雷庄。清军诡称停战议和,他与施从云入清营谈判,被捕遇害。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为他与施从云铸立了铜像。以后冯又在泰山为王、施建祠立碑。
韩复榘(1890~1938) 山东地方军阀。字向方。河北霸县人。行伍出身。1910年投清军第二十镇八十标当兵。翌年升为队官。滦州起义失败后一度被逐,后被冯玉祥收留起用。历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连长、营长、团长,国民军第一军第一旅旅长、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六军军长、第一师师长。1928年12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任第三路军总指挥。1930年中原大战中叛冯投蒋,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同年9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督鲁7年,压迫剥削人民,捕杀共产党人。截留地方税收,大肆扩充军队,与蒋介石发生尖锐利害冲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不战而放弃山东。1938年1月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并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等罪名,枪决于武汉。
范筑先(1881~1938) 国民党抗日将领。原名金标,字夺魁,一名竹仙。馆陶(今属河北)人。早年在北洋陆军第四镇任职。后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高级参谋。1931年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参议兼沂水、临沂县长。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日军侵入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他率部粉碎日军多次进攻。后接受共产党建议,将分散的民众抗日武装收编为抗日游击支队,委派政训处人员为县长和支队司令,以建立抗日政权和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6月,与率部东来的徐向前、宋任穷达成互相支援的协议,率抗日武装,控制鲁西黄河两岸,建立20多个抗日县政权。后冲破阻力,与徐向前签订冀南、鲁北两抗日根据地联防协定。并在聊城召开军政联席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鲁西特委提出的《山东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作为鲁西北地区的施政准则。同年11月15日,日军大举围攻聊城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陷害,孤立无援,壮烈殉国。1953年,其遗骸由聊城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吴佩孚(1873~1939) 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蓬莱人。清末秀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天津武卫前军当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历任北洋第三镇参谋、营管带、炮兵第三标标统等职。1912年任第三师炮兵第三团团长、师部副官长,1914年升任第六旅旅长。1917年参加讨伐张勋复辟战役,任西路先锋。1918年随曹锟征湘,升任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1920年参加直皖战争,战后升任直鲁豫巡阅副使。翌年兼两湖巡阅使。1922年发动直奉战争,升任直鲁豫巡阅使。拥兵10万,控制了北京政府及鄂、豫、直、陕等省,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1925年,在武汉组成14省讨贼联军,自任总司令。1926年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进攻北京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吴师在京汉路顽抗,被击溃,经河南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1931年后蛰居北平。1939年12月病死于北平。
孙传芳(1885~1935) 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之一。字馨远,历城人。1904年,在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学日本,毕业于陆军士军学校第六期。回国后任北洋第二镇第五标教官。1912年镇改师,历任二师辎重二营营长、第六团团长、第三旅旅长,陆军第二十一混成旅旅长、湖北暂编第一师师长、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1920年归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麾下,历任福建省军务督理、浙江军务善后督理兼闽浙巡阅使。1925年出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后,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任总司令,封恪威上将军。1926年在江西南昌、九江被北伐军击败,投奔奉系张作霖,任安国军副总司令、第一军军团长。1927年一度重占江浙,后在国民党军队打击下,全线溃退,部队瓦解。1929年隐居大连,后居天津。1935年被刺身死。
张怀芝(1861-1934) 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字子志。东阿人。北洋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新建陆军左翼炮兵营领官,北洋常备军协统,山海关巡防营统领,北洋第五镇统制。民国后历任天津镇守使,保定镇守使,察哈尔都统。1916年封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袁世凯死后,投入皖系,任山东督军兼省长。1917年12月,任湘赣陆军检阅使、第二路军司令,奉北洋政府之命,由赣入湘,讨伐西南独立各省,败北。1918年6月调任援粤总司令。皖系失败,又转归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起,任北洋政府参谋总长兼直系前敌执法处长,战败后去职。
何宗莲(?-1934) 北洋军阀将领。字春江。平阴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新建陆军左翼步兵二营领官、统带,北洋常备军左翼第一营营长,北洋第一镇统制。1912年镇改师,任师长。是北洋陆军早期的骨干。后任察哈尔都统。1914年调任将军府将军。
宋哲元(1885-1940) 国民党将领。字明轩,乐陵人。1912年入北洋左路备补军随营学校,毕业后任中营前哨哨长。后在冯玉祥部下任十六混成旅营长、第十一师团长、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1924年10月,任国民军第一军第十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任热河都统。1926年随冯加入国民党,任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一师师长。1927年6月,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28年改任暂编第九师(后改编为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1929年,代理国民军总司令。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第二方面军第四路总指挥。同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军长。1932年9月任察哈尔省主席,1933年3月,任第三军团总指挥,率部参加长城抗日。1935年8月任天津卫戍司令。同年11月任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主席。"七七"事变后,历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第一集团军撤销,被夺去兵权。1940年4月在四川绵阳病逝。
于学忠(1890~1964)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张自忠(1890~1940)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荩忱,临清人。1914年从济南法政学堂辍学当兵,1916年起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任营长、团长等职。1931年任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3年参加过察北抗日战争。1935年华北事变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天津市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旋即离去,任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率部在台儿庄等地与日军作战,后转战于苏、皖、鄂等省。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襄河南岸南瓜店前线与日军作战时不幸牺牲。
曲同丰 皖系军阀将领。字伟卿,福山人。卒业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先后任北洋常备军统带、云南第二十九镇步兵统带、保定士官学校校长、将军府参军、参战军第一师师长、边防军第一师师长。直皖战争时,任定国军西路司令。战败投直系,被曹锟扣押解职。
卢永祥(1867-1933) 皖系军阀。字子嘉,济阳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任淮军队官、武卫右军管带、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右营帮带、北洋二十镇协统。以镇压滦州起义军,先后加记名总兵、提督、副都统等衔。历任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第三镇第五协统领。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师师长,淞沪护军副使和护军使,会办江苏军务、浙江督军等职。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男爵,袁死后归入皖系。1924年,与江苏督军齐燮元因争夺上海而发生"江浙战争",任浙沪联军总司令。后兵败下台,逃往日本。段祺瑞当政后,被任命为江苏宣抚使。借奉系兵力驱逐了齐燮元。后被奉系排挤下台,病死天津。
张宗昌(1881~1932) 奉系军阀。字效坤。莱州人。1899年去东北谋生,后流落海参崴。1912年组织数百人乘英船赴沪,被编为光复军骑兵团,任团长。1913年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二次革命时因兵败投靠直系军阀冯国璋部下,被任为军官督导团监理。历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陆军第六混成旅旅长。1918年随张怀芝到江西授湘,升暂编陆军第一师师长。1920年率部退至江西,被江西督军陈光远派兵包围解散,遂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宪兵营长,绥宁镇守使兼吉林边防第三混成旅旅长,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东北军第二军副军长,第一军军长。1925年夏,入踞山东,任山东军务督办。督鲁3年,大肆搜刮残害山东人民。1926年组成直鲁联军,任总司令,同年12月南下,支援孙传芳对抗国民革命军。1927年,被北伐军逐出上海、南京,败回山东。1928年4月退入冀东滦县一带,所部在滦县被消灭,只身逃往大连。后被韩复榘派人枪杀于济南车站。
张树元(1888-?) 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字少卿,无棣人。北洋新建陆军随营德文学堂肄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历任北洋第五镇炮兵标统,第十协统领。1912年参加镇压山东革命党人,升陆军第五师师长、山东军务帮办。1918年护理山东督军兼署省长。1919年就任山东督军。后调任将军府谦威将军,执政府军务厅长。
靳云鹏(1877-1951) 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字翼青。靳云鹗之兄。邹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在云南任清军第十九镇总参议。辛亥革命时,曾举兵抵抗蔡锷发动的新军起义,在昆明五华山战败后,化装逃跑,投靠袁世凯。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军第五师师长和山东都督。1918年任参战督办公署参议长。曾代表段祺瑞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9年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国务总理。1921年直奉战争爆发前辞职。后寓居天津英租界多年。1931年出家当了和尚。
王德林(1875-1938) 民族英雄。原名王林,字惠民。沂南人。1895年到吉林谋生。1903年组织数百义民,树起"排俄救国被逼为寇"的大旗,展开反抗帝俄的斗争。1907年所部被吉林督军孟恩远收编。1932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任总指挥。曾率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33年1月因形势所迫,退入苏境。同年5月绕道香港回国,奔走各大城市,呼吁抗日。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二路指挥,准备开赴东北战场。1938年12月病逝。
何丰林 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字茂如。平阴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常备军左翼步兵第九营营长,陆军第四师第七旅旅长,淞江防守司令,宁台镇守使。袁世凯称帝后,封三等男爵。袁死后归入皖系,历任浙江嘉湖镇守使,淞沪护军使兼陆军第六混成旅旅长。1924年江浙战争时任浙沪联军第一军总司令。1927年加入奉系,任张作霖大元帅府军事部长兼安国军模范军团司令。1938年投降日军,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武官长。
王耀武(1905-1968) 国民党将领。字佐民。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第三路军第一旅旅长、第五十一师师长、第七十四军军长,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主任兼山东省主席。曾参加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和对红军北上先遣队的围攻。还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和长沙会战。1948年10月,在济南战役中所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化装潜逃时在寿光被俘,以战犯判刑。1959年12月特赦,后任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赵登禹(1890-1937)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舜臣,菏泽人。1914年投军,在冯玉祥部由传令兵累升至师长。1928年任国民党部第二十七师师长。1930年后第二十九军第一0九旅旅长。
李延年(1902-1974) 国民党将领。字吉甫,广饶人。1924年济南商业专科学校肄业,考入第一期黄埔军官学校,后辍学,考入黄埔法校。历任北伐军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汀泗桥、武昌、南昌、江苏龙潭等著名战役。1927年参加第二次北伐,授少将军衔,任第二师副师长。后调任南京政府警卫军第三师中将副师长,改编后任第八师师长。1932年,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抗战,会同十九路军大挫日军,升任第九师师长兼徐州警备司令。1933年任驻闽第三区司令官,1934年兼任第四绥靖区司令官。抗日战争爆发后,转战于华北地区,历任第二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山东挺进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九绥靖区主任、第六兵团司令、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京沪杭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逃往台湾。1974年病逝于台北。
李书堂(1927-1976) 中国人民解放军模范人物。海阳人。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军团机务处主任、军工程部科长、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军务处处长等职。先后立大功两次、二等功五次。1954年5月被华东空军授予"二级模范"称号。
牟中珩(1900-1981) 原国民党将领。字荆璞。黄县人。早年投东北军。1938年11月任鲁苏战区五十一军军长兼鲁东游击总指挥。1942年任山东省主席兼省保安总司令。1944年12月调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济南战役中被俘。建国后,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委,1981年在济南病逝。
杨子荣(1917--1947) 战斗英雄。原名宗贵,字子荣。牟平人。1929年随父迁往安东(今丹东)谋生,12岁进缫丝厂当童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1943年逃回家乡,参加了民兵。1945年秋参加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同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牡庙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班长、侦察排长。1946年3月在消灭李开江匪部的战斗中立功,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7年2月在搜剿惯匪"座山雕"张洛山的战斗中,化装打入匪穴,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土匪,并活捉匪首"座山雕",荣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闹枝子沟追剿"郑三炮"、"孟老三"等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山东将军
上将19人,中将78人,少将84人
基本上都是88年以后授的,目前总装备部,海军,空军,二炮都有山东籍的主官.
001.迟浩田 ( 1929.7.9-,山东招远迟家村人),1988.09.01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是 *** 第十二(1985年增选)、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02.刘振华 ( 1921.7.1-,山东泰安大吴村人,原名刘培一),1988.09.01被授予上将军衔。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是 *** 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03.李耀文 (1918.5.1-,山东荣成成山区一村人,原名张锡绅),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海军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被选为 ***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04.王海 (1925.12.21-,山东烟台人,原名王永昌),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空军原司令员。是 *** 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2年12月退役。
005.张万年 (1928.08-,山东龙口市(原黄县)人)1993.05晋升为上将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 *** 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006.张连忠 (1931.6.23-,山东胶州第八区小高村人),1993.05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海军原司令员。是 *** 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6年11月退役。
007.徐惠滋 (1932.12.9-,山东蓬莱北沟乡孙徐村人),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军事科学院原院长。是 *** 第十二(1985年增选)、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8年1月退役。
008.李景 (1930.03-,山东滕县(今滕州)红绪村人),1994.05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总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是 *** 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5年7月退役。
009.王瑞林 (1930.01-,山东招远人),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是 *** 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10.李文卿 (1930-,山东牟平人,原名李云岫),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校党委书记。是 *** 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5年7月退役。
011.李来柱 (1932.10-,山东范县人,笔名兰竹),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是 *** 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12月退役。
012.张太恒 (1931.03.05-,山东广饶大王镇人),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济南军区原司令员、军区党委副书记。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11月退役。
013.宋清渭 (1929.3-,山东陵县郑家寨乡大吴村人,原名宋清湖),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济南军区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10月退役。
014.邢世忠 (1938.09.30-, 山东济南相公庄人),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国防大学校长。是 ***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15.王茂润 (1936.05.06-,山东荣成大庄村人),1994.05晋升为上将军衔。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2001年6月退役。
016.李新良 (1936.11-,山东莱阳人),1998.03.04晋升为上将军衔。北京军区司令员。是 *** 第十三,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17.李继耐 (1942.07.01-,山东滕州望冢乡李村人),2000.06.21晋升为上将军衔。总装备部政治委员。是 *** 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18.杨怀庆 (1939.02.22-,山东寿光郭李央村人),2000.06.21晋升为海军上将军衔。海军政治委员、海军党委书记。是 ***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019.刘顺尧 (1939.12-山东招远人),2000.06.21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空军司令,空军党委副书记。是 *** 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二) 中将:
020.王成斌 (1928.01.15-,山东掖县朱家村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是 *** 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3年12月退役。
021.白 泉 (1928-,山东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昆明陆军学院原院长。1990年6月退役。
022.曲振侔 ( 1930.09.25-,山东省牟平县大窑乡西山北头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94年10月退役。
023.朱光 (1922.11.13-,山东长清十里铺村人,原名朱玉训),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空军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11月退役。
024.朱洪禧 (1929.12.-,山东潍坊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90年6月退役。荣获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
025.向孝书 (1925-,山东荣成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旅大警备区原司令员。1990年4月退役。
026.阴法唐 (1922-,山东肥城人),1988.09被授予中将军衔。第二炮兵原副政治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27.孙景华 (1929-,山东荣成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94年1月退役。
028.刘立封 (1918.05.06-1996.02.26,山东沂水埠前庄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第二炮兵原政治委员、第二炮兵党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1996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029.刘安元 (1927.12.05-2001.05.23,山东高青唐坊区和家店村),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3年12月退役。2001年5月23日逝世。
030.刘存智 (1924-,山东庆云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4月退役。
031.刘存信 (1922.11.13-,山东庆云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沈阳军区空军原政治委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1月退役。
032.刘智民(1927-,山东荣城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广州军区后勤部原政治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33.许乐夫 (1922-,山东临朐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空军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
034.杨永斌 (1927.10.22-,山东济宁崔家院村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2年10月退役。
035.李平 (1925-,山东蓬莱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陆军指挥学院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90年4月退役。
036.李世田 (1927.10.22.-, 山东文登高村镇辛店子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海军原副政治委员兼海军纪委委员。1992年11月退役。
037.李连秀 (1923-,山东沂水人),武警总部司令员,1988.12.30被授予武警中将警衔。1990年2月免职,1991年任武警总部谘询小组副组长。1992年4月退役。
038.李进民 (1926-,山东平度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北京卫戍区原政治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39.张 明 (1925.05-2001.03.16,山东邹平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纪委书记。是 *** 第十三届中央纪委委员。1990年4月退役。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03月16日4时33分病逝南京。
040.张少华(1923-,山东掖县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央军委纪委原副书记。1990年4月退役。
041.张文华(1926.2.28~1997.01.12山东宁津李家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海军原副政治委员。1992年12月退役。1997年1月12日逝世。
042.张仲先 (1926.01-,山东滕县八区后张啊村人,原名张泽民),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 *** 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43.张伯祥 (1918-,山东莱芜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 *** 中央军委纪委原副书记。是 *** 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 十三大代表、中纪委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44.张序三 (1929-,山东荣成斥山镇大泊子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3年12月退役。
045.张序登 (1925-,山东荣成斥山镇大泊子村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 *** 广州军区纪委书记。是 *** 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纪委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46.张德福 (1928-1991.06.16,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是 *** 十二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1月16日因公殉职。
047.陈煐(1919-,山东章丘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原副政治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48.陈培民 (1927-,山东荣成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10月退役。
049.林虎(1927-,山东招远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空军原副司令员。1993年10月离休。
050.林基贵(1930-,山东牟平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北空司令员。1994年4月退役,
051.郑惕(1923-,山东长沂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1990年4月退役。
052.赵兴元(1925-,山东历城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旅大警备区原政治委员。1990年4月退役。
053.侯书军(1926.12-,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兼成空司令员。1991年9月退役。
054.徐芳春(1921.02.17-,山东临淄毅仲乡徐家固村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90年4月退役。
055.高克(1924-,山东邹平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沈阳军区原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
056.聂奎聚(1926.09.18-1992.07.02,山东盖都石河乡三桥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92年7月2日病逝北京。
057.魏金山 (1927.4.5-,山东蓬莱平畅魏家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海军原政治委员。是 *** 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93年12月退役。
058.梁秉治(1925-,山东乐陵人),1988.09.01被授予中将军衔。总政治部直工部原部长。1990年4月退役。
059.杨汉文(1928-,山东临沐人),1990.07晋升空军中将军衔。济南军区空军原政治委员。1993年1月退役。
060.杨发勋 (1928.05-,山东海阳人),1990.07晋升中将军衔。后勤学院原院长。1994年4月退役。
061.张宗德(1931.12-,山东海阳人),1990.07晋升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参谋长。1992年10月退役。
062.赵炳耀(1932.-2001.07.23,山东莱阳人),1990.07晋升空军中将军衔。广州军区空军原政治委员。是中国 ***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逝世。
063.徐寿增(1933.06-,山东淄川人),1990.08晋升武警中将警衔。1992.12改授陆军中将军衔。武警总部原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1996年退役。
064.崔毅(1930-,山东蓬莱人),1990.07晋升中将军衔。原国防科工委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退役。
065.王绪恭(1933.03.25-,山东安丘官公乡大河圩村人),1991.06晋升海军中将军衔。海军航空兵原司令员。是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1996年7月退役。
066.潘日源(1933.02-,山东人),1991.07晋升中将军衔。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1996年退役。
067.王永明(1930-1994.08.09山东牟平人),1993.07晋升中将军衔。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
068.李鼎文 (1933.02.08-,山东青岛台东镇人),1993.07晋升中将军衔。海军指挥学院原院长。1996年11月退役。
069.姜福堂 (1941.10-,山东荣成鲍村人),1993.07晋升为中将军衔。沈阳军区政治委员。是 *** 十五届中央委员。
070.巴仲倓 (1930-,山东烟台人),1993.08晋升武警中将警衔。武警总部原司令员。1995年退役。
071.王泰岚 (1939.06-,山东东阿人),1994.07晋升为中将军衔。总后勤部副部长。是 *** 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72.李元正(1940.02-,山东济南人),1994.07晋升为中将军衔.总装备部副部长。是 *** 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73.姜洪泉(1932.01-,山东梁山人),1994.07晋升为中将军衔.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是 ***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95年退役。
074.王同琢(1944.02-,山东淄博人),1995.07晋升为中将军衔.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是 *** 第十五届中央纪委委员。
075.何林忠(1937.01-,山东淄博马尚镇新镇村人),1995.07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海军原副司令员。2000年10月退役。
076.傅鸿基(1935.09-,山东蓬莱平畅魏家村人),1995.07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海军北海舰队原政治委员。1999年9月退役。
077.景学勤(1940-,山东莱芜人),1995.07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空军副司令员。
078.王永国(1938.11-,山东荣城圩柳乡上埠头人),1996.07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
079.刘书田(1940.12-,山东滕州人),1996.07晋升为中将军衔。广州军区政委,党委书记。1996.7中将。是 *** 十五届中央委员。
080.刘宝臣(1938-,山东临清人),1996.07晋升为中将军衔。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081.许其亮(1950.03-,山东临朐人),1996.07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是 *** 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82.吴玉谦(1943.09-,山东宁阳人),1996.07晋升为中将军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是 *** 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83. 隋明太(1942.09-,山东招远人),1996.07晋升为中将。第二炮兵政委,第二炮兵党委书记。是 *** 十五届中央委员。
084.康成元(1941.07-,山东平度人),1996.07晋升为海军中将。海军航空兵政治委员。是 *** 第十五届中央纪委委员。
085.葛东升(1946.08-,山东武城人),1998.07晋升为中将。第二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是 *** 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86.李永金(1941-,山东青州人),1999.07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087.张黎(1943.11-,山东青州人),2000.07晋升为中将军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是 *** 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088.赵太忠(1941-,山东章丘人),2000.07晋升为中将军衔,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089.张文台 (1940.04-,)山东胶州人。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委员。
090.沈兆吉(1938.08-,)山东含阳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091.孙志强(1944.12-,) 山东乳山人,总后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
092.马殿圣 1942.03山东蓬莱空降兵15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093.王志成(1937.07-,) 山东东明人, 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094.张进宝 (1939.03-,)山东莱芜人,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095.蔡仁山(1931.02-,)山东栖霞人,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副政治委员。1993年晋升中将。
096. 隋绳武武警中将 (1941.08-,) 山东寿光人。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武警部队副政治委员。1997年晋升中将。
097. 陈显华(1937.02-,)山东禹城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三) 少将:
098.邓福成(1930.03-,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原舟嵊要塞区纪委专职副书记。1989年12月退役。
099.冯洪达(1930-1993.07.,山东泰安人,祖籍安徽省巢县),1988.09.01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1993年7月病逝。
100.毕可升(1929-,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副政治委员。1990年4月退役。
101.毕可固(1928-,山东文登人),1988.12被授予少将军衔。广西军区调研员(广西军区原政治委员)。1990年4月离休。
102.毕自锋(1930.11-,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广州军区原副参谋长。1991年3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03.祁军(1930-,山东文登人,曾用名綦修玉),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原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1990年退役,任中国望远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104.刘广智( 1947.03-,山东招远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院长。
105.刘明仁(1931-,山东海明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广州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1991年退役。
106.许凤林(1929-,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北海舰队原副参谋长。1990年4月退役。
107.孙忠同(1944.10-,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总政治部主任助理。
108.孙华锋(1929-,山东陵县人),1988.12.30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武警总部水电指挥部原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90年退役。
109.吕家书(1941.02-,山东黄县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政委。2001年退役.
110.宋文洲(1928-,山东威海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济南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1990年4月退役。
111.宋占元(1929-1999.11.03,山东掖南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成都军区空军原参谋长。1990年4月退役。1999年11月3日逝世。
112.沈善文(1938-,山东枣庄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998年退役。
113.张 波 (1929-,山东海阳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勤工程学院原政治委员。1990年6月退役。
114.张秀夫 (1929-,山东海阳人),1988.12.30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武警总部原政治委员。1990年2月免职。1993.06任司法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15.张传苗(1940-,山东沂蒙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退役。
116.周贵祖(1932.10-,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海军舟山基地原专职纪委副书记。1994年4月退休。
117.邵昭(1929-,山东文登人,原名邵炳琦),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原司令员。1990年6月退役。
118.徐文义(1935-,山东历城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上海警备区原司令员。1995年退役。
119.高厚福(1930.10-,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空军政治部原副主任。1991年8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20.侯华(1932.02-,山东文登人,原名侯献武),1988.09.01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空军沈阳军区后勤部原部长。1992年3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21.侯福(1929-,山东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原国防科工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1990年退役。
122.董学林(1931-1994.04.20,山东蓬莱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济南军区前副司令员。1994年4月20日逝世。
123.景德敏(1927-1999.06.28,山东蓬莱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海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1990年4月退役。
124.谭国玉(1930.04-,山东文登人,生于哈尔滨),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工程兵指挥学院原院长。1990年4月离休。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运筹学会副理事长。
125.刘建昌(1937-,山东文登人),1990.07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海军潜艇基地副政治委员。1995年退役。
126.张祥林(1940.12-,山东高密人),1990.07晋升为少将军衔。济南军区原副参谋长。是 *** 十五届候补中央委员。
127.姚延进(1937-,山东人),1990.07晋升为少将军衔。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1997年离职。
128.高中兴(1943.12-,山东即墨人),1990.07晋升为少将军衔。陆军第38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是 *** 十五届候补中央委员 。
129.徐滨士(1931-,山东招远人,生于哈尔滨)1990.07晋升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
130.于景常(1942-,山东黄县人),1992.07晋升少将军衔。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
131.吴云峰(1949-,山东人),1995.07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武警湖北总队政治委员。
132.张坚(1940-,山东人),1995.07晋升为少将军衔。国防大学军队建设教研室主任。
133.姚有志(1945.11-,山东胶州人),1995.07晋升为少将军衔。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
134.董润礼(1939.01-,山东文登人),1995.07晋升为科技专业少将军衔。总装备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
135.徐洪章(1944-,山东兖州人),1995.07晋升为少将军衔。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
136.李济生(1943.05.31-,山东济南人),1997.07晋升为科技专业少将军衔。总装备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37.王洪光(1949-,山东新泰人),1998.07晋升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
138.杨建亭 (1948-,山东郓城人),1998.07晋升为少将军衔。陆军第20集团军(71320部队)政治委员。
139.徐莉莉(1952-,山东济南人,女),1998.07晋升海军少将。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40.于常启(1944.08-,山东文登汪曈镇汪曈村人),1988.09.01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07晋升海军大校军衔,1999.07晋升海军少将。1998年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141.刘粤军 (1954-,山东荣成人),1999.07晋升为少将军衔。驻澳门部队司令员。
142.刘建新 (1946.12-,山东东营人),2000.07晋升为少将军衔。炮兵学院副院长。
143.梁坚(1951-,山东蓬莱人),2000.07晋升为少将军衔。防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科技部长。
144.张立志 (1943.02-,)山东邹平人。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陆军第31集团军政治委员,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145.寇宪祥(1944.11-,) 山东平邑人, 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
146.邢书成(1952.12-,) 山东文登人, 沈阳军区装备部副部长
147.张敬钊(1943.12-,) 山东鱼台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148.于正江(1940.01-,) 山东即墨人,海军指挥学院原院长
149.王绍惠 (1941.08-,) 山东黄县人,第一军医大学原副校长
150.赵景田(1942.11-,) 山东泰安人, 济南军区原副参谋长
151.胡怀乾(1946.10-,) 山东人, 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52.秦永华(1942.08-,) 山东招远人, 济南军区联勤部部长
153.杨金池 (1942.10-,) 山东宁津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
154.李小军(1945.05-,) 山东荣城人,装甲兵指挥学院院长
155.何法祥 (1941.06-,) 山东济宁人,山东省军区原政治委员。
156.杨福成(1942.03-,) 山东寿光人,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57.张仁忠(1942.03-,) 山东昌乐人,海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158.张齐红(1944.01-,) 山东莱阳人,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159.刘玉斋(1938.10-,) 山东荣城人, 兰州军区原副参谋长
160.高守维(1948.03-,) 山东五建人,空军8军军长
161.安文庭(1941.08-,) 山东掖县人,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
162.苏士亮(1950.09-,) 山东青州人,海军指挥学院院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163.于曰家(1942.06-,) 山东牟平人,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64.冯兆举(1949.09-,) 山东莒南人,陆军第65集团军军长
165.毕鉴荣 (1943.02-,) 山东荣城人,海军榆林基地司令员。
166.张杰传(1949.03-,) 山东肥城人,空军第一军军长
167.贾晓炜(1953.04-,) 山东盖都人,陆军第41军副军长
168.王文惠 (1944.10-,)山东阳谷人,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169.孙承军 (1942.07-,)山东栖霞人, 总后勤部部长助理。
170.李同茂 (1944.09-,)山东淄博人,二炮51基地政委。
171.李学通 (1938.0-,7)山东平原人,陆军67集团军政委。
172.杨澄宇 (1942.04-,)山东东阿人,总后参谋长。
173.施安廷(1940.02-,)山东掖县人,总参管理局局长。
174.骆正平1962.12山东乳山人,装甲兵工程学院教员。
175.秦江昌1943.05山东逢莱人,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76.魏长安 1938.03山东临朐人,江苏省军区政委。
177.高守维1948.03山东五莲人,空军第10军军长。
178.于波(1930.01-,山东文登人,曾用名于锡春),1988.09.01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海军岸舰导弹试验基地原副司令员。1990年7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79.于德惠(1928-,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南京政治学院原政治委员。1989年9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80. 097.马尚志(1928-,山东文登人),1988.09.01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央警卫局副原局长。1990年4月离休,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181.赵荣堂(1941。09-,)山东淄博人,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鲁班生于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创造发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土木工匠们视为“祖师”,受到后人的崇敬。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铁器的推广和使用,给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奴隶与平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给奴隶主贵族以沉重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官府手工业独霸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不少世代为奴的手工业奴隶因此获得了解放,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鲁班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获得自由的奴隶工匠。 鲁班出生在鲁国一个世代以工匠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喜欢上机械制造、手工工艺、土木建筑等古代工匠所从事的活动。小时候他跟随家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在劳动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和家人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悉心观察他们在各项劳动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他本人不断地努力,使鲁班逐渐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
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作兵器。他曾创制了威力较大的攻城器械云梯,并准备以此来进攻宋国,他为此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墨子发生了辩论,俩人展开了一场攻城与守城的演习,鲁班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攻城,都被墨子—一化解。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墨子的这种思想,于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木工工具、机械等各种实用技术上,埋头从事各种发明创造,留下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例如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古书对此有很多记载。
鲁班在长期的木工实践中,需要经常与木头打交道,发现了许多可以进行改进的技术问题。如怎样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鲁班之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木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鲁班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发明了刨子。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头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创光滑了,对提高水工技艺很有帮助。其他如钻(打孔的器具)、铲、凿于、墨斗(木工画线用的)和曲尺等,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其中曲尺,后人称之为鲁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为木工所使用。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它使许多木工工匠从比较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木工工匠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 鲁班在木工工具的发明创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妻子对他的帮助更大。例如,鲁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都是由他的母亲拉住墨线的一端,他自已拉住另一端,以便弹墨放线。这样每次放墨斗线都需要他母亲帮忙,很不方便,鲁班也觉得有必要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他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试验,鲁班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拴在木头的一端,这样放线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小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以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只需一个人就行了。从此以后,弹墨线就不用再让母亲帮忙。后来木工就把这个小弯钩称为“班母”,以纪念他的母亲对他的帮助。又如,刨木料时顶住木料的卡口,人们称之为“班妻”。据说这是因为鲁班以前刨木料时候,都是由他妻子扶着木料,后来他发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帮忙了。
史书记载,鲁班还发明了石磨。自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必须的一种烦琐劳动。为此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相传在6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之为“杵”,它是一个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枪;另一部分称之为“臼”,它是在石头上凿出一个圆坑。操作时将米放在“臼”中,然后用“杵”宋春捣。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较费时,每次只能春少量谷物;比较费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背痛。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以代替手工赛捣。鲁班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谷凿上密布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为动力,这就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将谷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而成为一项比较容易的日常简单操作,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鲁班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发明创造了多种简单机械装置。如鲁班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代就已经出现,其形状象一条鱼,构造比较简单安全性比较差;经过鲁班改进后,其形状、结构均有较大变化,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外表不露痕迹,只有借助配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代替人的看守。史书记载,鲁班曾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能够借助风力飞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种传说,说鲁班曾制成机动的木车马,这辆木车马由“木人”驾驶,装有各种机关,能够在路上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后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国时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侍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受到这个传说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史书还记载,鲁班曾制作了一种称之为“机封”的装置,可以用机械的方法进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们对此很佩服,但由于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能得到实施。 在兵器方面,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书记载,鲁班曾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曾用此兵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后退就可以钩住它,越船前进又可以进行阻挡,既能攻、又能守,颇具威力。鲁班还曾将梯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越过城墙攻占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筑方面,鲁班也有很多发明和贡献。
古书记载,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列子·新论·知人篇》中记载了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鲁班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精神。传说有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当他还没有雕成时,就有人看了讥笑道,你刻的凤凰一点都不象,脑袋不象脑袋,身体不象身体。鲁班听了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和停止工作,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他人的讽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经过他的木懈努力,最后终于将凤凰刻成。他刻出的凤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那些曾经讥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刻苦精神。史书还记载,他曾制作了安装门环的底座,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史书记载,伞就是由她发明的。她看到鲁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子,经常是风吹、雨淋、日晒,没有什么东西遮挡,很是辛苦。于是她决心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她开动脑筋,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这样不论走到那里,也不论是刮风下雨,都不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袭击了。
直至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关于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很多,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这些传说和故事虽然不一定全部真实,却表达了人们对鲁班的敬仰和怀念,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人们现为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王祯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王祯精通农学、机械学与印刷术。他于元贞二年(1296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在安徽旌德任县尹期间,教民农桑,施药救人,建桥修路,编撰《农书》,推广农业技术,推行先进农具,同时创木活字印刷法,请工匠刊刻了三万多个木活字,于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试印成《旌德县志》。并将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于著名的《农书》之后,使后人得窥木活字印刷技术之真谛,为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农书》,又称《王桢农书》,以区分其他人著的《农书》。全书约30万字,原37卷,现存36卷,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农桑通诀》,叙述农业历史,耕垦、耙耢、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植树、畜牧和蚕缫等项。二是《百谷谱》,叙述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种植栽培。三是《农器图谱》,绘有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形,附以文字说明,这部分篇幅最大,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八十。共附图306幅,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不仅将当时通行的农业机械形象化地被记录了下来,甚至古代早已失传的机械也经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例如,西晋刘景宜的牛转连磨,一牛转八磨,东汉杜诗的水排等,他不仅把绘出了水排图,而且将水排中皮囊鼓风改绘成当时通行的“木扇”,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木风扇记录。
在《农桑通诀》中,王祯设计了授时指掌活法图。他继承了古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月令和农历的成就,作出了全年各个时期农业操作规划。在圆盘状图上,按节、候逐一列出农事活动,内容广泛具体,涉及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活动不涉及到农、林、牧、副、渔,也包括了当时农村的某些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方面则衣、依、往、行几乎无所不谈。这个图的使用上,作者考虑到各地的农事时间的差异,故“授时历,每岁一新,授时图,常行不易;非历元以起图,非图无以行历。”农事活动要求“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立作标准”,“考历推图,以定种,如诸指掌。”图上是按中原地区的节候与农事活动制定的。由于各地距中原远近、寒暖不同,使用时斟酌农时的先后,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可见此图设计得科学、巧妙,使用方便。这对于按时农作、减轻自然灾害以指望丰收是着有积极意义的。
王祯木活字印刷法大致是"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王祯《农书》所载的木活字印刷术已与现代的活字印刷术相差无几,后世的木、泥、锡、铜等活字印刷术虽然在材料使用及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基本上依然是王祯木活字印刷范式的延续。
王桢把这次制造木活字、排版、印刷等方法的经验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这是印刷史上很珍贵的文献。那时,为了节省人力,他又发明一种「轮转排字法」,用简单的机械来增加排字的效率,排字工人只要坐著,推动转盘,即可找到所需要的活字,不必走来走去,这在排字技术上也是一大创举。
王桢不但在农业科举史上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在机械和印刷史上有很光辉的成就,像他这样的多面科学家,在中国历代史上还尚不多见。
冯 惟 敏
(公元1511年——1578年)
--------------------------------------------------------------------------------
诗书传家
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山人,山东临朐人,明代杰出的散曲作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冯裕,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从政二十多年,官至贵州按察使。冯裕喜爱诗文,精通理学。辞官回家后,除收徒讲学外,还组织了一个“诗社”,后人把他们的作品收辑为《海岱会集》,流传于世。
冯惟敏共弟兄五人,他排行第三。五弟惟直幼年 夭折。大哥惟健和他都是举人出身,惟健未仕而卒。 二哥惟重和四弟惟讷则是同年举人、同年进士,惟重 官为“行人”,惟讷官至江西布政使。兄弟四人都以 “文采学行”闻名齐鲁,声噪一时,被称为“临胸四冯”。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九月初,冯惟敏降生在父亲 任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的官舍中,此后二十多年,一 直随父在外地居住。二十四岁时,才同父亲一起回到 故乡临朐。东西南北的旅居,使青少年时期的冯惟敏 已有了广阔丰富的阅历。
冯惟敏从小就刻苦好学。幼年时期,父亲便开始教他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主要的篇章他都能背诵如流。八、九岁的时候,已能写出清新雅丽、蕴蓄宏富的诗文,受到长辈的赞赏。长大后,更是遍览群籍,广闻博记,传记杂说一类的书也无不涉猎。
嘉靖十六年(各元1537年)秋,冯惟敏赴省城“乡试”, 他的诗文受到山东提学佥事王慎中的特别赏识。考试 发榜,·冯惟敏名列前茅,中了举人。第二年,他同二哥、四弟一起赴北京“会试”,结果,惟重、惟讷都中了进士,而他却落第了。以后他接连应考,都没有考中。
科场的失意,使冯惟敏绝意进取,从而产生了山 林隐居的思想。从嘉靖十八年至嘉靖四十年的二十几年中,他一直过着乡村的隐居生活。
乡居与做官
临朐地处沂山北麓,丛山峻岭,河流纵横。城南 二十五里的海浮山下,有一个地方叫冶源,这里碧湖 清泉,古树参天,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世有小江 南之称。:在这里,冯惟敏修建了一座别墅,平时,或 吟诗作曲,或游钓河旁,大有在此终老之意。
几年以后,冯惟敏的两个哥哥先后死去,到嘉靖 二十五年,父母也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弟弟长年在 外做官。冯惟敏渐渐感到生活的寂寞/所幸这时他先 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如李开先,王世贞等,通过 与他们的交游,生活才又有了新的内容。
嘉靖三十一年,他和当时的临朐知县王家士合写了一部《临朐县志九嘉靖三十七年,监察御史段顾言巡按山东,与地方官吏相勾结,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山东人民倍受其害。目睹这一切,冯惟敏义愤填膺,写下了《戊午感事》、悠骷髅诉冤队《财神述冤》等曲文,对段颐言等人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结果招来意料不到的报复打击,冯惟敏被逮进省城,受尽了皮肉之苦,过了很久,才被释放。 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济世救民的抱负,激发着他走出家门,希望能有所作为。嘉靖四十一年春,年已五十二岁的冯惟敏以举人的资格,进京去吏部“谒选”,以期得到一官半职。凭着他的名声和才华,被任命为涞(lai 来)水(在河北省)知县。他立志奉公守法,修政安民,在晚年做一番事业。这时涞水县附刚经过连年的饥荒,人民贫穷,百废待举。冯惟敏到任后,随即下乡视察,访疾问苦,要为民兴利除害。他做官清廉,每次下乡都是自己带着饭莱,从不打搅百姓。他积极劝奖农耕,鼓励开荒,倡导广种树木,改良环境又大力兴建福利事业,修治道路,学舍等等。尤其打击地方豪绅、抑制兼并势力的措施,更是深得民心。涞水靠近北京,京城的达官贵人在涞水置有许多庄园家业,这些人在地方上横行不法,老百姓深受其害。冯惟敏决心打击他们的气焰,他把那些欠赋最多、民愤最大的富户找来,命令他们限期缴纳全部欠赋,否则加倍惩罚。这样一来,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结果冯惟敏以“疏简不堪临民”的罪名被罢官了。
但朝内一些主持正义的人都深知冯惟敏的冤枉。 不久,他又被保举改任镇江府学教授。这是个官闲事简的差事,镇江又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时,看破世情的冯惟敏在官邸里修了一座“仰高亭”,与同僚友人结成“江城吟社”,通过饮酒赋诗,发泄心中的愤懑。三年以后,他调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通判。在这里,他埋头著述,修撰了一部《保定府志入编辑了与权臣斗争、受迫害而死的杨继盛的文集《杨忠愍集》。他也曾向朝廷提出了保定利害十六事,都是切中时政的意见,但是没有被重视;气得他大骂是“对驴弹琴”。至此,他对做官已失去了任何兴趣。
正在这时,任江西布政使的四弟惟讷回京述职, 不久罢官致仕,惟讷去看望哥哥;兄弟俩约定一起返 乡。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年底,虽然冯惟敏又接到新 的任命,·但他毅然辞官归田了。
冯惟敏回家后,仍住冶源,他特意在住处添修了一座“即江南亭”,与弟弟一起安享晚年之乐。大约六十八岁时,冯惟敏病逝了。
杰出的散曲作家
冯惟敏的一生,创作丰富,专著有临胸、保定两 《志》,文集有《文稿》,诗集有《石门集趴《海浮集》 等,杂剧有《梁状元不伏老》《僧尼共犯》散曲成就最大,流传至今的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据统计共收入散曲四十七套,小令五百一十四首,其创作之丰富,在散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冯惟敏二十多年的旅居、科场的失意、做官的坎坷、与权势的斗争,乡居期间与农民的接触等生活体验,为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他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寄于很大的同情。写下了《农家苦队为农民倾吐积郁和痛苦。他假借《禽言》,反对沉重的赋税剥削。他对贪宫污吏的暴虐,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在《骷髅诉冤》中痛斥了官吏们以开矿为名,肆意平毁百姓的坟墓以及榨取民财的种种罪行。对黑暗的官场、无耻的官吏,则给予淋漓尽致的讥讽。他在《阅世》中,称那些善于钻营的人是胳膊长、膝盖软。并警告统治者,太平盛世处处有危机,终有一天天要变,邪佞迟早也要有一天被铲除。在创作艺术上,冯惟敏继承发扬了元代豪放派戏曲家的传统,作品刚劲朴直,语言浅近流畅。当时的戏曲评论家曾把他比作曲坛的辛弃疾,称他是散曲第一人,虽然有些溢美,但从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进步意义和艺术成就来看,冯惟敏的确是一位具有自己特色的散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