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3763|回复: 1

清涼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4 0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24 编辑


風來疎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菜根譚)

這是記載於明儒洪應明所著之[菜根譚]內的壹段人生悟語,其大意是指:風吹向稀疏的竹林時,竹子自然而然的發出聲響,風過了竹林之後竹林依然恢復一片寧靜,雁飛過潭面,雁影自然會倒映在潭面上,而雁過後潭面依然清澈故我毫無痕跡。因此一位身心修證的人其心境也應當是如竹子與潭面一般,當事物遭遇在眼前時心固然隨境而動,然而一但事情過後心境就必須將諸緣暫攀的景物給放下而不受幹擾!
我們常會隨著外在景物的變遷而受左右,悲歡離合的物華造化往往驅使著心境隨之遷動,因為環境本具有無形的染化作用,因此有所謂: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諸如此類情況充斥在我們生活週遭,不被染化其實不易!
這些影響層面雖然是由於外緣攀附使然,然而決斷則在自心,心為身主故然。故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由此知之[心淨]而生智,科學的說法是[心情穩定下自然判斷力才能精確],因之一但心有主則不輕易隨物境所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覺修為,孟子更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維摩詰經上有:[若菩薩欲淨其土,隨其心淨則淨土淨],所以經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執持,可以做到[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的堅定境地!,當我們透過理性的克制及後天的修持下是可以不溫不火的面對週遭的一切,其實這一切都已在妳的掌控與圓融下得到圓滿的熟成!
六祖受法辭五祖,令隱於懷集四會之間,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法性寺,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云風動,一云幡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祖曰: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頌古聯珠通集)(六祖壇經)
在禪的理域哩,風及幡皆是物境外緣,透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的染化影響,驅使了心境左右了思維,殊不知這其實皆由於心的導向作用,產生了認知層次上的差異,故而陽明先生的究竟話頭:[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心的根本本無善惡之分,心意的驅動下才有善惡意念,當然心是不能無動的,毀情滅性,心如死灰,究竟是不合人情人心的正常狀態,然而我們是可以透過理性認知與心靈層次的昇華下,讓思維淨化,讓思慮清澈而不染著,佛禪如是,儒家亦如是!
綜觀而論,心境隨緣而不攀緣,要的是讓我們誠實面對而不是逃避或隨境生亂的無所適從,在佛法的理用面上所強調的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個人乃至大千世界皆在[成、住、壞、空]的定律中演進,人世間的稱譏毀譽都只不過是緣生緣滅的暫處狀態,真實的體悟這個道理後,在下一次面對時妳將安然處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 1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24 编辑

心境随缘而不攀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6-1 16:02 , Processed in 0.0153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