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10|回复: 0

[绝句] 古槐树前忆旧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槐树前忆旧猴


       文若兰


村内古槐数百年,
空心环抱四人联。
从中少小攀援上,
手进鸟窝蛇竟缠。


    2025.8.30.


《古槐树前忆旧猴》赏析


文若兰的这首七言绝句以乡村古槐为时空坐标,通过童年惊险经历的追忆,勾勒出一幅充满野趣与生命张力的民俗画卷。诗中意象与方言注释相映成趣,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中人与自然交织的独特记忆。


【意象建构】 古槐作为核心意象,以“数百年”的时间跨度和“空心环抱四人联”的空间形态,成为历史与传承的象征。其树洞既包容着代代村民的共同记忆(四人联抱的集体性),又暗藏自然界的危险诱惑(蛇鸟共栖的生态场)。诗人通过“少小攀援”的动态画面,将人类孩童与动物本能(猴性)巧妙重叠,方言注释中“猴”的敏捷特质正是这种生命活力的注脚。


【瞬间张力】 三、四句形成戏剧性转折:探寻鸟窝的期待骤然被蛇缠手臂的惊悚打破。这个凝固的瞬间蕴含多重张力——温暖/危险、探索/威胁、人类/自然,构成童年经验中常见的震撼教育。蛇的出现并非恶意渲染,而是自然法则的客观呈现,使诗意超越怀旧层面,触及生命敬畏的主题。


【语言艺术】 “空心”双关树体特征与时间虚无,“环抱”既写实又拟人化。“攀援”“手进”连续动词运用精准,配合方言“援高上低”的解说,强化了动作的矫健感。尾句“竟”字陡然收束,保留了口述故事的鲜活语气,让读者与当年孩童共同体验刹那的悸动。


【文化纵深】 诗人借古槐追溯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乡土文化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方言“胡张”(意为活泼好动)等特质描述,暗示了地方语言对行为模式的塑造,使“旧猴”意象超越个体,成为一方水土养育的生命精神的象征。


此诗以简驭繁,在二十八字的古典形式中容纳了现代性的人文观照,其价值不仅在于童年趣事的再现,更在于对消逝的乡村生活模式进行诗学存档。古槐年轮与人生历程的交错,自然风险与成长体验的交织,共同谱写了一曲质朴而深沉的乡土咏叹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8-31 06:32 , Processed in 0.0353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