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2365|回复: 1

[词话]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4 2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几点体会(未定稿)
娄季初
大凡读过古典诗词的人,每见明月,都会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与亲朋告别时,或对远方的亲朋祝福时,都会说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脍炙人口、飘逸隽永、耐人寻味而又朗朗上口的诗句,都出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中。这首词的全文是: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乍看起来,明白如话,但要真正读懂它,还必须了解苏轼其人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都属著名的唐宋八大文学家。苏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又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在官场上极其不得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新党一派执政。他讥笑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接连上书宋神宗,反对变法方案,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不得不放弃做待遇优厚的京官,自请到地方任职。先是在杭州任通判,后于熙宁七年(1074)至九年(1076)到山东密州任太守。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甚笃。他们于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一直未见过面。苏轼特地请求北徙密州,目的就是打算与在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见面。谁知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即词中“丙辰中秋”,大醉。人醉心明白,苏轼不仅更加思念弟弟,而且对自己仕途也作了种种盘算。于是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许多人解释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苏轼是问人间的八月中秋节,天上是何年何月?这样的解释岂不是把伟大的文豪贬低成无知无识,不懂诗词艺术的“直白”诗人了。其实,苏轼是“借酒”、“借月”形象而含蓄地在借问京都的政治气候。于是接着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为什么写“归去”?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像写律诗一样,“承”第一句之“起”,在问了京都的政治气候以后,考虑是否回京,享受相对的优厚的待遇,坐而论道,过清净而相对安逸的生活,但又觉得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自己身单力薄,令人不寒而栗,不如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驰骋州府,为百姓做点实事,逍遥自在;二是说自己也像大诗人李白一样,本来就是天上的神仙被贬到人间的,再回到天上过神仙般的生活,岂不更好,但又觉得天宫清冷寂寞,不如人间繁华。
许多评论家认为,苏轼这一段文字,写的豪放、浪漫,这是无可质疑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苏轼用“比兴”的手法,又非常含蓄而委婉的刻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意图,通过自己的思想斗争,反应当时动荡的重大政治场面,这是当时任何婉约派词人无法比拟的。婉约而不失豪放,浪漫而不脱离现实,应该苏东坡在首词中表现出的非凡艺术造诣。
下阕,笔锋一转,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写出了月亮动态之美和月与人的关系。苏轼本来到密州就是打算和久别的弟弟团圆的。这件事本来与月亮毫无关系,然而月亮又偏偏在在他们不能如愿团圆的时候,在天上的运转,好像故意地低着身子,通过绮窗,照着彻夜无眠、思念弟弟的苏轼。这岂不更加深了他的离愁别恨。
词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勾画出皓月当空、离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天、人高度融合,真是构思奇幻,豪放隽秀。
然而,苏轼毕竟是胸怀开阔的大文豪。他忧而不伤,恨而无怨。他非常有理智地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间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是无法改变的。因而,自己也不能超越这种规律,更不能强求。只要健健康康,即使离人千里,一样能够共赏这一轮明月。
这个结尾表现作者豁达的胸怀,明智的举动!
全词象格律诗一样,“起”的自然,“承”的天衣无缝,“转”如疾雷破山,突兀再起;“合”在命题上,而又回味无穷。整体构思奇幻新颖,既豪放隽秀,又婉约耐品,物我交感,人月交融,立意高远,格调浪漫而富于哲理,境界壮丽而情感动人。佳句连篇,堪称千古绝唱。
最后,再说一点。苏轼这首词,在《钦定词谱》中,是作为范本的。《钦定词谱》在毛滂《水调歌头》后有一段文字:“此调以此词及周(紫芝)词、苏(轼)词为正体,若贺(铸)词之偷声,王(之道)词、刘(因)词之添字,傅(公谋)词之减字,皆变体也。”可见,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谱是被公认为正体的。
苏词词谱与毛词词谱最大的不同是:苏词上下阕中六字句必须押韵。水调歌头全词为双调九十五字。毛词则“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而苏词则“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在95个字中,毛词中又39个字允许可平可仄,而苏词则不允许一字可平可仄。然而,后代很多词人,由于敬仰苏轼,更因为他词谱中有两个仄声韵相押,读起来铿锵豪放,效仿苏轼而填词者非常之多。
一得之见,浅薄虚论。只作为学习心得,谨慎记之。望方家指正为幸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4 20: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本然 于 2012-11-14 21:00 编辑

欣赏,学习。分析的好。我为我的先祖自豪。

先祖名词百代崇,今宵浮想望苍穹。
悲欢离合几时尽,天上人间各不同。
七绝.壬辰中秋有感
    2012-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1-18 20:20 , Processed in 0.0247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