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4695|回复: 1

[诗话] 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 2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14 编辑

略谈外国诗歌的抗译性和可译性
现在有一种说法,唐宋格律诗词是我国的国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诗体。
什么是诗体?诗体是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诗体的听觉美表现为韵式和节奏,诗体的视觉美表现为段式和节奏。简单的说,就是韵律。诗是不能摆脱韵律的,这是诗与散文区别的重要属性。文有韵有律谓之诗,诗无韵无律谓之文,这是区分文与诗的另一表述。中国的诗,从《诗经》上基本上的四言体韵文,发展到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格律体韵文,诗体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排列组合确实达到了空前的完美。
然而,这并不能说,格律体为我国所独有。而把外国的诗歌或非汉语诗歌统统说成没有格律,是自由体。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造成这种看法的根源,在于我国大部分人对外国诗歌知之甚少。有许多人读了许多外国诗歌,但多半不是原作,而是译文。而我们的部分诗歌翻译家虽然有深厚的外语功底,但缺乏对诗体的研究,因而不同程度地误导了中国读者,使许多中国读者认为,外国诗歌就是“自由诗”。
殊不知只要是诗,它就不可能享有散文的“自由”,更不可能享受无限的自由。它的自由非常有限。正是诗的体式的局限,格律的局限,才带来艺术家的用武之地,带来属于诗文学特殊的美。
外国诗歌,并不能理解为都是自由诗,它也是有格律的。学习外国诗歌,首先要懂得诗的民族性和抗译性。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诗,其音乐美都受制于这一语言的语音体系。诗的音乐性具有更强的民族性,因而具有更强的抗译性。和原诗相比,译诗在音乐性上总是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形。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无法翻译,这就是诗歌的抗译性。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许多外国诗歌翻译家,将有严密格律的原作,不顾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特点,而简单地直接翻译出来。这一事件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始,贻害至今。
好的翻译诗歌,都是翻译家的再创作。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虽然,我没有找到他那首著名的诗《自由和爱情》的匈牙利原文,但从英文、德文和中文的翻译文字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翻译家的再创作痕迹。它的英文译文为: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译文已经没有诗的韵味了。如按英文直译成中文,则为:“生命是可贵的,爱情更可贵。二者都可为自由而抛弃。”也同样没有诗的视觉美和听觉美。相对而言,德文的翻译比英文的翻译似乎高明的多:
Freiheit und Liebe sind all mein Streben!
Für meine Liebe könnt’ ich das Leben,
doch für die Freiheit die Liebe selbst geben.
德文译文也是三句,每句都以ben结尾,即押en韵。达到了一定的视觉美和听觉美。现在我把它直译出来“自由和爱情,都是我的追求。为了爱情,我可以付出生命;但为了自由,当然可以付出爱情。”
我国著名诗人殷夫将它翻译成中国的五言古体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隽永。实现了视觉美和听觉美的完美组合。
歌德有一首叫《Gefunden》的诗,钱春绮先生翻译成《发现》,原文和译文对照如下:
        歌德《Gefunden》诗原文        钱春绮先生译文
Ich ging im Walde
So vor mich hin,
Und nichts zu suchen,
Das war mein Sinn.
Im Schatten sah ich
Ein Blümlein stehn,
Wie Sterne blinkend,
Wie Äuglein schön.
Ich wollt es brechen,
Da sagt' es fein:
Soll ich zum Welken
Gebrochen sein?
Mit allen Wurzeln
Hob ich es aus,
Und trugs zum Garten
Am hübschen Haus.
Ich pflanzt es wieder
Am kühlen Ort;
Nun zweigt und blüht es
Mir immer fort.       
我在树林里
茫然漫游,
我的思想里
无所寻求。
我看到荫处
小花一棵,
好像是明星,
又像明眸。
我想采下它,
它婉言道:
难道采下我,
让我枯掉?
我于是把它
连根掘起,
带回家中去,
放在园里。
拣了个幽处,
把它种下;
它长出新枝,
继续开花。
这首诗原文五阕,每阕四句,前三阕押“n”韵,第四阕押“s”韵,最后一阕押“t”韵。歌德的诗,很多被谱成歌曲,德国人唱起来,如痴如醉。然而,翻译成中文后,虽然译者也尽量使用带“韵脚”的句子,但没有注意诗的语言节奏,因而读不出音乐美。如果不是分行书写,真以为是叙事文呢!我也冒昧地把这首诗翻译了一下:
《觅得》(注释:意即“找到了”)
车过丛林无意谋,山花一朵似星柔。犹如佳丽送双眸。   骚客多情方欲折,芳菲微语苦哀求。移栽庭院共绸缪。
1813年8月26日,歌德乘车由维玛去施塔特伊尔姆的途中,经过伊尔木塔尔镇,构思了这首诗《觅得》。到施塔特伊尔姆后,他把这首诗写在两张小纸片上,折迭起来,装在信封里,贴上邮票,寄给“冯?歌德夫人”。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在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后,才把这首诗送给了她。
诗中花的寓意和中国诗词一样,一语双关:直接的含义是花,另一含义是女人。折,就是摧残,就是毁誉,就是使处女破贞。而移栽就是给予一个新的环境,给予一个新的家。让她发芽生根,在情谊深厚的共同生活中开花结果。
就是基于上述观点,我把原诗,翻译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浣溪纱》的格式。
当然,外国诗歌,不一定都要求翻译成格律诗词。但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诗立意和写作背景的前题下,按照诗的听觉美和视觉美的基本要求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国人喜闻乐见、通顺流畅的韵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国诗歌又是可译的,这就是外国诗歌的可译性。变抗译性为可译性,就是诗歌翻译者的责任。
注释:
钱春绮先生译文见《歌德诗集》(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 2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先前曾写过不少新诗,不过都是写追求些心思“出奇”的文字。先生所论“诗是不能摆脱韵律的,这是诗与散文区别的重要属性”,的确如此。凡是诗,都具有一定的韵律,对我读过的,最代表性的十四行诗,最是如此。
久未见娄先生,问候并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1 19:51 , Processed in 0.02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