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4440|回复: 16

[诗话] 浅谈近体格律-----跟林宇理事贴另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9 1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
<><FONT size=3></FONT><FONT size=3>  诗词理论的探讨,历无一言九鼎,如格律之争,并不是来几个名人或教授就可论定的.</FONT>
<><FONT size=3>  从古体发展到近体,而形成格律系统,本身就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今后还会发展,要不,就没生命力了,但这个发展一定是完善提升的过程,而不是这也不要,那也不好.有些人写了很多,但你从头看到尾.除了'我以为我认为'以外,缺乏实际内容.而且他否定的都是那些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格律诗词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因为他是民族的,因为他符合中国人语言文字的特点,能很简练明确的抒发情感,能有机的把传统和现实揉合在一起.格律的形成,虽是一种限制,但更是一种方便,他可以在你并不是通晓音律学的情况下写出符合中国语言音律特点的近体诗.[傻瓜相机?]而有些人只是强调限制,却忘了要不是有格律,也许你还在摸黑.</FONT>
<><FONT size=3>有人爱说古风,古体.自度曲,以为这些无规律可循可以天马行空,却不知这些更难写,你要合韵,也要合音律,之间的承合呼应,音律配合也不是你想怎么的就怎么的,自度曲就更不用说了,词牌都是自度而来,你度的好,度的有律,学的人多了,不就是牌了.那么多人自度,为什么成牌的就这么多?有人还举了一些例子,说某人写的古体好,有些人的作品我也有幸看过,他们不但古体好,近体也好,老实说,有固定格式的你都写不好,老出.你还说啥自度?再说,在学术研究时说某某人怎么样说的,没意义,人就都说了,还是没定论,你拿来又怎么样?</FONT>
<><FONT size=3>  这些人特喜欢拿李白以及其他人一些作品做例子,他们忘了,一:是有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各地发音也不同,统一发音是现代的事.二:见木不进林,你不能说你春晚'千手观音'最好,那就证明要跳好舞就得失聪.三:是这些东西一直在那,不是你的发现,而格律还是形成了.为什么呢?</FONT>
<><FONT size=3>  格律要发展是一定的,这方面的争论也一直有,要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格律如何适应语言发展,一些新的专用语言和新的连绵词[出律大户]的入诗和融合,救法怎么变,.......决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有些规则是灵魂,就改不了,一改就面目全非了,你比如孤平,对仗,工整.粘对,韵脚等等,足球就是用脚踏,你要用手,可以吗?可以.最少黄牌.但越位区听说要小了,只有禁区才有.呵呵,看来弱队少了一个偷懒的工具了.</FONT>
<><FONT size=3>  有的人还说律损意,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有的诗合律,意不好,正是因为意的原因哦.你无病呻吟,写什么体都写不好!这是常识.有人说意律是气资和衣服的关系,我认为不确,就近体格律诗而言,是魂与形的关系,退一步,就算是气资和衣服吧,反过来说,你的气质再好,不穿衣服也好不起来吧?呵呵</FONT>
<><FONT size=3>  说几句北社的话.我还不知道北社的定位,是不是定在近体格律诗词这一块,我希望是,[当然可以另辟一古体和无律诗],有很多论坛,比如诗三百,秋雁,诗词,尚书屋都是明言宣示的.有些水平也不是我能比的,人气也好.高尔夫就是高尔夫,NBA就是NBA,我这话意到了,就不再说下去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9:09: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9 1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讨论贴,另一种意见,也请社长固顶.</P><>不情之请.谢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9 22: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P><FONT size=3>名家节选::)</FONT></P>
<P><FONT color=#010e69 size=3>关于古风,古实在是古诗词之现代延续与发展的一大资源,它本身的自由度,或者已赋予它先天的优势,使它更宜于表现现代人日趋复杂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我们常能在文学艺术史上看到,真正有意味的革新,往往是在复古的旗帜下潜移默化的运进者。这里,古风并不是个断代性的名词,不囿于某朝某代或某种风格,更不简单的是某种旧语文之惯性。它的指向是开放的,并是立足于每个创作者的当下境况的。所谓古风,盖古典诗体中之自由体也。惟其开放与自由,故常能尽我人眼中、心中之千奇万状而现其本真。
  也因如此,古风是很难作的,甚至比律诗更难。它没有严格的框子,固然少了形式与格律之限制,但同时也少了利于攀附的脚手架,好比叫人凭空摩云。故创作者必须真有心,真有气,要能在空中把握住这些无限飘忽着的东西,使它们聚拢、现形。至于有意识、无意识地将打油妄称为古风,或者徒然在语言形式上拟古,很是常见。好在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的本质区别。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22:41: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9 22: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FONT color=#555555 size=3>关于格律诗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作者:伯昏子 </FONT><P>
<FONT size=3>(一) 诗体认识上的误区
</FONT><P>
<FONT size=3>古诗的诗体很多,大体有四言、五言、杂言、骚体、谣谚、乐府、歌行、古风、近体、词、曲等。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特征和内涵,这也是界定一种诗体并使之区别于其他诗体的标准。每种诗体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代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不同阶段,共同构筑出完整而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殿堂。诗体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诗体都有自己的鼎盛时期,同时各种诗体都一直并行不悖地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我们所谓的格律诗包括了近体诗和词曲。这类诗体规定,作品中每个字的平仄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押韵则需要按照韵书的规定,这就是格律,这也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一个本质特征。换句话说,规定平仄和押韵方式,是诗体本身的要求。一些人出于对诗体的模糊认识,感觉到大部分古诗都不要求格律的,进而认为写近体诗和词曲也无须讲究格律,因而造成网络诗坛到处都泛滥着“伪律体”或“字数都对”体。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对一种诗体的破坏,用“字数都对”来摧毁格律诗的内核,这不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 还有一些人经常将貌似正确的“诗意为先论“挂在嘴上,以为不管写什么诗,只要有诗意就是好诗。持这种看法的人不仅对诗体缺乏应有的认识,而且在逻辑思维上也大有问题。诗意是针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整体而言的,无论哪种诗体,都要讲究诗的意境,这是诗歌独特的一种审美追求,从逻辑上看,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格律仅仅就格律诗这种特殊的诗体而言的,这是一个特殊性的概念。认识不到概念的特殊性,在格律诗的写作中将格律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进而大肆破坏格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有什么格律诗可言。即便有什么不合格律但颇有意境的好句,一定要塞在格律诗中,也未必能显其美。好比一张名画,挂在茅坑上,它能和周围的环境协调吗?能美得起来吗?格律诗,就是一种要求作者学会掌握如何在格律的束缚中驾驭诗意的诗体。如果有些人不喜欢这种束缚,它完全可以不写这种诗体,而去选择其他适合自己性情和爱好的其他诗体。古体诗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 还有一些经常援引初唐和盛唐的某些出律的七言作品乃至杜甫的拗体律来证明格律对于近体诗来说并非必需的。这里分两方面说。五言律体定型较早,南北朝时期已见雏形,在初唐基本已经稳定下来。所以,有上述想法的人在五律中难以找出例证。七律的定型相当晚,格律由宽至严,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因而不合律的七言近体就不难找了。而杜甫拗律和上述情况不同。杜甫对诗律掌握很严的。拗律是他故意而为之,也就是故意要使诗句和通行的格律要求不一致。实质上,并非没有律,而是采用一种与通行格律悖行的格律。那么,驾驭格律的难度自然就更大了。这方面,顾随先生对杜甫的拗体律有过详细地分析。
</FONT><P><FONT size=3>(二) 平水韵认识上的误区
</FONT><P>
<FONT size=3>众多反对平水韵的人所持的理由无非是古今语音的差异。我相信,多数人并未认真研究过平水韵以及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但知责其异,不知求其同。平水韵虽成书在金代,但溯源可达隋陆法言《切韵》。由陆著归纳出来的切韵语音系统代表着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唐宋时代的韵书皆以此为本。由于此书韵部划分准确系统,涵盖面广,所以,此书一出,日渐风行,其他前代韵书也就逐步被取代了。因为实际作诗时,无需分韵如此苛细,唐宋人便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韵部作了“独用”“同用”的规定,直至金代,直接将这些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取消原来的一些韵类名称。这样,206韵的《切韵》成了107韵的《平水韵》。这部韵书在近体诗的创作中一直沿用至今。
</FONT><P>
<FONT size=3>平水韵所反映的语音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书面文学语言的语音体系,他始终和任何时期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些人误以为,一开始平水韵的语音和当时实际口语发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进而认为,唐宋诗用当时的汉语语音念一定是非常谐和的,事实并非尽然。切韵音系并非代表一时一地的某个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一般认为,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长安地区汉语方言的总体特征,同时也保存了相当多的古音成分,并且力求反映出当时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特点。也就是说,从来源看,古音中能区分的,或其他方言中有区别的,尽量将他们分立韵部,所以这部韵书反映的是中古汉语的整体风貌。比如像平水韵中十三元(切韵中分为元魂痕三部),南北朝的诗歌中非常习见,但隋唐时期可能已经不谐和了,一部分向仙韵发展,一部分向文韵靠拢。晚唐出现的“辘轳格”“进退格”的文字游戏,一定程度也说明了语音的发展造成了诗韵分部和实际口语语音的差距。这些说明,近体诗所采用的诗韵,在语音结构上始终和口语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这个问题,并非我们今天那些刻意非难平水韵的人的最新发现。而过去的人没有去非难它,因为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个用于文学创作的书面语语音系统。
</FONT><P>
<FONT size=3>从某种程度看,平水韵似乎就是为近体诗度身定做的。近体诗的产生和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注意到,汉赋的用韵比较宽泛,合韵的情况较多。这一点也能说明当时文人在审音上尚不够精确。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经翻译的风行,特别是古印度《悉昙章》(一种梵文字母表)的传入,文人开始注意到语音分析的准确性。不仅明确揭示了汉语的四声现象,而且开始创制了汉语传统的注音方式-反切。陆法言的《切韵》成为当时音韵学成果的集大成者。这些成果很快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诗歌声律开始引起文人的高度关注,这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喜欢将“改革”“创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人,最好先研究一下近体诗格律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去好好研究一下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和声韵规律,或许他们有机会能创立一种“新近体”。 由于平水韵和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大方言)在语音体系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只要去研究一下它的内部语音结构,掌握平水韵并非一件难事。许多平水韵的韵部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谐和的。一部分易混用的韵部属于邻韵,如果果真有好句不愿舍弃的话,完全可以用上文提到的“辘轳格”“进退格”等方式灵活处理。七律首句押邻韵更是通例。今人写古体诗词,多数出于古诗所表现的古风雅致的一种倾心和喜爱,使用平水韵对于增强古诗所独有的这种表现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尤其对于初学者,适当放宽用韵,甚至使用新韵,这也未尝不可。由于近体诗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即使使用新韵,使用者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语音学基础知识。目前,网络诗坛的新韵使用情况相当令人担忧。-ing, -eng相混,似乎尚可容忍。我个人不提倡,最近读了词曲研究家吴小如先生的一篇文章,在这一点上也和我看法相同。奇怪的是,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到反过来援引平水韵的用例来支持自己。其他情况就太惨不忍睹了。比如,-ing, -in不分,-en, -eng也不分,甚至-an, -ang都不分。有些人拿戏曲十三辙来押近体,于是-ang, 和-eng, -ing 都混到一起。这种押韵方式几经不能叫新韵,只能称之为“随口韵”。
</FONT><P>
<FONT size=3>也有一些人认为,押新韵只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或新华字典就可以了。他们不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是为了文字改革而制定的,为了印刷和书写方便,一些不同音值在这里被合并为一个音位,只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如果押韵以此为据,不谐和的现象势必难以避免。
</FONT><P>
<FONT size=3>            (三) 文学发展史认识上的误区
</FONT><P>
<FONT size=3>一些人质疑诗词格律和押韵方式的理由是,诗是一定要吟诵的,按照旧韵写的旧体诗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诵读不太谐和。姑且不说上文已经提到,许多平水韵的韵类至今仍然谐和,词韵更是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文学发展史缺乏起码的认识。诗是可以吟诵的,但并非必须吟诵的。最初,诗可能是产生于民间口头歌唱,当它传到了文人手中,一开始也是为吟唱而整理或创作。但是,随着这种整理和创作过程的发展,诗就逐渐和口头文学分离了,而成为一种书面文学的体裁。这时,诗歌创作就不再是为了吟唱,而吟诵也并非必需的。格律诗词的发展也不能逃脱这样的规律。尽管开始时近体诗和词曲和音乐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文字和音乐的分离,他们就发展成为一种对文字的声调和押韵有固定要求的新诗体,这就是格律诗。这种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文学要求按照自身规律进行发展的内在需要。
</FONT><P>
<FONT size=3>各种不同的诗体本质上是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积淀。从不同诗体的嬗递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旧诗体的破坏,而是旧诗体的继承和新诗体的诞生。由于客观环境(如政治条件和语言条件等)的变化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某种诗体式微,某种诗体风行,这在文学发展史中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振奋或悲哀。一些高呼要改革旧体诗词格律的人,恰恰是违背这种发展规律,试图通过改变一种诗体的内涵,来迎合时尚,这完全是一种媚俗的表现。
</FONT><P>
<FONT size=3>                (四) 创作认识上的误区
</FONT><P>
<FONT size=3>一千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创作语言上,格律诗词这种诗体和文言文能够比较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在“诗界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新名词大量使用,但是语法结构的内核仍然是文言文。现代诗词创作中,甚至白话词汇也广泛运用,仍然改变不了这种文言结构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当代中国人文言水平的整体下降,不可避免地对旧体诗词产生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不是任何人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的。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古体诗词的价值从来就不是以受众多少来衡量的。我们周围始终存在着一些对诗词中文言词汇和结构难于理解而大为不满的人,对于他们,我们没有必要削足适履,古体诗词一定要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自己。 在创作手法上,最为人诟病的无过于用典了。用典是近体诗乃至后来词曲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修辞手法之一。用典,只存在用得恰当不恰当的问题,不存在该不该用的问题。特别是近体诗,由于字数固定,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加大作品的内涵,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是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读者在古典文学方面稍有欠缺,对典故不甚了了,自然会与作品产生隔阂。这对把旧体诗词和流行快餐文化等量齐观的人来说,的确是再痛苦不过的事。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诗,是写给自己,和能读懂它的人看的。 </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0 0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哼~[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0 2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顽强烟民</I>在2005-2-20 1:43:51的发言:</B>
哼~[em05]</DIV>
<P>这个哼字我应怎么理解?呵呵,这不是在家里,对吗?有意见请说,好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1 16: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 #f3f3f3;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B>以下是引用<I>天石心</I>在</B><B>2005-2-19 19:05:34</B><B>的发言:</B><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1.  诗词理论的探讨,历无一言九鼎,如格律之争,并不是来几个名人或教授就可论定的.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2.从古体发展到近体,而形成格律系统,本身就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今后还会发展,要不,就没生命力了,但这个发展一定是完善提升的过程,.格律的形成,虽是一种限制,但更是一种方便,他可以在你并不是通晓音律学的情况下写出符合中国语言音律特点的近体诗.[傻瓜相机?]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3.有人爱说古风,古体.自度曲,以为这些无规律可循可以天马行空,却不知这些更难写,你要合韵,也要合音律,之间的承合呼应,音律配合也不是你想怎么的就怎么的,自度曲就更不用说了,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4. 有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各地发音也不同,统一发音是现代的事.,不是你的发现,而格律还是形成了.为什么呢?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 5. 格律要发展是一定的,这方面的争论也一直有,要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格律如何适应语言发展,一些新的专用语言和新的连绵词[出律大户]的入诗和融合,救法怎么变,......<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6..有些规则是灵魂,就改不了,一改就面目全非了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align=left>7. 有的人还说律损意,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有的诗合律,意不好,正是因为意的原因哦.你无病呻吟,写什么体都写不好!这是常识.有人说意律是气资和衣服的关系,我认为不确, <p></p></P>< #f3f3f3;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8. 说几句北社的话.我还不知道北社的定位,是不是定在近体格律诗词这一块,我希望是,。。 ,我这话意到了,就不再说下去了.<p></p></P><><FONT face=宋体 size=3>我是新人,刚学诗词。林宇诗论,不尽苟同,也有疑惑,八问天师:</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1.既然“诗词理论的探讨</FONT>,,<FONT face=宋体>并不是来几个名人或教授就可论定的</FONT>.<FONT face=宋体>”,那你为何只一家说?<p></p></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2.发展要从何处着眼?为何你力推“严律派”而大贬“宽律派”?</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3.老师为何要挖苦喜古风和自度曲的晚辈们?我看,有些今人诗不比古人差。如第二春吟的底层讽世诗,不逊工部。梦落疏篱的仿红楼梦诗,就比原著中好。</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4.发音要统一到古代才格律吗?</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5.发展光从格律上求吗?平水韵多有比今韵还宽之韵组。连</FONT>ian ---an,ui –i.un –in -ing ,eng <FONT face=宋体>都混在一起的。如何解?"月--发,"两字同68部,你习惯吗?(外行了)看昆曲之昨日,京剧之今天,就知你的发展观是悲悼而吃(背道而驰).</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6.</FONT> <FONT face=宋体>谁说要从灵魂上改?林吗?我虽不赞同他的诗德论,但他的格律论没有全盘颠覆格律说。</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7.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诗不是意境韵味为先吗?</FONT></FONT></P><P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8.社长们的诗历来严谨太过(说句老实话。我读其诗太累。可能古文底子差吧。)但他也支持新人偶尔出律以不损诗意。你“意到”的话是否合适?</FONT></FONT></P><P 0cm 0cm 0pt">你主张我们不要不懂而写诗,你的诗是写给懂律人看的,白居易都知诗问老呕,其实格律诗今天在网上读人已太少了,为何还要束之高阁等死.?能发展吗?你可能会说宁死勿改,何苦呢?毕竟格律不是中<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系">文系</st1ersonName>教授的专利。<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1 17: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P>真的谢谢天老乡!</P><P>不过,要下了,不是一两句回的了的,改日再来八回天师,好吗?</P><P>网上见老乡,高兴!</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17: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FONT size=3>仔细看了一下,原以为是讨论,却是以质问为多,扫兴之余也有一些高兴,足见天老乡性情豪爽,那我回贴也就不必斟字琢句,想必就是一二说错了,说直了,也不会见怪.</FONT></P>
<><FONT size=3>回以前,先说两点:</FONT></P>
<><FONT size=3>第一,你的回贴,讨论的东西少了一点,说人的却多了一点,这个如何好那个如何高的不在我讨论的范围,我也不知道你的用意,会有什么效果应是因人而异吧.</FONT></P>
<><FONT size=3>第二:昨天看了你要龙文改的诗,一些基本的出不出律判断你还不是很清楚,也许你对这不感兴趣,这当然没关系,不过,你要是要讨论这类问题你就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管你是反对还是赞成!先知而后疑,对吧?好在我也只是学习,就泛泛而谈吧.</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17:17:1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17: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近体格律-----跟林宇理事贴另发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2 编辑

<>你有八问,我就一一回吧.</P>< 18.0pt? list tab-stops: lfo1; level1 l0 mso-list: -18pt; TEXT-INDENT: 18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1.既然“诗词理论的探讨</FONT>,,<FONT face=宋体>并不是来几个名人或教授就可论定的</FONT>.<FONT face=宋体>”,那你为何只一家说? <>直言吧:我不太欣赏在讨论时说啥我认得某某之类的话,算是造势吧,我觉的没必要,几百年来,说格律的名人名作凡几,不还是要讨论?我相信你理解了我的话了?</P><>至于'为何只一家说'这话就有点幼稚了,我一家之言,一种观点,不是一家说难道还要家家说?比如你说天堂有鸟,对吗,对.要是我说你太片面,天堂不但有鸟,还有花,还有天使.....那你会怎么想?改为天堂有X?还是一笑?</P></FONT></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1 19:40 , Processed in 0.0305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