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5:36 编辑
人淡如菊孟浩然<BR> <BR> 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真正诗句恬淡清真,通着一股禾苗泥土的气息,称得上纯天然而无任何添加剂的诗篇,唯孟浩然的诗才是当之无愧的。<BR> 孟浩然的诗句一向以清淡著称,绝不同于后人摹拟的那些伪田园诗,颇多穿凿的痕迹。就算是后人摹写的比较好的也不免逊色,比如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一诗:<BR> <BR>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BR>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BR> <BR> 此诗是首好诗,句子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等也是极富文采,但这等刻意而为的纤巧诗句放在田园类的诗中,总觉得没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更显得质朴无华,浑然天成。孟浩然的诗往往有一种“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意境,其著名的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岁游京师时,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赋诗作会,他以此句令在坐众诗人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此联确实清淡优美,宛如天籁之音,代表了孟浩然的诗风。<BR> 孟浩然的诗味清淡,为人也是如此,孟浩然早年隐居在襄阳城外,与汉代著名的老牌隐士庞德公(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伏龙”、“凤雏”都敬其为师)所隐居的鹿门山相隔不远。也许是受到当地由庞德公流传下来的隐居风气的影响,孟浩然也比较欣赏和乐于隐士的生活。孟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像什么:“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又比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当然比较能代表孟浩然隐逸生活的还是这首《夜归鹿门山歌》:<BR> <BR>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BR>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BR>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BR>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BR> <BR> 黄昏、沙岸,孤舟、月照、烟树、松径、幽人。何等的清幽,何等的静谧,凡世俗尘,一洗而净。李白有诗赞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是,孟浩然却也没有做到一生就这样当个清高自许的隐士,而是在四十岁时,突然起了想当官的心思,所以就到长安游历应试。<BR> 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让孟浩然动了这个心思。但我觉得也不必嘲笑孟浩然:“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说来功名之心,人所共有,其实“功名”二字对一个人的压力之大,非亲身体会不能感觉。世态炎凉如风刀霜剑,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想隐逸一生谈何容易?孟浩然自己也说过“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隐逸也是要有本钱的呀。<BR> 可是孟浩然虽然才气四溢,但人际关系世事人情方面却稚嫩得很。孟浩然的求功名之路也成了一条辛酸之路。<BR> 孟浩然到长安参加应试居然落第,其实也说来也很正常。孟浩然清新质朴的诗句,可能对于那些看惯了四平八稳的应制诗的老爷们,孟浩然的诗并不是太合他们的口味。孟浩然落第后,满腹心酸,写道:<BR>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BR>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BR>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BR>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BR>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是的,归隐是快乐的,但生活是现实的,北山的白云虽然可以使隐者怡悦,可毕竟不能当饭来吃。“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北土长安其实不是孟浩然得其所哉的乐土,但是有时候现实就是这样,虽然孟浩然向往隐者的东林精舍,但他还是不得不呆在他不喜欢的北土长安,我们现在不也有好多人和他一样,为了生活的现实呆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黄金燃桂尽”,言花费多(有米珠薪桂一词,孟此句写烧柴如桂,都是说长安的消费水平太高)而无法维持。看来当年长安和孟浩然隐居的乡下比也是高消费,物价贵的厉害。此句想必四处求职无门的朋友们会深有所感,屡屡受挫后心中的满腔豪情与日俱减,渐渐冰冷。何其痛哉!所以“壮志逐年衰”此句可谓是一声叹息,感慨无限。想孟浩然久居长安,求人无门,金银耗尽,不禁壮志渐衰,雄心尽丧。其实我们又有多少人怀着理想奋斗,却在现实的磐石前将勇气消磨而尽?<BR> 其实据说孟浩然有过一次见到皇上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受王维邀请进入府署,忽然听说皇上驾到,孟浩然就吓得躲到床底下去了。要说这孟浩然也是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你说你和王维两个大男人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的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这唐朝的皇帝也好有趣儿,好像后世的皇上都一本正经,很少有到大臣家里去串门的。来的这个皇上正是当朝天子李隆基。王维向皇上汇报了真情,皇上似乎还挺高兴,要见见这个江湖诗人。孟浩然就顶着一脑袋瓜子土爬出来拜见了皇上(你说这样子多狼狈,这可能也为后来的面试失败埋下了祸根)。皇上向他索诗,孟浩然又头脑发昏,给皇上念了这么一首诗:<BR> <BR>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BR>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BR>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BR>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BR> <BR> 李隆基听了果然大为不悦,说道:“先生你根本就没来求仕,我也从来没有抛弃过先生,先生你干吗要诬蔑我呢?”说来也是,孟浩然既然想求官,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你既然要归你的“敝庐”还罗嗦什么呀,尤其是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字面上说是自已不才,其实不亚于说皇上不才,对照下句,多病故人疏,自己病了故人就疏远自己了,这“故人”是什么道德品质呀?而上联的明主听起来也就满是讽刺意味了。孟浩然真是手足无措,慌中出错,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孟浩然的面试彻底失败。<BR> 孟浩然看来对世事人情懂得实在太有限了,只凭自己的真性情行事,不知道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你看人家薛宝钗,元春娘娘命题时写的那诗:<BR>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BR>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BR>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BR>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BR> <BR> 谦恭礼敬颂诸词俱全,和宝钗后来自己闲时写来给众儿女们看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咏蟹诗这样的尖锐句子天差地别。如果孟浩然兄也来上一首“华日祥云”这样的,说不定唐明皇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场就赏个官给孟浩然当当。<BR> <BR> 孟浩然经此一事,心下好生沮丧,自己感叹道:“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孟浩然明白了,吴越的山水才真是他的家,他的乐土。虽然孟浩然口上说“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但心中还是充满郁闷的。他和王维告别时留下这样一首诗:<BR>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BR>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BR>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BR>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BR> <BR> 孟浩然其实还是渴望仕宦生涯的,但现实中,能帮助他的人太少了,所谓“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所以孟浩然带着失望回去了,(这个想必找工作犯难的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吧),他无奈地掩上柴扉,守住他的寂寞。<BR> 但孟浩然的心并未完全死去,在他去世不久前,还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BR>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BR>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R>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BR>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BR> <BR> 仍然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不过这次孟浩然不敢再说“不才明主弃”这样的愤愤之语了,而是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来委婉地恳请张丞相给他点恩惠,读到这里,不禁觉得白头霜鬓的孟浩然很是可怜。<BR> <BR> 孟浩然没有等到功名富贵来到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其实我想孟浩然如果生前能够知道,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辈人从牙牙学语时就用稚嫩地童声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能孟夫子真的不会再在乎世上蝇营狗苟的功名了吧。<BR> <BR>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BR>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BR>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BR>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BR> <BR> 真想告诉人淡如菊的孟浩然,有这么多人喜爱他的诗文,应该足以抵过他一生中的圃露庭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