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枝”说到“五句子” 一 竹枝词是一种 诗体,由古代 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唐代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 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 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 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但仍冠以“竹枝词”。 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 唐代刘禹锡开始的。长庆二年(八八二年) 刘禹锡任 夔州刺史时,某年春正月来到 建平(今 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 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 九歌》的方式,作《 竹枝》九篇,“俾 善歌者飏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歌舞所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竹枝”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 李涉以及其后的 皇甫松、 孙光宪等都写过文人诗体的《竹枝词》。 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 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 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苏轼叹道:“此 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 黄庭坚外、还有 苏辙、 杨万里、 范成大、 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二 元代诗人 杨维祯对竹枝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清 王士祯说“梦得后工此体者,无如 杨廉夫,虞伯生”。杨廉夫,即杨维祯(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浙江 诸暨人,进士出身。曾任天台尹、儒学提举等职。他为官有政绩,注意民间疾苦,写过一批民谣化的诗歌。他于元至正初年作《 西湖竹枝词》九首,尔后竟有一百多人群起唱和。杨将119人的唱和编入《西湖竹枝集》,并对各家唱和之作予以评点。《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对竹枝词创作是一个有力推动。不少地方都出现冠以各地地名的 《竹枝词》。最早记载“麻婆 豆腐”的便是源自《锦城竹枝词》:“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 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元明以降,许多文人学士都写有《竹枝词》作品。比较有影响的元代如 虞集(伯生)、 倪瓒、 马祖常等。倪瓒是着名画家。明代有刘基、宋濂、 李东阳、 杨升庵、徐渭、 袁宏道等,也有大量“竹枝词”传世。 清初, 康熙年间的诗人 王世祯(1634——1711年),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竹枝词,如 《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西陵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等。在诗词理论 上主“神韵”说,主张诗歌要“兴会神到”,讲究含蓄蕴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讲自己诗风渊源时的诗中写道:“曾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见竹枝词对他诗风的影响。王世祯在康熙时期主掌诗坛数十年,号 渔洋山人,门生遍天下,他主倡的诗风在清一代很有影响。 有清一代,竹枝词有了很大发展。康熙时期的 朱彝尊、 高士奇、 孔尚任、 查慎行等都有竹枝词佳作。文人唱和之风尤盛,如孔尚任(《 桃花扇传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与袁启旭等九人,在 燕九节这一天同游 白云观,回来后,在同行 陈健夫家中以庾信“ 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为韵各作十首竹枝词,共得九十首,记述了 白云观庙会的各种场景。(见《清代北京竹枝词》)。到 干隆时期,连弘历皇帝也做起竹枝词来,他写有《荔枝效竹枝词》三首。这在 历代帝王中是仅见的。清代中、晚期竹枝词作者日众,上至达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识分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朝廷腐败,外国侵略,内忧外患, 民不聊生,引起广大知识阶层的愤懑,纷纷拿起笔来。以竹枝词为载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也纷纷入“竹枝词”。在地域上从 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区、 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华人所在的域外诸国也有作品出现。如 郁达夫有《日本竹枝词》, 郭则沄有《江户竹枝词》, 潘飞声《柏林竹枝词》,还有《伦敦竹枝词》,《海外竹枝词》等等。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作品至少有十数万首以上,远远超过 全唐诗总量。 三 五句子又称五句子山歌,是一种 民间小调或山歌 小调,内容多反映男女之间的恋情,用词朴实无华,通俗晓畅,且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唱起来极易上口。 五句子也应归属于竹枝词范畴,其起源仍然是巴楚一带。其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它分布广泛,长期流行于楚文化区域和与其相邻的蜀文化等区域,以鄂、湘、渝、陕、豫、皖、赣等7省市为主要流布区域,河北、山西、江苏、浙江、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台湾等地也有零散分布点。湖北和环绕长江三峡的鄂、渝、湘交界地区,系五句子歌谣流布的密集区。其文化属性与品格是“以楚文化为主,兼有南北文化属性的综合性文化产物”。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即是化用五句子山歌而来。五句子山歌从诗的角度看,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汉族民间文艺奇葩。 四 五句子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如“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长的有32段160句,称为“赶五句”或“排 子歌”。最长的要算《全本山伯歌》,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唱、修改、补充、整理,日臻完善,是一部极为少见的民歌,一共2980句20860字。 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有艺术魅力,它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结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画龙点睛:“鸭嘴没有鸡嘴尖,哥口没有妹口甜,何时要个甜妹妹,煮菜不用放油盐。生米当饭味也甜。”五句子对韵律也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除第三句外,一、二、四、五句要押韵,且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要用阳平,五句要用阴平。也有一批传统五句子歌词并不一韵到底,而在第三句或第四句上转韵,如“小来唱歌到如今,没有上天数星星,芝麻论升不论颗(转韵), 绫罗论匹不论梭。你把大话狠那个?”,通过转韵,节奏更强,更有音乐性,且增加了用 词的容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 五句子的用语不避“俗”但求雅,常以方言入诗,以保持清新、朴实的自然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易懂易记、顺口成诵、琅琅上口且韵味无穷。五句子山歌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套上各种不同的曲牌歌唱,如“倒尾子”、“茶调子”。“笛调子”、“对声子”、“穿号子”、“杂号子”、“九声板”、“喇叭调”等曲牌。其中最有艺术性的当推“穿号子”(也叫“穿五句”、“穿歌子”、“花哨子”),即在某一唱段中,以“号子”作衬句段,同五句的主歌段交替穿插为歌。演唱时,甲、乙二人对唱对穿,甲先“号子”引歌,叫做“丢梗子”,乙按甲的“号子”之意并以五句为主歌对之,叫做“配叶子”。歌词的穿唱千姿百态。“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看情哥会种田,情哥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在这首五句子的压轴部位放上一俗话“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五句子山歌也和其它形式的山歌一样,少用经典,多用生活中实事、实物、实话、实情来比兴,让人从实写中去体味无穷的虚意。“姐在房里做花鞋,屋上掉下蜘蛛来。情歌派它来牵丝,根根情丝出肚怀。魂魄来了人没来。” 五 “竹枝词”与“五句子”完全可以实现相互的转换,将竹枝词添上关键的第五句,即可成为“五句子”,反过来一样,将“五句子”去掉最后的第五句,亦不失为“竹枝词”。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如果添上第五句,便成了“五句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雨不晴啷个清?”;“五句子”:“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塘里鱼多浑了水,情哥妹多花了心,哪有真情似我情。” 减掉末句,似乎也不影响整首歌的意思表达:“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塘里鱼多浑了水,情哥妹多花了心。” “竹枝”与“五句子”是如此地关系密切,真像是一母同袍姊妹花。“竹枝”因为刘禹锡的关系而踏进了艺术殿堂,成为了千百年古体诗词殿堂里的嘉宾;“五句子”至今还没有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将其带入同样的地方,以使姊妹团聚。直到今天,姊姊离开了生她养她的青山碧水,风光了一千多年。妹妹则依旧留守故乡的山山水水,流淌在山里人的喉咙间。 厌倦城市喧嚣的人们,长途跋涉来到山青水绿、风光优美的原乡,或能听到几声,被旅游部门精心编辑过的五句子山歌,而原生态的“五句子”早已经被山中的云雾遮住美丽。 六 “竹枝词”大放光彩是因为有个刘禹锡,“五句子”渐渐被世人遗忘也是因为他。试想:假如当年刘梦德在 夔州做官,更欣赏“五句子”并在“五句子”基础上写成“五句子词”或叫“五句词”,那幺,经过千百年传颂与继承发扬,会是个什幺的情景呢?古体诗可能多出一个体例,绝句就是绝句,竹枝词没有或不被重视,“五句词”成为流行。 换一个说法,假如当年刘梦德被贬迁湖南 永州任 司马,柳宗元贬迁到 夔州,恰恰柳宗元也来到民间参与民间歌赛,又恰恰喜欢上了“五句子”,进而在“五句子”基础上创作出“五句词”来,又会是个什幺情景呢? 或许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是这样写的“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千里两乡欢唏语迟!”)——后一句是笔者添上去的。 七 “五句子”或“五句词”不传或许还有另外的原因。“竹枝词”与绝句除了内容和表现手法外,基本差异不甚大。“五句词”前四句能取代“竹枝词”,但最后一句往往会抠破作者脑壳。严格说起来,“五句词”比“竹枝词”更有意思,也是因为第五句,它能给整首诗画魂或点睛,使这首诗韵味更绵长、更耐品嚼;朋友间的唱和、甚至于作接龙诗,更容易在第五句上谋篇布局,或埋下包袱且将包袱扔给下一个唱和者或接龙者,或另出一格,新立主题;从而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加深广,同时对前四句的理解又不会有太多的歧义。 湖北长阳是“竹枝词”和“五句子”的老家之一,那里早就有若干当代诗人或古体诗词爱好者,在发力用功,他们在搜集整理五句子山歌的同时,也在进行原创。不知什幺原因,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是很响亮,所影响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当前,用古诗词体写作的诗人尤其是网络使人,当以百万数计,却鲜有见到“五句词”的原创诗作。全国到处都有诗词协会、诗词团队,也有专门的竹枝词协会、竹枝词团队,唯独没有“五句词”协会或团队,哪怕“五句词”依附于“竹枝词”,同时进行研究和创作也无从得见!很是不理解。 八 估计是上述诸多原因,导致“五句词”风靡不起来,再加上另一个原因——五句子山歌之所以没能登大雅之堂,是因为没有人为之规范化使之成为“五句词”;没有人将其进行格律化尝试,使“五句子”偏安一角不为世人发现。 欲将“五句子”升格为“五句词”,其实再容易不过:1、前四句遵守绝句的标准格式和变格种种,第五句格律(即平仄关系)从第四句而来,以使四、五两句形成峭拔之势;2、首句可以不押韵,但三、四句若需要转韵的,首句就必须押韵;3、有转韵的“五句词”,一、二句必须同韵,第三句可押韵可不押韵,第四、五句同韵;4、第四、五句同韵但要区分阴平和阳平,尽量回避同阴平或者同阳平;5、允许特例:一、二句用同声部仄声韵,四、五句用同声部平声韵;6、还可自由发挥,但必须在格律允许范围之内进行。 用这种规范化的模式作“五句词”,应该比“竹枝词”更为有趣,当然更有难度。 九 尝试改编几首自己写的“竹枝词”为“五句词”。 公园早晨 云暗风疏天未明,湖边竹叶滴流声。 落在鱼池浑了水,荷花洗眼梦魂清。自然幽境待君行。 武汉江汉关 一声钟响鸟惊飞,古貌昂藏尽夕辉。 风雨百年何足道,万千磨砺屈身难。江汉关如御史官。 反贪 明打贪官暗抓贼,京都大侠跨年追。 九州再见龙图手,一日不戕指弹悲。上方宝剑迅如雷。 武汉江滩芦苇节 十里江滩芦苇好,一声啼呖寻飞鸟。 忽如云外传天籁,恍若风前破笛箫。解得心宽不寂寥。 丙申首日行见 闹市门前灯过节,枯桐树下狗牵人。 往来车过龟喘气,不雨不晴霾雾身。可叹佳音哑四邻。 2016年1月16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