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2814|回复: 1

[艺评] 何谓疏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4 14: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狂与疏

     汉语所谓狂,通常当有四种含义:一是病态的狂,本指狗的疯狂状态(参《说文》),引申于人,则指人丧失理智,狂躁失控等状态。二是自然现象的失常状态,如暴风骤雨之可谓狂。三是正常人无知状态的躁动和妄想,即通常所谓狂妄。四是正常人在理智支配下的高级的精神形态的狂,主体恃才傲物,自信又自负,放纵性情,执着追求。本文所谓文人之狂即取此义。
       文化史上最早称正常人为狂是贬义的,而且狂的贬义在后世一直被使用(论证略)。从孔子开始,狂获得了积极的高级精神形态的含义。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语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邢疏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朱熹《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孔子又说:“狂而不直……吾不知之矣”。孔安国认为孔子主张“狂者进取宜直也”。可见孔子及后儒都认为狂是一种志向高于实际、执着进取、正直无悔的高级精神形态。孔子在陈国,有一次感慨地说“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注:“简,大也”。邢疏:“斐然,文章貌”。注、疏均认为孔子的意思是:我家乡的一些学生们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孟子对这些“小子”的狂简有一番解释:“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就是说志大言大,总是向往并欲效仿古代的圣贤,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与言。今人杨伯峻认为“狂简、斐然成章”是指“志向高大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可观”。可知孔子所说的“狂简”是指志大才高、勇于进取但疏于裁制(规范)。
       孔子就是一位可敬的狂者。他志大而才高、自信又自负、积极进取乃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富于生命激情而且正直无悔。他以其伟大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而成为垂范后世的圣贤,按《尚书》对狂和圣的区别,后人一般都不说他是狂者。但人类历史上哪一位伟人可能没有狂气呢?狂其实是伟人必然而又必要的人格因素。中国历代文人的狂,正是首先发源于孔子的。
       孟子对孔子之狂深具心得。他自信、自负而又多了些恃才傲物之气,在积极进取中总显得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尽管他的仁政主张和盛世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但他却执着于此而不愿妥协。他又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圣贤人格理想,矢志不移、无惧无悔地追求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孔、孟之狂是高级的、积极的人类精神。中国传统文人之狂的积极含义还不止于此。屈原也是一位狂热的救世者。他在思想史上的建树不及孔、孟,但他上下求索、追求美政理想的那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痴迷,是绝不逊于孔孟的,他甚至有更多的诗意的、幻想的迷狂。当然,他的恃才傲物又多了些“独清”、“独醒”的苦闷,他的救世情怀中还有许多厌世疾俗的激愤。他的迷狂比孔、孟更多有感情色彩。
        楚国多狂人,那位“披发佯狂不仕”的接舆,其警示孔子的“凤歌”中分明透露出哲人的睿智。这又使我们不能不提起另一种类型的大狂人庄周。按孔子的定义,庄子是位“狷者”,但事实上他狂得很,他的狂不是狂热而是狂狷。他的恃才傲物、自信自负不亚于孔、孟,对理想或幻想的迷狂有过于屈子,只是他所执着追求的不是孔、孟、屈子式的“王政理想”,而是更为人类所心仪的生命的自由。他的浮云富贵、粪土王候、非诋圣贤、达观生死,为后世文人开辟了广阔诱人的生存自由和精神狂想的天地。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真是一个令智慧者、才能者激动狂热的时代!不止是孔、孟、庄、屈,还有纵横狂人苏秦、张仪,倜傥狂侠鲁仲连,智谋狂客冯谖,义勇狂士荆轲等等,不胜枚举。但是到此为止,传统文人之狂还是未能得到全面的铨释。
      对于魏晋文人来说,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伤害了他们忠君报国的情怀和淑世救民的志愿,魏晋司马氏政权政治的残酷和名教的虚伪又引起了他们对权势的恐惧和厌恶。他们有恃才傲物的自负却无法拥有孔、孟那样进取的自信;有愤世疾俗的情怀和人格独立的意愿却不敢像屈原那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也不能像庄子那样自由恣纵地生存和思想。但是,他们精深地把握了庄子生命哲学的两大要义——自然和自由(逍遥)。于是,他们发明了佯狂以避祸、放诞以求真、清谈玄虚以存智慧,潜心艺术以适性情的生活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而狂醉则是他们普遍采用的韬晦手段。阮籍、嵇康、刘伶堪为代表。他们被迫或自愿地放弃了进取救世之狂想,而又变态地发展了人格自救之狂放。如果说他们凭着优秀的天赋和艺术修养而使这种狂放保持了较高的审美品味,那么其后众多的“效颦”者则使这种意在精神自救的狂放滑入了肉体放荡的泥潭。《世说新语·德行篇》第23条王、胡事下注引王隐《晋书》曰:
        魏末阮籍嗜洒荒放,露顶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更有甚者,则当众戏人妻妾,肆意裸露。或者结伙入人家室,调戏妇女。甚至”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对弄婢妾。
       不仅了无羞耻之意,反而自诩为通达。后世文人在声、色、酒方面自有其狂浪放荡,但不至于如此荒诞无耻。
       李唐王朝相对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文化,大大助长了文人才子们恃才傲物的自信、进取的狂想和诗意的享乐激情。他们无须再佯狂避世,也不必颓废自毁。进则有指点江山、致君尧舜、揶揄圣主、傲视公卿的狂想,退则可以在山水或声色中流连、痴迷。不论进退,他们都喜欢诗意的狂想和酒意的狂醉,从中享受审美的愉悦。他们的狂是由衷的。譬如狂醉,就没有魏晋人的韬晦意味,而是充溢着审美的激情。李白《将进酒》、杜甫《饮中八仙歌》、都是对狂醉者的礼赞。韩愈《芍药歌》云“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刘禹锡《赠乐天》云:“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座听”。元稹《放言五首》之一云:“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令人陶醉的不仅是酒,更是诗情和自由。即便是纵情声色,他们也不至于像晋人那样颓废粗俗。无论是李白之“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还是杜牧的“十年一觉杨州梦”,都带有浓郁的诗意的审美享受的格调。
        据日本学者宇野直人统计,唐代诗人用“狂”字最多者,李白997首诗中27次,杜甫1450首诗中26次,韩愈387首诗中25次,白居易2800首诗中97次。他认为,杜甫之“狂”对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明显影响。李白用“狂”字描写自然现象,借以象征“主人公极端化心理状态”的表现方法,也为柳永所继承。柳永“用‘狂’字来表现自己在狂歌醉舞中的放纵情怀,这正是从杜甫开始的用法”。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狂的心态与独立人格意识、自由人生观念、审美生活情趣密切相关。
        至此,发源于儒、道又密切关系着俗世享乐的中国文人之狂全面形成了。它最基本的特征——无论从行为还是心理意义上说——是对常规的超出,是对通常情况的超越,因而狂者往往是孤独者,并且常常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这种超出在实践意义上分解为两种指向:可称之为进取之狂和疏放之狂。
所谓进取之狂,是对事业功名而言,是争取实现个人对社会事业的价值,即“为君、为国、为民”;“立功、立言、立德”。进取者力图在这些方面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意志。为此而执着地、狂热地、超出常人地付出。是之谓进取之狂,本文暂且不论。
       所谓疏放之狂,偏重于个人的审美自由。较多地表现为对个人审美趣尚、享乐欲望的追求。这是个人化的生活意向,虽然也带有积极行动的性质,但人们习惯上不称之为进取,以便与社会进取有所区别。宋人自“狂”,多指这种个人的、自由化的心理和行为。
        那么“疏”是何意?《说文》“疏,通也。”“通,达也。”《广韵》第九“鱼”部:“疏,通也,除也,分也,远也,也”。盖疏字本义为疏通、开拓河道,清除淤塞。由此又引申出许多意思,兹举与本文相关者:
        疏远、淡漠:《论语·里仁》“朋友数,斯远矣”。邢疏云:“数谓速,数数则渎而不敬……朋友数,斯见疏薄矣”。《荀子·修身》“谄谀者亲,谏争者疏”。《离骚》“吾将远逝以自疏”。虞信“情野风月阔,山心人事疏”。李峤“琴酒尘俗疏”。李白“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生疏、迂阔:《汉书》卷48贾谊传“天下初定,制度疏阔”。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王维“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白居易“老更为官拙,慵多向事疏”。皮日休“暂听松风生意足,偶看溪月世情疏”。“醉多已任家人厌,病久还甘吏道疏”。《尔雅正义》邢序云:“虽复研精覃思,尚虑学浅意疏。”
       疏放潇洒不拘泥:谢灵运《过白岸亭》“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南史》卷49“孔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南史》卷15“刘祥少好文学,性韵刚疏”。王绩“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杜甫“谢安不倦登临赏,阮籍焉知礼法疏”。《新唐书》卷127张嘉贞传“嘉贞性疏简,与人不疑,内旷如也”。
       宋人所谓疏狂之疏,大致是取以上引申三义,一指疏远政事、吏道、俗务应酬;二指疏旷通达,淡漠功名富贵、世故人情、礼法名教、儒学举业;三指疏放不羁,散淡自由,由疏散而狂放,耽于诗、酒、山水或声色娱乐之事。杜甫诗“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或为宋人自言疏狂的直接出处。尤其是白居易“中隐”于洛阳时期,在很多诗篇中称自己是“闲居”的“狂夫”、“狂翁”、“狂宾客”、“狂客”、“狂叟”“狂歌老”,用“老狂”、“酒狂”、“诗狂”、“狂歌”、“老狂词”、“狂吟”、“狂言”、“狂取乐”等一系列“狂”字形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这对宋人自言其狂影响颇大。日本近年有些学者对宋代文人自称“狂”的现象予以关注,均注意到其与唐代文人之“狂”的联系。如同白居易一样,宋人说自己疏狂时,也是表面上自嘲、自谦,说自己懒散落魄,仕途不得志,而实际上带有以高雅、通达、潇洒自赏之意。

      宋人的疏狂与孔子所说的“狷者有所不为”,在疏于仕事这一点上近似;与庄子鄙弃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亦略同;与楚狂接舆之凤歌傲世、屈原之露才扬己、宋玉、司马相如之文采风流、竹林名士之放浪形骸、漠视礼教、陶靖节之东篱醉酒等等历史文化原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在表现形式上并不像魏晋名士那样自毁形骸,也绝不会再像屈原那样痴迷悲愤得以身殉国;在精神形态上也不必像楚狂接舆和阮籍那样佯狂避世。他们充分吸取了唐代才子们风流倜傥、潇洒任性、率真自得的审美生存精神,尽可能在仕途以外的人生中寻求、创造和享受生活的诗意与自由,用审美的追求与获得来弥补功利的追求与失意。他们比前还多了几分旷达。宋人的疏狂,或与其仕途之穷达密切相关;或与朝野风尚、城市经济、文化氛围、尤其是歌、妓文化等因素相关;或与个人之性情、趣尚、文化艺术修养相关。

     近年有学者著笔于中国传统文人之“畸”、之“狂逸”、之“狂狷”,大抵多以庄子、屈原、阮籍、嵇康、李白、徐渭、郑板桥、龚自珍等为审视对象,于宋人则留意无多。大概是觉得宋人之狂不够“典型”吧。这或可说明宋人之狂较为特殊——疏狂,因而值得着意检讨一番。
          二、宋代文人的疏狂

       由以上检讨可知,宋人所谓疏狂带有疏离仕途规范和儒家名教、放纵生命本真形态的自由倾向。
       疏是狂的前提。人在仕途就不能太狂。尽管入仕的文人常会有点“狂者进取”精神,但一般都只限于直言忠谏,而且不能不讲分寸。即使这样,也还是常常因此而被贬黜。宋代皇帝的纳谏作风总的看要比其它朝代好一些,但以“狂言”之罪贬黜官员的事也是屡见不鲜。宋太宗因胡旦献《太平颂》不合己意,遂以“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的罪名“亟逐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夏四月辛亥,左屯卫将军允言坐狂率,责授太子左卫副率”。仁宗朝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屡因“小臣之狂言”、“越职言事”而遭贬谪。哲宗绍圣元年八月“壬辰,应制科赵天启以累上书狂妄黜”。
      两宋朝堂党争不断,从表面看,北宋党争关系于“新”与“旧”,南宋党争围绕着战与和。由此酿出无休止的是是非非、忠正奸邪、得意与失意。激烈的政治斗争把许多进取的狂者和狷介的狂人送上了迁谪的旅程。
      按孔子的说法,狂和狷都是不“中行”的。“中行”即中庸,仕途需要中庸而不要狂或狷。文人们不论因何缘故疏远或离开了仕途,其狂或狷的心思即可有所放纵。仕途与自由、中行与狂狷总是此消彼长的,其间存在着价值抵偿关系。
      宋人所谓疏狂,主要是指在酒、诗、自然山水、声色美女等方面放纵性情,疏于约束。以下依次加以考察。
     (一)“狂心未已,不醉怎管”——酒与疏狂
       酒是麻醉剂,又是兴丨奋剂。它可以帮人暂时消解烦忧,助长人们游玩娱乐的兴致,刺激创作激丨情和灵感等等。刘伶纵酒任真、阮籍醉酒避世、陶潜把酒赏菊、李白“斗酒诗百篇”……文人与酒的缘分总是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味。
       宋代文人疏离仕途之际,也免不了常常狂饮狂醉,又借酒狂吟、狂歌、狂舞、狂玩,狂纵恣肆地享受自由的快感。人在仕途的约束感、压抑感、装饰感需要借助“杜康”来消解,狂饮以求真率;不在仕途的失落感需要借助“浊醪”来补偿,狂饮以求充实;人生的各种烦恼、苦闷、或忧伤都可以借助醉意来超越或解脱,狂饮以求轻松;而生活中的许多欢欣也常常要借助酒意来品尝,狂饮以求生命自由之美感愉悦。
       比如柳永失意时与“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未更阑,已尽狂醉”。晏小山热恋中“曳雪牵云留醉客,且伴春狂”。
          苏舜钦从政不慎,“放歌狂饮不知晓”,结果授政敌以柄,落职闲居,索性“日日奉杯宴,但觉怀抱抒”,在沧浪亭里自由自在,“醉倒唯有春风知”。
         苏轼谪黄,“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以至“夜饮东坡醒复醉”。出于对仕宦风波的厌倦,他希望“且趁身闲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南宋文人多因主战不遂而疏离仕途,则胸中磊块更需杯酒浇之。张元干常常酒后言狂:“念小山丛桂,今宵狂客,不胜杯勺”。“春撩狂兴,香迷痛饮,中圣中贤”。“醉后少年生狂,白髭殊未妨”“昏然独坐,举世疏狂谁似我”。
        负天下之志的陆游只能在“尊前消尽少年狂”。
       大英雄辛弃疾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被朝廷长期弃置山林,于是终日醉饮狂歌,自称“酒圣诗豪”,借酒浇愁、泄愤、自丨慰、取乐、交友、打发时光。
        文人之嗜酒,总是比一般只图口腹之快者多几分情趣、意趣、理趣。比如陈师道,虽然性情极其孤傲、不长于交际,但也深爱杯中之物,深得饮中三昧。他自谓“向来狂杀今尚狂”,其《次韵苏公独酌》诗,颇言醉饮纵情、忘我全真之意趣:
       云月酒下明,风露衣上落。是中有何好?草草成独酌。使君顾谓客:老子兴不薄。饮以全吾真,醉则忘所乐。未解饮中趣,中之如狂药。起舞屡跳踉,骂坐失酬酢。终然厌多事,超然趋淡薄。功名无前期,山林有成约。身将岁华晚,意与天宇阔。醒醉各有适,短长听凫鹤。
           以上所举都是心中有所不平的散淡文人,下面再举一位史称“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的名臣司马光,或许更有助于说明文人之狂与酒的关系。
          司马光生前身后都有正人君子之美誉。且不说他在朝时如何“有法”、“有礼”,即以退居而言,“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他的贤达知己邵雍对其“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的君子之德倍加称道。他律人律己都比较严格,尤其不赞成狂人。熙宁三年《与王介甫书》批评推行新法的王安石“所遣者虽皆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就是这样一位严于规范的大儒,在其退居洛中的岁月里(52-66岁),也不乏“樽前狂气出云霄”的自由乐趣。
以酒销愁、乐以忘忧常有之:

     执酒劝君君尽之,今朝取醉不当疑。好风好景心无事,闲利闲名何足知。

     ——《执酒》(《全宋诗》P6073页,下引同书只注P次)

     厚于太古暖于春,耳目无营见道真。果使屈原知醉趣,当年不作独醒人。

     ——《醉》P6089

     身外百愁俱掷置,放歌沈饮且醺醺。

     ——《送张太博肃知岳州》P6111

     宾主俱欢醉,高楼迥倚空。形忘羁检外,酒散笑谈中。

     ——《宜甫东楼晚饮》P6135

     朋友聚饮行乐常有之(当时洛阳聚集了一群文化老人,常常相聚为“耆英会”、“真率会”等,蔚为洛中人才盛事):

     年老逢春犹解狂,行歌南陌上东岗……吾侪幸免簪裾累,痛饮闲吟乐未央。

     ——《再和尧夫年老逢春》P6180

     洛下衣冠爱惜春,相从小饮任天真。

     ——《和潞公真率会诗》P6205

     白头难入少年场,林下相招莫笑狂。

     ——《又和南园真率会见赠》P6220

     七人五百有余岁,同醉花前今古稀。走马斗鸡非我事,纻衣丝发且相辉。

     经春无事连翩醉,彼此往来能几家。切莫辞斟十分酒,尽从他笑满头花。

     ——《二十六日作真率会……用安之前韵》P6206

     白居易晚年居洛,曾有九老会之雅集。司马光此时陶醉于洛中衣冠盛会,颇有不让前贤、乐不思汴之感:

     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渌土宜桑。

     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

     ——《和子骏洛中书事》P6208

     对文化人来说,醉饮之真谛在于自由。据他自己说,酒中真味是于居洛时才悟得的:

     觉后追思气味长,欢情愁绪两俱忘。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寝沉沉是醉乡。

     ——《又即事二章上呈》P6213

     清茶淡话难逢友,浊酒狂歌易得朋。

     ——《题赵舍人庵》P6225

     醉饮之乐既多,自然令人倾心:

     余生信多幸,狂醉亦无嫌。

     ——《三月三十日……呈真率诸公》P6208

     洛邑衣冠陪后乘,寻花载酒愿年年。

     ——《和子华……赏牡丹》P6214

     他甚至有点嗜酒如狂了:

     头白惜春情更深,花间独醉竞分阴。

     ——《次前韵二首》P6213

     盛时已过浑如我,醉舞狂歌插满头。

     ——《和秉国芙蓉五章》其三P6219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朝廷的召唤又使其离开了这片令他开心惬意的乐土。告别自由的感受的确是复杂的,他最想说一说的还是这杯中“知己”:

     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

     ——《留别东郡诸僚友》其五P6089

     这似乎有点悲凉,然而恰可说明:醉里狂欢最是疏离仕事者的一大乐趣。

     (二)“狂吟无所忌”——歌诗与疏狂

        古代文人讲究诗酒风流,酒狂常为诗狂而设。如果只有酒而没有诗,文人就不成其为文人了,因为村夫野老也懂得口腹之快。司马光就曾说过苏舜钦因诗而留名:“潦倒黄冠无足论,白头嗜酒住荒村。狂名偶为留诗著,陈迹仍因好事”。陈与义云“风流到樽酒,犹足助诗狂”。陈亮自称“酒圣诗狂”。酒狂和诗狂是成就文士风流的两大相关要素。
       对于文人,酒只是自由生命的“药剂”,狂饮助狂吟,酒使自由生命得以放纵,诗使自由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并且永恒。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其实是预设了一个不争的前提——诗。陈王是诗人,否则说他干什么呢?李白之“斗酒”所以成为美谈,也是因为有“诗百篇”这个前提或者说结果。
       有了诗,文人的狂醉才能得到社会和历史的审美确认,文人的价值才能超越时空中的一切短暂而获得永恒。
       文人之疏狂总是蕴涵着丰富的诗意。林逋《读王黄州诗集》云:
      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左迁商岭题无数,三入承明兴未休。
     说的是王禹偁这位开宋诗革新之先声的诗人,在左迁商州的两度寒暑中,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堪称道的一批诗篇。徐规先生说:

禹偁在商山二年,为一生中作诗数量最多、质量最佳之时期,曾有“新文自负山中集”(卷十《幕次闲吟五首》)之句。
     文学史上素有忧患出诗人之论。几乎很难举出哪位文学家的创作高峰出现于仕宦通达之际;而绝大多数堪称优秀的文学家,其创作丰收期差不多都是在其疏离仕事之时。比如苏轼、辛弃疾的创作高峰期都出现在谪居岁月中。这一因心有所感,二因时间宽裕,三因心境相对疏放。儒家于个人出处之道,素有“兼济”、“独善”的进退原则。疏于仕事而将心力倾注于文学,这是文人独善其身的主要方式。
      王禹偁30岁举进士,38岁谪商州。谪商前夕曾有诗云:
      奉亲冀丰足,委身任蹉跎。终焉太平世,散地恣狂歌。随后便谪居商州,真的开始了蹉跎狂歌的生活。他在商居之后的《对雪示嘉佑》诗中回忆道:
     山城穷陋无妓乐,何以销得骚人忧?抱瓶自泻不待劝,乘兴一饮连十瓯。晚归上马颇自适,狂歌醉舞夜不休。
       “狂歌”本是文人的事业,加之商州团练副使这个实为监督改造的身份是被明令不得签署公事的,因而王禹偁更把诗歌看作谪居岁月里唯一的精神寄托:

     宦途流落似长沙,赖有诗情遣岁华。

     ——《新秋即事三首》其二(《全宋诗》(下同),P732)

     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琴酒图三乐,诗章效《四随》……吾道宁穷矣,斯文未已而。狂吟何所益?孤愤泻黄陂。

     ——《谪居感事一百六十韵》P709-712

     眼前有酒长须醉,身外除诗尽是空。——《寄海州副使田舍人》P731

     未有一业立,空惊双鬓衰。唯怜文集里,添得谪官诗。

     ——《滁上谪居四首》其二P754

     冬来滁上兴何长,唯把吟情入醉乡……谪宦老郎无一物,清贫犹且放怀狂。

     ——《雪中看梅花因书诗酒之兴》P755

     咸平三年十一月,素“以直言谠论倡于朝”的王禹偁再谪黄州。这时他47岁,其生命的旅程再有一年就结束了,他的财富还是只有诗:

     悲歌一曲从事书,唱与朝中旧知友。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P787-788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治产业。离商州时就只是将“诗章收拾取”,“留与子孙吟”,此番谪黄,他“即着手编次平生所为文……成三十卷,名曰《小畜集》”。这位48岁就辞别了坎坷人生的诗人,似乎真的对自己的生命早有预感,他竟然如此从容地亲手把自己一生最看重的“狂歌”留给了后人。当然,后人也永远铭记了他的“忠义之气”,《宋史》忠义传序例举五位忠臣直士,即有其名。
      辛弃疾是典型的狂饮狂歌之士,他自称“酒圣诗豪”。在醉意中作词是他罢官数十年闲居岁月里的主要事业。他把这种生活称之为“一觞一咏”、“醉舞狂歌”、“樽俎风流”。他是宋代词人中传世词作最多者,又是豪放词派的最优秀代表。在他的六百多首词中,“狂”字凡十三见,多为其狂饮狂歌心态之写照,兹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索引于下(只注P次和词牌):

     狂歌未可,且把一樽料理

     ——P100《减字木兰花》

     说剑论诗余事,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P117《水调歌头》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P127《蝶恋花》

     折花去,那边谁家女,太狂颠

     ——P144《唐河传》

     昨夜酒兵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

     ——P168《江神子》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P240《贺新郎》

     我醉狂吟,君作新声,倚歌和之

     ——P292《沁园春》

     风狂雨横,是邀勒园林,几多桃李

     ——P302《念奴娇》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P317《水调歌头》

     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

     ——P372《水调歌头》

     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

     ——P466《玉蝴蝶》

     狂歌击碎村醪,欲舞还怜衫袖短

     ——P469《玉楼春》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P515《贺新郎》

     辛弃疾的生命价值在仕途和战场上无法充分实现,却在“狂歌”事业中实现并获得了永恒。
(三)“付与狂儿取次游”——自然与疏狂

     疏离了官场,就接近了自然。所谓疏离,有些人可能是暂时或长期离官,有些人可能只是疏离朝廷政治中心,有些人甚至只是公事之余或者忙里偷闲地走近自然。不论哪种情况,其生存时空和心理时空都与自然贴近了。山水林泉田园茅舍是文人们自由生活的乐土,是独立、自由精神的家园,是文学艺术的摇篮,是生命哲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谁都不妨疏狂放纵一番。山林隐士自不必说,就连端方严谨如曾巩、司马光这样的名臣大儒,面对大好山水也不免狂兴难禁:“每看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年老逢春犹解狂,行歌南陌上东冈”。
       宋代文学中许多得之于山水田园的佳作都记录了疏于仕事的作者们旷放疏散、纵情于山水、沉醉于杯酒、遣兴怡情、消解烦忧的情景。
     王禹偁贬官黄州,特建小竹楼,“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公退之暇……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欧阳修谪知滁州,年方不惑,乃自号醉翁,施政从简,放纵于诗酒山水之乐,留下了许多寄意山水之作。《醉翁亭记》是此期间之代表作,人所熟知,兹不引述。他于嘉佑元年所作杂文《醉翁吟》,追忆当年情景,亦可玩味:
     始翁之来,兽见而深伏,鸟见而高飞。翁醒而往兮醉而归,朝醒暮醉兮无有四时。鸟鸣乐其林,兽出游其溪,咿嘤啁哲于翁前兮醉不知。有心不能以无情兮,有合必有离。水潺潺兮翁忽去而不顾,山岑岑兮翁复来而几时。风袅袅兮山木落,春年年兮山草菲。嗟我无德于其人兮,有情于山禽与野麋……
    欧阳修颓放于滁山之时,苏舜钦也因同样的政治缘由罢官闲居在苏州沧浪亭。这两位政治上的狂直同道,在疏离仕事之际,也以同样的心态狂游纵饮。其《沧浪亭记》云: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共患难的道友体会的是同一种人生况味,故尔虽处异地,仍以诗文交流心得。欧阳修因“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而答以《沧浪亭》诗,有“岂如扁舟任飘兀,红渠绿浪摇醉眠”等互勉之语。
     大自然的真实和宽容对于米元章尤其适宜。这位颠狂的大书法家也是山水狂客。他之爱奇石、爱山水,都体现着他真率自由的个性。今存其四卷数百首诗,除写书画之事以外,多为山水景物之作。岳珂《宝晋英光集序》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间有凌云之气”。“出风烟之上”、“有凌云之气”,固然与其性格、气质、才情、修养有关,而其取于仕途者少,得于自然者多亦当是重要原因。其《壮观赋》云:“米元章登北山之宇,徘徊回顾,慨然而叹曰:壮哉江山之观也!”

     这位不曾丢过官职的艺术家也从未丢掉过自由精神,大自然正是他真率狂放的天地:

     好作新诗吟景物,垂虹秋色满江南。——《垂虹亭》

     我欲临风取清旷,寄声鱼鸟莫相猜。——《书淮岸舣舟馆秀野亭》

     野伯终朝爱清景,不辜闲禄太平身。——《高邮即事》

     鱼鸟难驯湖海志,岸沙汀竹忆山林。

     ——《太常二绝》(上引均见《宝晋英光集》卷四)
这位自由人在自然中无拘无束,有时显得过于颠狂:

     解衣同俗裸,酌水合狂夫。——《发润州》(卷五)

     不过他自己觉得既惬意又和谐:

     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江远淮长,举首宗英醒更狂。

     ——《减字木兰花》,(卷五)

     读其《宝晋英光集》,很少见他有什么忧愁烦恼怨气牢骚。或许他才真正称得起彻里彻外的自由人。他的《座右铭》颇见宋代文人随缘适性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
      进退有命,去就有义,仕宦有守,远耻有礼,翔而后集,色斯举矣。(卷六)
       山水狂游对于自称“我自疏狂异趣”的苏轼来说,除消解烦忧、怡情悦意之外,还有另一番深意。这位文化伟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对生命哲学的探究,对历史和社会的叩问,多是在大自然赐给他的自由时空中臻于至境、化境的。因而他在山山水水中的“疏狂异趣”,常常带有丰富的“理趣”。“理趣”历来是“苏学”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无须详论。这里只是指出:
        “疏狂”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由形态,而在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中,自然是最适合这种生命形态良性发育的环境。对“疏狂”的士人,当其疏于仕宦之际,如果说狂于酒和女人之所得,主要是对生命之本真的确认,对生命本能和激情的放纵,对形而下的生命美感的自由享用;那么他们纵身心于山水林泉之间,所得到的则主要是对宇宙、人生、历史和社会的形而上的沉思默想,对自然和人生的诗意的审美愉悦。
      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声色与疏狂
       宋人自称疏狂,多数都关乎男女风流韵事。柳永《鹤冲天》词所言在风月场上“偎红倚翠”、“恣游狂荡”,实为文人士大夫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倒是王安石、司马光、二程、朱子这样凛然不近女色者是少数。
       文人的风流韵事是各种笔记、小说、诗话、词话等杂史中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的宋词,更是宋世风流的艺术写照。
       疏狂之于女色,或表现为群聚宴饮以妓乐歌舞相佐,或表现为烟花巷陌中的宿娼狎妓。如此“疏狂”者,未必都是疏于仕事者,宋代皇帝、达官显贵、京城和地方各级军政官吏、太学生、举子、罪臣谪客、落魄文人等等均可能有此类“疏狂”行为。其疏者,主要是儒家名教规范;其狂者,主要是声、色、情之心理和生理欲求的放纵和满足。在宋代,这是完全可用“普遍”称之的世风和士风。

     柳永是著名的浪子词人,其词中“狂”字凡24见,多是指放纵于男女之事。兹据《全宋词》索引如下(只注P次和词牌):

     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吟风舞。——P13《黄莺儿》

     对满目乱花狂絮。——P15《昼夜乐》

     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佳境。——P15《昼夜乐》

     好梦狂随飞絮。——P16《西江月》

     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P20《玉楼春》

     金蕉叶泛金波齐,未更阑,已尽狂醉。——P20《金蕉叶》

     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P20《惜春郎》

     每追念,狂踪旧迹,长只恁,愁闷朝夕。——P22《征部乐》

     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P23《巫山一段云》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P25《凤栖梧》

     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P29《宣清》

     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P29《锦堂春》

     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P31《凤归云》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P31《集贤宾》

     似恁疏狂,费人拘管,争似不风流。——P33《少年游》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P35《戚氏》

     花红滞翠,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P35《长寿乐》

     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P40《如鱼水》

     秋声败叶狂飘,心摇。——P43《临江仙》

     坐中醉客风流惯,尊前见,特地惊狂眼。——P47《河传》

     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P47《透碧霄》

     狂风乱扫。——P51《倾杯》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P51《倾杯》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P51《鹤冲天》

     一夜狂风雨。——P53《归去来》
柳永所谓“疏狂”或“狂”,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宋代“自负风流才调”(柳词《传花枝》)的文人纵情声色之际的玩世不恭心理、自由享乐心理、仕宦失意心理、欲求代偿心理等。

     略晚于柳永的晏几道,其性情、身世虽与柳永大不相同,但也是一位疏于仕事,沉醉于声色情爱的“狂”者。他的“疏狂”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可称之为狷世之痴狂,亦为宋人疏狂心态之重要类型。

     晏几道是个情痴。今存《小山词》259首,九次自言其狂,皆缘于男女之情。另有晚年自编词集所作序称自己的词为“昔之狂篇醉句”,“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可知其“狂篇醉句”均乃言情之作。

     他自言疏狂见于《鹧鸪天》词:“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这是自写相思之词。词中那位被离愁别恨所困扰的疏狂者,借酒浇愁,终难排遣对“旧香”的迷恋。可知其“疏”,当指疏于绳检(规范),疏于仕事自不必言;“狂”指放纵于宴饮、声色、情爱等自由享乐的生活。在仕途和爱情之间、规范和自由之间、真诚和伪饰之间、现实和理想之间,他一律疏于前者而狂于后者。首先,疏于仕事,狂于声色宴享之乐。

     晏几道是名臣晏殊的小儿子。晏殊自30岁即为显官,居要职二十余年,位至宰辅,荐拔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一代名臣皆曾执掌朝政。晏殊死后33年(元佑三年),时为翰林学士的苏轼欲求见小晏,小晏辞之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小晏说出了两个事实:一是朝廷当政者中有许多晏家的亲朋故旧;二是小晏与他们来往很少。这足以说明他对仕途的冷漠。他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父荫和自身的“有余之才”,但偏偏不求仕进。黄庭坚是他的知己,其《小山词序》言其“痴”曰:

     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可知他一不习举业,二不凭父荫干谒求进。黄庭坚说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首先即指这种狷介的个性。他四十多岁时因郑侠事牵连下狱,或亦与其”不能一傍贵人之门“的狷介性情有关。他作颍昌府许田镇的小小监官时,大约已经五十多岁。此后更无仕宦显达之事。

     于仕途吏道如此狷介疏远,却沉迷于声色歌舞、宴饮享乐之事。《小山词自序》云: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工以)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具流转于人间”。

     这显然是个很长的时期。对沈、陈二人来说,当是后半生;小晏则可能是青壮年。他的词足可证明这种生活的时间跨度。这是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年复一年的狂欢岁月,“疏于顾忌”的风流男女们在一起宴饮、诗词歌舞、冶游调笑,奢侈地享受自由:

     一笑解愁肠,人会娥妆,藕丝衫袖郁金香。曳雪牵云留醉客,且伴春狂。

     ——《浪淘沙》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

     从黄《序》“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来看,小晏为这种放纵的生活几乎倾家荡产,而且无愧无悔。“孺子之色”,此当指儿童般无忧无虑的神色。黄《序》又云:

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独罪予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

     又《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云:

     一监镇官,敢以杯酒间自作长短句示本道大帅……甚为豪。可知小晏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仅至老亦无悔愧,而且颇自得意,不唯自赏,还向人炫耀,并不怎么“顾忌”世人的看法。或者他连家人怎么想也不太考虑,所以才会有“孺子之色”。

     其次,疏于规范,狂于情爱。

     如此疏于仕事又疏于道德伦理规范的晏公子,后人却不可以酒色之徒、败家之子视之,因为他的疏狂中深涵着对情爱的珍重和追求。

     宋代文人普遍推重超越世事、“止抑悲哀”的达者精神,但小晏是个例外。他是绝对的情痴,他的生命似乎只为情而存在,他为历史留下的“意义”,也可以说只是一个爱——诗意的、感伤的、真诚无伪的、执着痴狂的男女情爱。

     小晏对仕途功名等许多世事都能超然处之,唯对男女之情爱不能解脱。他喜欢在男女情爱世界里建构一种具有浓郁艺术情调的审美情境,自己全身心地陶醉在里面而且不求消解。他总是带着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去体验自由化的男女之爱。

     极端地投入: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

     极端地真诚:

     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黄庭坚《小山词序》

     极端地迷狂:

     狂花顷刻香,晚蝶缠绵意。——《生查子》

     极端地感伤: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沈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阮郎归》

     任何形式的狂都是对“中行”悖逆。小晏悖逆男女之“中行”而毫无顾忌地追求极端:欢——悲、合——离、热恋——相思、获得——失落。他愿意在极端的激情状态中体验情爱的欢愉和感伤,而无意走出自己心造的“伊甸园”。

     然而这“园”中牵扯着小晏情爱之心的女子并不是他“合法”的妻妾,而是一些歌儿舞女——家妓。虽然宋王朝允许达官贵人“多蓄歌儿舞女”,但她们毕竟是地位卑微、身不由己的玩偶,是靠色艺谋生“准妓女”。

     一般说来,狎妓与爱是悖逆的。在文明社会的两性关系中,宿娼狎妓是极端化的低级形态,爱是极端化的高级形态,二者本属无爱与爱的两极,不道德与道德的两极,丑与美、卑下与高尚的两极,自由生存形态和规范生存形态的两极。但任何文明都只是历史性的概念,是就一定时空中的普遍规范而言的。具体到中国的唐宋时期,文人士子与妓女产生情爱甚至爱情的情况亦并不十分罕见。再具体到小晏,他虽然所爱既不专一也难长久,但却极端地真诚而且热烈。他要用自己极端的真诚和痴情在悖逆的两极之间搭起一座美的桥梁,连通自己与歌儿的情感,从而否定低级追求高级,否定无爱追求爱,否定丑追求美。第三、疏于现实狂于幻想

     心造的“伊甸园”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现实的。现实中的小晏有饥寒的家人,他应该求仕禄以养家,不应该“费资千百万”而长期在歌舞声色中消磨;他有妻室,不应对别人家的歌儿们过分痴情;他是相门之子,应该更注意道德名声。在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前,尽管他天性“疏于顾忌”,却也不能不感到巨大的压力,因而一面在行为方面须有所检点,一面在心理上须忍受一定的压抑和苦闷。这是他常常在梦幻和沉醉状态中进行超现实的文学想象活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有他更加无法超越的两大现实问题:千金易尽;年华必老。

     养歌儿需要有财富,而养得起歌儿的沈、陈终于死的死、病的病。歌儿们因此“流转于人间”。他与歌儿们的“境缘”“如幻如电”般逝而不返了。这位难忘旧情的“痴”人,只好又沉湎于幻想和回忆之中。

     其实那些往昔的“境缘”,在当时就带有很多诗意的幻想成分,是在迷狂状态中被大大美化了的。然而正是这种被他真心地诗化、美化了的“境缘”,又成了他在充满醉意和梦想的回忆中继续美化和讴歌的对象。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小晏在其情感生活中,一直是爱梦幻甚于爱现实,爱沈醉甚于爱清醒,爱迷狂甚于爱冷静。人在现实条件下总有许多事想做而不能做,或对许多直接面对的审美对象感到不尽如意,但在醉意或梦幻式的文学创作中却可以进行一番自由天性的放纵、情感意绪的渲泻与升华、精神世界的填充和慰藉,或对想象、回忆中的审美对象进行修补完善。在他的笔下,他所眷恋的女性都是完美的,情事都是迷人的: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鹧鸪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0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专业学术文章,膜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1-21 17:01 , Processed in 0.0534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