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1639|回复: 2

春光掌上已生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41 编辑

著名军旅两栖诗人刘庆霖先生的诗词第二集《掌上春光》,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积极探索旧体诗与新诗相结合的道路”,所结晶的又一硕果,倍受诗坛关注和好评。
刘庆霖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活跃于诗坛的。在鱼龙混杂、花草繁复、丛错多元的当代诗词艺术生态中,他以“旧体新诗”的理论和实践,为诗坛带来了别样一番春色。所谓“旧体新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即“以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这是理论内涵;三个指向,即“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个性特点”,这是审美追求;四个维度,即“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意象系统、鲜活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反映和体现新时代、新思想、新生活、新情感和新意境的新诗词。”这是实践原则。在文化转型、思潮激荡、价值多元,以及强大的历史语境下,这一理论与实践,对当代诗学、诗歌美学的嬗变与建构,都具有深广的启迪作用。捧读《掌上春光·刘床霖诗词第二集》,也就如掬一捧阳光,于凝视中超实入虚,虽然为精美的诗句击节赞叹,但更多的是“得其意而忘其言”,为其所含蕴与展现的一切,而俯首瞑思,而抚掌喝彩——也因此,本文不做具体诗句的赏评和解读,而试图从宏观层面把握和探究《掌上春光》及刘诗的文化、艺术品质。
一、文化性格。
任何文艺理论及其实践形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的反映,它必将诞生于并建构着所处时代的文化。唐宋诗的分殊,实际上是两种文化性格差异的艺术体现,它们分别创造于并创造了各自时代的文化性格。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的时代,在这种流动开放、各种异质文化、艺术观念的互动与碰撞空前频速的全球化语境下,任何画地为牢式的文化孤立、僵化主义都只能是一厢情愿。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正在推进,民族文化呈现出开放的、进取的、和谐的性格,文艺作品必须充分适应并为创造这一文化而努力。“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中而不知外,谓之鹿砦;知外而不知中,谓之转蓬”。《掌上春光》,正是在“古今中外,今日中国”的大背景下,于民族诗词文化的独特范畴里,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回归与超越、异域文化艺术的比较与鉴借、各种文艺形式交融与互摄中,积极进行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上的和谐建构的产物。即理论和实践上,都于古今、中外、以及各种艺术共性与个性之间建构了和谐,“使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它所内涵与体现的文化心理、艺术情调、理论视野和创造形态等,都与开放、进取、升腾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具有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性格特征。
二、审美范式。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源于中华民族有机宇宙观的生命哲学,中华诗词美学把主体精神美与客体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即最高审美境界与最高道德境界的和谐统一,作为终极追求,在儒、道、骚、禅四大美学思潮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诸多审美范畴和尺度。尽管清季发生了由古典和谐向近代崇高的嬗变,但“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朴素之美),仍然居于诗词审美主导地位。与之相应地,形成创作与审美取向上的重自我轻社会,重朴拙轻奇巧,重浑厚轻空灵,重圆熟轻自然等定势倾向。五四以降,诗学凋蔽,诗歌审美与创作上出现了泛政治化、散文化的倾向。改革开放诗词复兴以来,尽管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对传统诗歌美学的回归与承继中,致力于重新建构当代诗歌美学体系,但创作实践层面上,政治图解,口号传声,尤其是圆熟老套,浅俗粗率之病比比皆是,成为审美的异化。《掌上春光》及刘庆霖诗作的美学常量,却是在回归中继承,在承继中开拓,具有极强的审美超越性。在审美理想上,复归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认,以及“代山川草木、代生命立言”的美学指归。审美形态上表现为古典和谐美与现代崇高美的融合交感,于重意境、尚真情、求生气的审美观照中“超实入虚”,形成了多元个体审美基础上,清新自然、轻灵飘逸、生气灌注,具有透明般纯净感的澄澈空灵的优美诗意。在这一审美抉择中,新的审美元素的注入鲜活可感:意象的裁选去陈腐、求新奇,不使事不用典,具有鲜明的时代情感性;语汇系统的营建,扫除一切陈陈相因,通过对传统诗语与时代语言的双重改造与融汇,创建了新历史语境下的现代诗性话语;技巧体系的运用,则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并用,实现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效沟通与渗透溶合,拓展和增强了系统张力。这些,使《掌上春光》的审美范式,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时代风情,在二者交融互摄中呈现出典雅新奇、生动活泼的气象。
三、生命情调。
文学即人学。“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以在我之四(才、识、胆、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艺术归根结底是审美创造主体生命体验的结晶,是其自然生命与艺术生命、灵魂生命的双向建构,是主体经验与情感世界的具象化显现,反映和体现着主体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外观力和对自我精神、心灵世界的内省力。每一作品都充盈着主体的生命气息和生命情调。“风格即人”的审美命题即由此形成。透视《掌上春光》,所展现的就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作者的“我”。但这个“我”却不是自然社会意义上的“小我”,而是超越于物外,走向生命深处的灵魂的“大我”。这个“我”有血有肉,一呼一吸间触手可及,仿佛既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又立定脚跟于苍茫大地、中华沃土,仰观宇宙星辰,从昊天云朵上俯视山川河岳,草木众生,与它们对话,代它们立言。作为军人,他“磨快宝刀悬北斗”、“定邀赢政夜谈兵”,报国情重,壮怀激烈;作为诗人,他诗意栖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时而浅斟低唱,时而击节长歌,吟诵着、解析着而又建构着自然世界与精神宇宙。他不仅走出了自我,更走出了以悲愁为美的传统艺术心理,实现了生命感性的理性喷薄,祛除了浅浅哀愁、沉沉怨刺、郁郁牢骚,洋溢出阳光般浩大而又丰实、轻盈的生命情调,传达出跃动的、昂扬的、创造者的性格和生命本色。
……
总之,品读《掌上春光》,禁不住醉于其中而又醒于其外——或许,这就是当代诗词由综合融汇而又渐至超越的科学之路?——于是,不忍释卷:
森森诗笔似林陈,吟苑几枝真有魂?
今夜忽观花在手,春光掌上已生根。
                                                                                                        丙戍雪月于观心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9 17: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41 编辑

关于诗的话题十分沉重.
我一向认为,中国传统的古体诗歌,尤其是格律诗词,其美学表现和审美机理,与西方诗歌有着质的差异.这也许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吧.
探究现代诗歌发展之路不很长,但寓于坚实的创作实践之中又是无疑的.
现代自由体诗的泛散文化\泛意象化,应该很好地借鉴传统古体诗歌的精髓;古体诗歌也要在现代语境中,在格律\音韵结构上走出一成不变的藩篱和文言的桎梏.
情\意\体,是诗歌的存在与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2:41 编辑

拜读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12-18 10:26 , Processed in 0.0258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