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23 编辑
<p>文森先生:</p><p>在上文中[在立言之本意,立意之高下,立境之深远。]此句极得精神。</p><p>在下认为古圣贤所教亦是同理,如下:<br/>孔子说张千禄这段。孔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又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r/>更孟子中的几句<br/>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br/>孟子曰:“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br/>公孙丑曰:“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br/>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br/>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br/>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r/><br/>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超我"之观念,我个人认为是入境的深远问题。也如同诗家自古将诗与儒学、道学连在一起。将圣贤所言引领入生活,也是诗人于生活中所品味得到的内涵。<br/></p><p>引一段我以前所述的见解<br/>[文字之前是图画,图画之前是记号。记号之前是声音,声音之前是举止。举止之前是想法,想法之前是意念。意念之前是心志,心志之前是生活。所以说,写作,是先看个人的心志,心是存了什么心才写作,志又是存了什么样的志才要去做。在资讯膨胀迅速的现代,更比以前人容易看到好文章,学习到好的心志。但是若不知道或是轻视心志的重要,自以为自认的为是,否认的为非。那么喜恶就形于外,甚者藏于中。所以会有林清玄于诸多劝世作品之后,又行了与人不为认同的行为。]<br/>清初魏禧所言:<br/>魏禧曰:“古之文章,足以观人,今之文章,不足以观人,盖古人文章,无一定格例,各就其造诣所至,意所欲言者,发抒而出,故其文纯杂瑕瑜,厘然并见。至于后世,则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忠、孝、仁、义有其文,智、能、勇、功有其文,孰者雄古,孰者卑弱,父兄所教,师友所传,莫不取其尤工而最笃者,日夕揣摩,以取名于时。是以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论,则虽有孟子之知言,亦孰从而辩之哉?”<br/><br/>总观志之所致,心之所向。还有魏禧所言。或可先将魏禧所言视做一种催化剂,与之现代人心人性冲突间的化学变化,人性要更比清朝时难以看透。<br/><br/>以我个人看法,"超我"这观念或许着重了些。用在评论家的立场是无可厚非,但是老子之言"名可名,非常名。"有些观念说出了却只是类似原意,当在实行时而差距原意又远了,若"超我"用在诗作上略嫌刻意。且文学应是建立在千年建设之基础感观之下,才能有进益。这好似东南亚国家的一般民家,喜好结居河旁,后门一开就见到河水。但是他们为了方便就将废水倒入河中,使河水其臭不堪。一个小行为却污染深远且久,而现代人几乎都是如此标准在过生活。我个人是主张为诗者如做人,孔子也说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是在学习诗词等体裁的阶段,论笔法、讲立意、述意境这些当是要做的功课。<br/><br/></p><p>再提一下我几点看法,这是比较死版些的讲法。<br/>[下下摹意,下者谋篇,中者纵性,中上养性,上者偶得,上上天成也。</p><div>谋字造句终不入门,为诗之道必先知其里程,如律法,句法,六义,小学辨字等,只于末道,虽是末道,亦如老榕之根,应随枝落根始能还生,所以不能迷之,亦不可废之。<br/><br/></div><p><br/>下下摹意,摹意者,取先人之足而蹈之,虽偶有佳句顺意,而失己志。盖所得者只绘其皮而不得其骨,如以之练笔,堪得其力,倘以之得意,甚堕其性。<br/><br/>下者谋篇,谋篇者,明立意、识铺陈、堪得养笔之道。如运兵遣将,运筹自如,惟其可堪虞处,正是战如不战,尚武止戈以为善。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纵使明题谋善,亦失自得之德。自得也,神感于己性,出乎中而取其志,不强夺词理置于善之本意。盖谋篇者,亦失之德与性,大学曰[明明德][止于至善],不外乎此矣。<br/><br/>中者纵性,纵性者,必先得乎笔、智、性,笔即运笔如浮云流水,智即后天之学能,性即明乎己身之所能所欲,盖此可称为才人矣。唯可惜处,纵情以笔而不知止,任用其智而乏上学,随意其性而愧尚德,更不明所缺何何也。此犹若寒芒之刃,神兵利器,虽能斩敌无数却无恕人之德。纵性唯我,而失之天下之大也。不知性有层级之高低,亦不明五岳各有其美,登黄山亦有远近不同之叹矣。<br/><br/>中上养性,养性者,不谈德,不论性,不以笔力智巧夺天地之工,惟恐说之不准,话之误人误己,惊惊竞竞如履薄冰。盖养性者,自得其志,忍其欲而观尚德世界,偶合而习之,偶拾而取之,得悟性之趣而乏悟性之用,然所缺者,不明所得所取该为何而用以为适,亦失之识时迁境而有所变之理。正如专权时期不适行民主,民主时期不适行大同,犹如弹簧劲扯,终直而断也。岂非空谈?<br/><br/>上者偶得,偶得者,尽得生命之趣,如陶渊明处之于山,合其性,明明德,无意有所为而见之南山,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盖偶得者,放志于天地而忘情,行止于细微而知怀抱。偶合悟出皆无偏倚,如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此三句之旨。<br/><br/>上上天成,天成者,知命任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盖天成者,必先得悟性之用,辨是非之取,识时境之适,明天人之德,而后巧如天工,洛神之迹,处处偶遇,似灵神交会之所流,若雏犊初生之所能,此为万物异禀以德,无为亦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正如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之义也。]</p><p><br/>最后,若以诗为人的,是先入了诗的门槛后,应要向古圣贤学习,补充内涵而自然能超我。现代太多的作品都只空壳,自诩风流、自暴其狂或自哀过剩。若以现代人观念出发,个人的行为应个人负责,当然旁人就无须多言了。但问题也出在,广意诗境的内涵却往往不是生长在个人世界之中。就我所发现,如同古圣贤所说,存于天地之间。孟子之所谓“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在资本主义下,人们自然而然的学会钱的重要性。更膨胀了金钱观而胜过人生真理。遗失了金钱于人生之间不过是个道具的道理,忘却了人应有的本色与生活之道。致造就了道德沦丧,人文颓隐的现代。</p><p>只希望能好好的传承与发展古文人的这些精神。或许我这些言语有许多人不与为伍,但我知道您应懂得我正在说什么。也希望借此多多交流交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3:02: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