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之词常称“豪放”、“婉约”,在宋代词坛上,婉约派词占有极大的比重,名家辈出。而秦观当是一位杰出代表。张炎曰:“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为格律派词人所推重。词评家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概》中曾说:“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秦观的词正是以清疏的韵致雄视婉约词坛,“自开蹊径,卓然名家”,被尊为“词人之词”。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省)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的家庭。少豪隽慷慨,善于文辞;志强气盛,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会,见苏轼于徐,为《黄楼赋》,轼以为有屈、宋才。推荐诗于王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举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初,轼以“贤良方正”荐于朝,除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绍生初,被目为元祐党人而削秩,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继贬横州,又徙雷州。徽宗立,放逐,至滕州卒,时年五十五。词作编有《淮海长短句》三卷。
秦观艺术倾向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及变更,无不源于其所处的特定年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宋代民族和阶级矛盾表现都很尖锐,统治者满足于残缺的一块天下而纸醉金迷。宋代虽继承唐代文化发展的余烈,民风文苑中却缺乏初盛唐人们豪情满怀,信心十足,锐意进取的气概。文人仕子在兼济天下的愿望难圆之余,力求独善其身,以文章、诗词来或多或少弥补心灵上的失落感,由外部世界的拓展转向内心世界的探求,秦观便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特殊艺术倾向和审美情趣。中晚唐士大夫由于虚幻、失望情绪而表现出来诗歌题材由宽变窄,境界由阔变狭,色彩由浓变淡,笔触由粗变细。于是在宋代文人词中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即用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出某种心境意绪,并带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婉约派词更是这种心境和意境的最好表达方式。秦观作为婉约派词坊的巨擘,在继承了后主词的风韵,发扬了柳永铺叙、白描的特色,又吸收了苏东坡词个性解放的长处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清疏”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优美的音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被苏轼所推重。但秦观并未象苏轼一样注重开拓豪放题材,而继承宋初词坛风气,推动婉约词的发展。秦词中以儿女情长为题材的作品占据多数,且“将人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感伤色彩较为浓厚。但秦观更善于用自己的灵巧之思表达心中一种最为柔婉精致的感受,与其他词人在辞采、情事、意境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冯煦在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入于内,不可以传。”且举秦观《八六子·倚危亭》一例: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一首怀人之词。早在晚唐,杜牧也写过如此一首词,即《八六子·洞房深》,现作比较如下: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沈沈。听夜雨,冷滴芭蕉, 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辞恩久归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闲扃。 辇路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蕣华偷悴, 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