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7:00 编辑
<P 0pt? 0cm><B normal?>这两天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音分阴阳这种说法大概最早是由李清照在《词论》里提出的,李清照讥讽前代词家的其中一条罪状就是不能细辨音之清浊,这个清浊就是后来在清末被况周颐大肆鼓吹的音分阴阳的理论。其实在北宋,不要说上去入声的阴阳,就是平声的阴阳也只有字义上的区分意义并不做太多分辨的。整个宋代也只不过只有周邦彦、姜夔、张炎、吴文英等人在音律上比较讲究,这倒不是由于宋代的大多数词人不晓音律的缘故,而是实在有无必要根据这样的理论去指导填词。音律大家如苏轼填了许多被李清照讽刺为“不能入腔“的好词,实在是不屑于束缚于苛刻的音韵要求。到了清初,四大派中也只有常州派比较讲究音律,词坛大家如陈维崧、顾贞观等人也是不屑于太做讲究的。只不过到了清末,由临桂派词人况周颐最先提出音分阴阳的说法,常州派大宗朱祖谋极力提倡,这才有了四声之外再分阴阳的九声说法。与现实中普通话今音四声取代古音四声的化繁为简的过程恰好相反,词的音韵讲究反而愈加复杂化了。</B><B normal?>
<br></B>
<p>
<P 0pt? 0cm><B normal?>在云中看了文森兄和虞某兄的问答帖子觉得很有启发。对于目前绝大多数不晓音律又不会粤语的填词爱好者来说,文森这种玩法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实际可操作性。宋词流变到今天,不要说按照古音付诸管弦来歌唱,就是付诸粤语等九声分明的方言来吟诵也是不能人人可以做到的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爱好者完成一篇词作,只能运用普通话来朗诵一番。本人认为只要按照词谱遵守四声、按照普通话朗诵不觉拗口,并且最好能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感也就算是成功的词作了。如果一定要照清末况周颐、朱祖谋等人严格区分九音的理论来填词,对于象文森这样对音韵有着很深造诣的词家那自然是无可无不可的,但对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来讲则是完全不必要了。凭个人多年填词的感受,无论你填词的功力如何深厚,这种玩法作为技法也只能是偶一为之,阕阕都这样整,把握不好则多少也有作茧自缚、因律害意之嫌了。象朱祖谋步姜夔韵整的那阕《玲珑四犯》在艺术上较之姜夔原作也只泛泛便是明证。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词家自来就有两派,既有象周邦彦、姜夔、况周颐、朱祖谋等在音律上特别考究的一派,也有如苏轼、辛弃疾、陈维崧、顾贞观为代表的在音律上不屑讲究(并不是他们不懂音律)的一派。俺就自认为属于象陈维崧一样不太讲究音韵的江湖野狐禅一派。而且俺相信江湖上的绝大多数填词爱好者都是属于俺这一派的。呵呵!</B><B normal?>
<p></B>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8:14: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