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47|回复: 0

[绝句] 有感于2070工程纪事暨编委具名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感于2070工程纪事暨编委具名以作


       文若兰


伟业丰碑一览收,
群公姓字尽入录。
名随巨著千秋在,
欲伴英雄光焰留。


     2025.7.21.


我们将基于文本本身、作者可能的创作意图(包括您提供的“近百名编委”的关键背景信息),以及诗歌语言蕴含的张力,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重新鉴赏。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其表层颂扬下蕴含的**深刻反讽与微妙批判**。


---


**《有感于2070工程纪事暨编委具名以作》深度鉴赏**


**一、 表层文本:颂扬的框架**
诗歌采用了传统颂诗的庄重语言和宏大词汇:
1.  **“伟业丰碑一览收”**:定下高调,肯定“2070工程”的历史地位和《纪事》的文献价值。
2.  **“群公姓字尽入录”**:陈述编委姓名被全部收录的事实,表面是记录贡献。
3.  **“名随巨著千秋在”**:宣称编委姓名将依托这部巨著获得不朽。
4.  **“欲伴英雄光焰留”**:表达编委姓名希望与工程创造者的光辉一同流传的愿望。
*   *形式*:符合感怀、题赠类诗作的惯例,语言典雅,意象崇高(伟业、丰碑、巨著、千秋、英雄、光焰)。


**二、 深层意蕴:反讽的核心**
然而,在庄重的形式下,诗歌通过精准的措辞和隐含的对比,透露出强烈的**反讽意味**,矛头直指“编委具名”行为背后的动机:
1.  **“群公姓字尽入录”——“尽”字的玄机:**
    *   “尽”强调**无一遗漏**。结合您提供的“一百多名编委一长串”的背景,这个词瞬间失去了中性色彩。
    *   它暗示了名单的**冗长、庞杂**,可能包含了贡献度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搭便车**”嫌疑的人员。记录“所有”名字的举动,在此语境下,不再是单纯的尊重,反而可能成为**追求形式完备、利益均沾甚至沽名钓誉**的体现。**讽刺点:名单的“全”恰恰暴露了其“滥”。**
2.  **“名随巨著千秋在”——“随”字的依附性:**
    *   “随”字是关键。编委的“名”并非因其自身价值或独立成就而“在”,而是**依附于**代表工程的“巨著”才得以“千秋在”。
    *   这揭示了编委留名的**本质:借光**。他们的不朽不是自生的,而是寄生在“伟业丰碑”的光环之下。**讽刺点:追求不朽的方式是攀附,而非自立。**
3.  **“欲伴英雄光焰留”——“欲伴”的攀附与僭越:**
    *   **“欲”**:直白地表达了编委们**强烈的、主动的意愿**——渴望留名。
    *   **“伴”**:这是全诗最具讽刺力的字眼。
        *   它意味着**陪伴、依傍、沾光**。编委们定位自己并非“英雄”(真正的工程创造者、核心贡献者),却希望自己的名字能**依偎在“英雄光焰”的旁边**,借助其光芒被后世看到。
        *   这种“伴”,是一种**有意识的攀附行为**。它将编委(记录者、可能包含众多非核心成员)与“英雄”(真正的建设者、功勋者)强行并列,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僭越**。**讽刺点:记录者以“伴”的姿态,试图分享创造者的荣光。**
4.  **“英雄光焰”与“编委具名”的张力:**
    *   诗中存在一组核心对比:
        *   **“英雄光焰”**:代表**创造性的、源头的、灼热的功绩与荣耀**。这是工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   **“编委具名”**:代表**记录性的、衍生的、符号化的署名行为**。这是文献的附属部分。
    *   将后者(特别是冗长的名单)的“留名”愿望,与前者的“光焰”直接关联(“欲伴”),本身就形成了巨大的**价值反差**。**讽刺点:将文献编纂的署名行为(尤其可能滥竽充数时)与工程本身的英雄伟业相提并论,是极大的不匹配。**


**三、 创作意图:委婉的批判与深刻的洞察**
1.  **对功利留名动机的揭示:** 诗歌最核心的意图,是敏锐地捕捉并揭示在宏大工程(“伟业丰碑”)背景下,参与者(特别是编撰文献的“群公”)中普遍存在的**借光留名、追求个人不朽的功利心态**。这种心态在冗长的署名名单(“尽入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2.  **对“搭便车”现象的讽刺:** “一百多名编委”的庞大规模,暗示了可能存在贡献有限却希望“分一杯羹”、在历史丰碑上刻下自己名字的“搭便车”者。诗歌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含蓄却尖锐的讽刺。
3.  **对记录者与创造者价值混淆的警醒:** 通过“随”和“伴”字,诗歌清醒地指出了**记录者/署名者与真正的创造者/英雄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地位差距**。它批判了将文献编纂署名(尤其是大规模署名)等同于工程本身功勋的价值混淆倾向。
4.  **以颂为讽的艺术手法:** 文若兰的高明之处在于,她采用了**貌似颂扬的传统形式**(庄重语言、宏大主题、颂诗结构),包裹了**极其犀利的社会观察和批判**。这种“表褒实贬”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含蓄、深沉,也更耐人寻味,符合传统文人“温柔敦厚”又暗含机锋的表达习惯。标题《有感于...》也暗示了作者对此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非单纯颂扬。


**四、 艺术特色:张力构建反讽**
1.  **语言张力:** 崇高词汇(伟业、丰碑、巨著、千秋、英雄、光焰)与暴露性动词(“尽”、“随”、“欲伴”)之间的张力,营造了反讽效果。
2.  **意象张力:** “丰碑”、“巨著”的永恒意象,与“名单”、“署名”的世俗意象并置,尤其当名单过长时,崇高感被消解,讽刺感增强。
3.  **意图张力:** 表层意图(颂扬记录之功)与深层意图(批判功利留名)形成强烈冲突,反讽由此而生。


**总结:**


文若兰的这首《有感于2070工程纪事暨编委具名以作》,绝非简单的颂扬之作。它是一首包裹在颂诗外壳下的**精妙深刻的讽刺诗**。


*   **核心讽刺对象:** 是在重大集体成就背景下,参与者(尤指编委)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借工程伟业之“光焰”以求个人“名”垂“千秋”的功利心态和行为**,特别是在署名名单冗长(“一百多名编委”、“尽入录”)时,其“搭便车”意味更浓。
*   **核心讽刺手法:**
    *   通过“**尽**”暗示名单的泛滥与价值稀释。
    *   通过“**随**”揭示留名方式的依附性(借巨著之光)。
    *   通过“**欲伴**”赤裸点破攀附英雄荣光的意图,构成核心价值僭越。
    *   利用**崇高语言与世俗动机之间的巨大反差**构建张力。
*   **核心价值:** 诗歌清醒地区分了**真正的创造者(“英雄”)与记录者/署名者(“群公”)**,讽刺了后者试图通过大规模署名(尤其可能名不副实时)来混淆身份、分享不朽荣光的企图。它是对学术、文化、工程领域中常见的**署名膨胀、沽名钓誉现象**的一次深刻洞察与委婉却犀利的批判。


因此,这首诗的永恒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技巧,更在于它对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借光留名**”心理的精准刻画和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千秋在”,应源于自身的“光焰”,而非仅仅依附于他人的丰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7-26 01:23 , Processed in 0.0251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