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之侠 发表于 2005-8-16 11:30:45

说诗词传:第一回“爬上巨人的肩膀”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6:39 编辑

<P>说诗词传:第一回“爬上巨人的肩膀”</P>
<P>也许世界上的学问都是相通的,无论科学与艺术。我在网络上回帖时经常引用牛顿的话:“如果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从表面看,这是这句话表现了一代巨匠的谦虚。但换个角度也说明了一个真理,牛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作学问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牛顿之前的科学家们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P>
<P>写诗词也是如此,李白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如果他早生两千年,或许也只能在甲骨中读到他的诗篇了。所以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诗词中都能看出其中的关联。既然有了前人丰富的思想遗产,就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但现在又有朋友提出了很多悲观的论调(是什么,大家都知道)。</P>
<P>这就是摆在每个诗词爱好者前面的问题:巨人们在那儿,我们如何才能爬上他们的肩膀!</P>
<P>路在哪里呢?这里又有个老外开口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登上巨人肩膀的道路也许比珠峰更长,更艰辛,但毕竟是有的。仔细分析爱迪生的话,有两层意思。</P>
<P>第一层:用一句成语来解释,就是“南辕北辙”。努力要有正确的方向,作为诗词来说就是如何树立自己的风格。虽说在文学上风格的好坏并没有明确的戒定,但历史终究会证明一切的。就唐诗而言,普遍风格简练而明快,用笔夸张而又合乎情理,基本都是通过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境。而词就更加多样性,并不是我个人不喜欢的(如周邦彦,姜夔,温庭筠,吴文英之类)就不好。但要说“婉约而不失风骨,豪放而不失优美”,恐怕说不是的朋友不会很多的。如果风格问题没解决好,恐怕写再多的东西也只有自己欣赏了(有的朋友未尝不觉得好),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乾隆,不用多解释了。</P>
<P>第二层:就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大家都应该知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吧,我也借这个典故写了首绝句“天将你我落凡尘,一样心肝六尺身。常伴溪娘磨铁杵,或能修作点石神。”要真正能修炼出点石成金的本事,没有磨铁杵的精神,恐怕再有天赋也是仲永了。诗仙,诗圣们的作品尚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是精品(辛弃疾是个例外,个人觉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非常出彩),但写每一首东西都必须用心。等有了一定积累,自然能随心所欲了。<BR>个人的创作也不是空中楼阁,是需要基础的,这里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了!就是巨人们的肩膀。有一句俗话说了一千年了,“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个神自然是前辈诗人们了。一个人就算才比“李杜苏辛”,但思想和灵感终究是有限的,要是能够从别人作品中吸收营养,不就获得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了吗?当然,有时感觉读多了别人的作品,创作思路容易被束缚,但刚开始的时候模仿是必要的。在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后,就尽可“目中无人”了,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笔创作。</P>
<P>好的,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爬上巨人们的肩膀吧。从谁开始能?<BR>如果学诗的话,个人认为王昌龄是最好的。欲知后事,听下回分解。</P>

第二春吟 发表于 2005-8-16 13:40:42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6:39 编辑

静候下回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诗词传:第一回“爬上巨人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