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手
发表于 2012-9-4 23:09:41
二十一、先機篇
凡謀者以機為難,機者以先更難。待機者,適時適天適地適人之變,合以技械智賢惠之變化,然後見機。伏機者,度地察情,然後或造以勢,或借以勢,驅策風向以合機發。機之所要,察於細微,審於利害,權衡得失,智操於分合曲轉,然後可先也。故,為機之先者,必知揣測預見之道,合以所設者無不變化,摩擬演練無不應變。
機先之備有五,一曰量備,二曰徵契,三曰權衡,四曰揣測,五曰摩擬。
一曰,量備者,量己所備,知己所缺,而可廣羅事變消息,廣尋可合技械,廣舉可用之材能。故使能增耳目之聰明,能觸手腳之靈活,能養力智之續久。故,獨見者,日之所備也。
二曰,徵契者,量己所備,然可通鑑。凡事物之發必有所徵,野火之原必先其煙。故,見徵而尋其契,契其至關,然後火可斷,火可阻,火可導,火可消。用之事物必可預見。
三曰,權衡者,算力,算備,算契動之果,算造益之深,算得失之害,算進退之損,算時日之瞬,算功效之久。凡可見者算,不可見者亦算,算己算彼亦算不意。故能權衡用中,算而無患。
四曰,揣測者,權衡預見,然後可以假設,故能測其實,驗其功,考其盈缺,試其心性。是以其必有所動,必有所為,必現其情,必有所言。若有欲則揣其欲,若有惡則揣其惡,其情必現,其隱必浮。若民日之所用,其樂在逸,其惡在不便者也。故,揣測以後見好惡,而通其變也。
五曰,摩擬者,以揣測為設,擬設其況,擬設其果,擬設其應,擬設其變。是以先備而度量之,見因果而造之,故能於機之先。是故,揣測可得實情,摩擬可得實用,合於五備,可造千機矣。
故,機之謀者,重在周密,重在悉聽,重在算準而近成,知此三者然後能循之。故,謀之欲密且周,必散其事,以一化十,使人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擇其資情所與通者合之,故曰似疏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散,故曰道一與萬物相偶者也。施者用,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用。故,身饑必食,體足必歡,物燥必燃,擊鼓必應,此物類相應於共勢,人眾相聚於共好,萬事相生於共因者也。
劣手
发表于 2012-9-4 23:10:36
二十二、無識論
無識之玄,先於識之未發,往來之識諸儲無識。無識者,悠悠萬載之來去,是故未來之識於無識中冥流,已去之識於無識中幽鬱。
無識者,識之始也。識者,道之母也。無識者零也無也,道者一也有也,識者一之見也。故,無識不生道而存道也。識見於一而生道焉。道也者,萬物、萬象、萬性、萬理、萬心、萬思之有者,無識者處幽冥之未發。故,道者識之軌,規其一也。
是以無有人言者,其無不存焉。有無人知者,其無不立焉。蓋其言之性生,發於心而自達,取無識耳。
是故夢想天外,今日無而千年後有;新辭造物,昨日無而百日後生。其理歸一,還於零而已。歸還者,一於零也,成道者,零至一也,如花落腐朽為泥,歸納於根。一與零間,唯機而已。機也者微也,微者不足一也,蓋不足者彰形皆由自然,亦或人為之自然,是乃聚宇宙、天地、時日、變化、文物、人事、心智、百藝、夢想之所巧,然後偶發之,所好之。故不足之因構圓融之果,其起於零而成於一矣。是以無識幽幽,合道創天地,萬物孜孜,自然化身心而已。
論說,人外之萬物皆無知,蓋因人之有知而強自以為知之。萬物有知,皆因人之以知而強自以為解之。所以萬物之存,知邪?無知邪?人之所慮,皆納於無識之存矣。是故後人承其想,循其志,格萬物有知者得其所哉。格萬物無知者得其向哉。無有之發,起於無識之識,其識者皆偶合於道,幽幽鬱鬱,大巧不巧,機矣機矣。
萬物存性,人非獨別。百川至海,水性皆同。人也,聚萬象之所精,如川入之海也,若土累之山也。是故人之所有萬物皆有,人之所無萬物皆無,無者非真無也,有者非假有也。皆無識之未發而已。是故禽獸之好,人皆存之,愛惡之心,獸亦有之。非人之不察,蓋由機也。
無識之大似無亦有,無識之小似有亦無。吾不知其大,亦莫可量其小。如人夢想之包羅萬象,未見之驚詭難猜。
譬如千年之前,人欲如禽鳥飛天,千年之後,為究其達,承其志、累文明、輔以技、合以械,使之有術而達飛天之舉。今之未造,蓋其因之未聚,微而未足。然,因與微俱足而後生果矣。是故前人之憾而就後人之功也。是謂聚宇宙、天地、時日、變化、文物、人事、心智、百藝、夢想之所巧,然後偶發之,所好之。
夫零而一,於念起積累直至近於一也,其所因之繁闊細微,或非常人一生之所能夠,或聚前後人之所能成矣。於今日無可證之實,刻下已生可成之果,蓋由此念已生,概括無形取自無識之間矣。人世之短亦使人視其短,皆因刻下無可就也,故其未達耳。
零至一,微乎微乎,聚萬物也精也微。故,其所想,其所需,其所用,其未思,其未知之處,皆早存無識中矣。
識者,乃見萬物、見萬象、見萬性、見萬理、見萬心、見萬思之精微而後發。識似覺也,覺者察之,覺察無識間之所有,亦或無識間之一隅。識無識之全者,上歸無識。識無識之隅者,下合於道。
故,道德經曰,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覺察於此而入於識,皆識之疇也,無識之隅也。道如自然之跡,自然如識之潛默,以識於自然之先,取自無識,然後同合乎自然乘於道矣。
識無是非,道無好惡,諧和自轉,滅絕自存。然,物事消存,由性而發,人世動蕩,任性而止。退而觀之,適當生之生時,故好生。遠而審之,恰當滅之滅時,故趨滅。好生而惡死者,因生之所需。任滅而就亡者,因滅之所趨。所以無識至道皆無好惡,但有好惡者,道下之所適化矣。故,人生之道,其知也短,逢生時之所需,固必好生好樂也。
人者,群也,非群而不能生也。故,愛有家,利有族,仁有國,惠有世。是以國有忠誠意,規法理。世有倡仁愛,互助惠。
人本道生,時勢所養。故,眾之所性渾渾濁濁,裡有善,中有罪。是故聖賢嘗教,禮仁孝慈為本。人之善者,依群之道。群能助,群能持,群能分工,群能合力,是以人人之好謂之仁矣。人之有惡,惡其欺群之好,群若失群,則有害人人群生之義。是故好惡始所分焉,蓋因喜樂人所繫焉。
必然也者,人群生,惡不絕。善意念,慾時催。是無識之衡,下秤於道,其生善惡者必然。是識之量,下循自然,其生利害者必然。故,道無常形,無識幽冥。
是故,人之舉手,其識流焉。人之語口,其識竄焉。嬰兒啞啞,語學於識,手足躍躍,行為於識。故,無識者,證人也闊,眾史可見矣。識者,證事也齊,行為始末矣。是以人之所思即可見也,人之所為即可成也,無先見之見未必不見,僅止於機矣。之所以,人有所惑即可無惑?人之有疑即可無疑?蓋因其證未近於一,方近於一而認其為一,其概可定矣。故曰:微者有積,其積為機,其微始近於一,終非一也,一者始近於零,終非零也。其無盡之大,其無止之小,與無同存,故說有無,諸儲無識耳。
劣手
发表于 2012-9-4 23:10:53
二十三、陰陽說
謀者必知陰陽,天道陰,人道陽,天道靜,人道動。天道靜者其間有動,視以億萬年也動,觀於千百年也靜。是故道常若陰,暗化萬物也。人道動者其間有靜,是以日夜人常處動也生,是以世代傳承不息也靜。是故世道若陽,生動萬千也。
故,天地陰化,不論人畜;陰化之德,不獨仁義。故中正持衡耳。人物陽化,論己樂生;陽化之德,樂順意,惡違心。故轉善循惡,因果不滅耳。人道者,與人順意者稱善,與人違心者稱惡,是以上上無分別,下有物類分,謀者處陰取陽,持中轉循,而如佈碁入位矣。
謀陽者,必知人心,循勢變化,安危好憎立見。謀者反察其便,適之以用也。
凡人心之陰陽者,諸如心有平、心有正、心有喜、心有怒、心有名、心有行、心有廉、心有信、心有利、心有卑。平者心靜也,正者心直也,喜者心悅也,怒者心抗也,名者心高也,行者心嚮也,廉者心戒也,信者心守也,利者心求也,卑者心虛也。
凡人性之陰陽者,諸如心有貪、心有得、心有欲、心有妄、心有怠、心有度、心有貴、心有驚、心有慌、心有定。貪者性樂短也,得者性寵己也,欲者性縱身也,妄者性無拘也,怠者性賴他也,度者性較量也,貴者性執好也,驚者性乏修備也,慌者性乏持主也,定者性多廣見也。
人之心性其源有四:一曰原性,二曰生性,三曰情性,四曰聖性。道貫四性,四者合一是謂人性。
原性者,水火雷電石塵氣道之一切構成,宇宙萬物之本,依其性而靜,幾近道。是以人有體,體有原,生而為人,死為腐土。
生性者,若草木、若魚蟲之依性而生而存,其無智、無慧、無情、無思而倚其生之道,然後存變。是以人之體有臟腑,有血脈,運體之成長,有長,有老,有病,有死,有繁殖之變。單有食,單有爭,遇補則逃,遇害反鬥,因好生而生,樂生而生,唯以求存繁衍之生性而生存之,然後繁之聚也。是以人之初生即尋母乳,知食又知吞嚥;稍長,不得母乳即哭喊天地,奪之則欲爭。故人之體有食,有色,有身之所欲為也。
情性者,若飛禽走獸之依性而生而存,其雖有智而智淺,雖有慧而慧塞,雖有靈而靈鈍,雖有情而其情直,因其鈍而不能善以智慧倚其生之道,然後存變。其性貴於情直,有子女之情,始以有靈。是以人之身成始有性靈,其別者,僅智慧性靈高於禽牲。
聖性者,大凡異於智慧身體之欲而以外者。異者非極異也,是情之細微也,是智之繁華也,是慧之敏銳也,是心之深入也,是靈之所以高也者。故,有學能、有傳承、有仰慕、有仁愛、有好惡、有癡心、有妄想諸等他物之所不易見者。其是人與萬物之別者,是靈之所以貴也者。靈之所高貴者,動心之進退陰陽也,是故聖人察細微而能思反矣。凡人有聖性,曰惻隱,曰仁義,曰兼愛,曰憐憫,曰創聖。所以人之貴進也而愚進也,貴退也而愚退也矣。
然心有進是以陽作,心有退是以陰省。進作退省,所以人可全也。凡人多陽少陰,所以為凡人也。
是故,大商是謀,好生是理。故曰:善謀者能因益制人,能因情制事,能因勢制市,而不為人所制。
劣手
发表于 2012-9-4 23:11:18
二十四、原善說
自古人性慕天,蓋因天之威也。天之威者,其雷如怒吼,其電若擲火,恩威轉變於一瞬,生死存亡於天意,故使人畏天矣,敬之有神,難測其陰。是以,天之高而神明立矣,地之大而聖賢生矣。人因慕天,而成就漸近於天矣。
故,人是以習之神恩,效之神威,下名聖賢,世代傳之。然後村里,聚眾成國,是以古之聖賢善謀眾善,因人之樂生而生,蓋託天之德也,道之行也。
古之學究道德天行者,拜天地神明而始立之,皆因人之有聰明,有智慧,心嚮而自能,故能通天地,親道德,洞悉宇宙方隅。
然而,人之家國起於男女,鄉里之親發於家族。人之能群者,蓋因易物能共存,合力能共狩,是以聖賢循規而立道德,社稷終始能群能分矣。
人之性也,可善,可惡。善者因能群而善之,惡者因損群而惡之,人之群也,起於助信,故有仁愛。是以聖賢樂稱仁義,佈道德,廣為群之依循,是以為善也。人之性惡也,遇惡愈惡,惡者自愈不悅,則惡愈甚,終究不容於社稷矣。是故,人之立於天地,無法獨生,賴社稷家國以育成。然,人之本性非善非惡,僅止於持衡社稷而取善稱之也。故,人非性善而盡善,人本應盡善而愈進愈善,終能和萬物之仁心以共存耳。
國之患者承平世,世之患者獨利人。常居善,蓋因人之好生之生也。然惜者,今已不常,時勢之變也,而不變者,人之不以萬物之好生而生焉。是因人之智用,自古皆由人取萬物用之,以為取之不盡,久之不知萬物可滅於人也。故,昔愛者人也,用者萬物也,是以智愈用而人愈自大。然而今非昔比也,昔者,保家國之善者盡善。今者,茍如此而禍不遠矣。
今之人,舉措可撼天地之常變,不適獨依人之好生之生也。若天地錯變而人反不存矣。故,今人之善者,小至己身,大至萬物,窄至持家,廣至天地,是應為天地之憂而憂,為萬物之樂而樂哉。
是理,說原善,乃見天地持道之善者,必論及商事。凡商之大者,能聚大力而為用,能移山填海,能群智拔島,能制天地萬物以持衡,能滅四方六合於一夕矣。故以原善商說者,權也。
商之重者,非異地易物,非經濟家國而已。其重也者,操萬物之生死,舉天地之異變,然道常換,天地變,萬物死,人何以存?道常換者,自好生移至趨滅,滅寂自然轉至好生。是故,人欲好生持善,為商者能依行風而舉善,其善者也速,是善者也力,以益世之用矣。故曰:家國欲強,商先善。子女欲成,親先善。身行善者,下自效焉,上善之善也,大矣哉。
梅庐
发表于 2012-9-4 23:32:42
劣手兄大作終於可貼出,並且第一次在北社全文發出,能夠在此拜讀兄心血之作。甚是榮幸。
文太長,在家不能安心,不過已粗看,對我等大有裨益。當仔細拜讀。也希望大家能夠心平氣和的讀一讀。
伤逝
发表于 2012-9-5 00:40:27
佩服的五体投地,待慢慢读。
清风斋主人
发表于 2012-9-5 09:45:24
琳琅满目,待细品。
远山邀斜月
发表于 2012-9-19 10:55:24
读了几天,越读越爱。继续拜读
墨菡
发表于 2012-9-19 17:01:20
久未见先生,甚念。
今天从梅社处得知先生有商经二十四篇,特来拜读。
湘江北去
发表于 2012-9-20 00:44:34
奇文!颇为受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