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露有你 发表于 2007-4-27 01:52:17

原帖由 天涯情缘 于 2007-4-26 23:27 发表
力挽狂澜就是拒绝规律,而拒绝规律的人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灭亡,如诸葛亮一样在五丈原一命呜呼。我看还是顺应大局、顺应潮流的好啊。我们现在就在潮流中,我自己是会去顺应的的,而不会去抗拒的。你说呢?

看了兄长的文章,也是很有感触,前些时候看易中天《品三国》,从史实的角度去分析诸葛亮的出身以及得到重用。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所写的那样。

至于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关键在于人年处的立场。儒家是提倡入世的,知不可为而为之。而道家则提出顺其自然的出世之学。出世还是入世,是困挠很多人的人生命题。但人的一生,不会单单的出世,也不会单单的入世,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做不同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入世须顺势而行。出世修心则要逆天而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顺则凡,逆则仙,我命由我不由天。

入世须争,出世须弃。人与人之间,立场是无法调和的,能调和的也只有利益。

兄长在文中提到的三分天下的观点,我很是赞同。三分天下,当时明眼的人都看出来了。但只是没有提出来而已。就像当年战国时的合纵联横,在苏秦,张仪之前就有了。只是时机未到,没有显示出其威力而已,所以历史没有把最先提出的人记住。

至于用人方面,我昨晚提到了,就是诸葛亮器度太小,容不得人。不像曹操,求才若渴,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其所用,皆收于帐下,故其手下大将千员,雄兵百万。

诸葛亮在军事方针上,也如兄长所言,根基不厚,擅动武力,六出祁山,最后病落秋风五丈原。他应恨其天数太短。他北伐中原,想成其一世之功,此中私人目的,又是何其深?连年征战,最后连唯一依托的“人和”都失去了,不能成为管仲。乐毅,是其一生的遗憾吧。

一点感想,问好兄长!

天涯情缘 发表于 2007-4-27 10:09:39

关于孔明的气度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不好回答。但是,蜀中无大将却的确是事实啊,不容否认的。
我看你要是也开一篇,一定很好的。
等候         啦……
而曹操虽然是求贤若渴,也是毁贤如仇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啊。

弗庵 发表于 2007-4-27 10:52:01

贴2004年的一首:
武侯祠
丞相祠堂不绝尘   锦官城里客纷纷
武侯本是隆中客   三顾终成社稷臣
频出祁山空巴蜀   鲜知后主乐平身
当年此处开天地   天下三分不必论

伊露有你 发表于 2007-4-27 12:45:11

原帖由 天涯情缘 于 2007-4-27 10:09 发表
关于孔明的气度问题,我还没有研究过,不好回答。但是,蜀中无大将却的确是事实啊,不容否认的。
我看你要是也开一篇,一定很好的。
等候         啦……
而曹操虽然是求贤若渴,也是毁贤如仇的,这是一个 ...


呵呵,你说的是曹操借刀茶弥衡一事吧。作为一个统治者。恩威并施,以利相诱,以害相慑,若没有一点杀性。没有心机,没有一种恢宏的气度,是很难在乱世中,成为中流砥柱的。他出征因粮草不济而设计杀伙头,也是其谋略的部分。为了大局,牺牲部分利益是必要的。况且曹操生性如此: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雄才,也只有他才能平稳当时的格局。

至于三分天下,有实力的人,都要称王称帝。但曹操有称帝之实力,但没有称帝, 这其中的味道,深呀。不像刘备,借兴复汉室之名,行称帝之实。人心之善恶,可见一般。有时我也想一个问题,我想诸葛亮也多事。若不出山辅佐刘备,那天下是不是会早些平静呢?呵呵,这些都是成了定局的事情,只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若没有天下三分。曹操一统天下,改朝换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

呵呵,兄长高看我了,我还是作兄长的跟班吧。另开一篇,我可没有那么深的学识。惭愧呀。

问好兄长!祝生日快乐!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七律:蜀相并序(讨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