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梨园诗话之十七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1 编辑<P >梨园诗话之十七<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诗人若是为稻粱谋而写诗,是难以出好作品的。试看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人们,有几人是以写诗来谋生呢?<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政治抒情诗”难写,是因为诗人打心眼里没想到有非要写的理由。然而,由于某种外界的压力,诗人又不得不写这种“遵命诗”,这实在是难为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诗人。<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在某些网络诗词论坛,发表诗词中如果有“自由、天安门、民主、钓鱼岛、腐败”等这样的字眼,也被系统视为“提交信息中包含敏感词汇:自由等,请你更正!”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指望诗人们摆脱政治的影响,进入自由创作的最佳境界呢?不要因噎废食,因为极少数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写了某些影响不好的作品,就要对言论、出版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审查,甚至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如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九州诗词》上的一组论诗韵改革的诗大做文章。《声韵革新感赋》十二(新声):“智昏气傲未思齐,怒咒台独枉力疲。国语统一犹不易,金瓯分二又何奇?”十四(新声):“众味难调有素荤,韵声何必强求人。台湾大陆虽隔岸,两地同胞一样亲。”就仅仅因诗中涉及台湾语言文字和大陆不统一的现状,便认为有“台独倾向”。于是某一处便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日以“莫须有”立案调查。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调查时侦察人员又偷偷摸摸,不敢声张。此所谓“台独诗案”仅凭两首绝句定案显然站不住脚,尤其在今天提倡珍重人权的时代,最后虽不了了之,然而当时却牵涉到诗刊的领导层。时余只因同该诗作者友善,又因为同是九州创办者之一,被诗友称为“九州三子”,自然首当其冲。威胁、利诱、恐吓,把余当成台湾间谍审查,并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被迫退出诗社,给余在诗社和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余丝毫不畏惧,当办案人员到家搜查,余以“乌台诗案”东坡自比。此等野蛮作风可说是文革的缩影,较之汉唐王朝犹不如。一个强盛的国家、民族应该有博大的胸襟,能容纳天下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只乌鸦的鸣叫不可能改变百鸟争鸣的一片森林。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应该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势和强健魄力。<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诗人应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忧百姓之所忧,乐百姓之所乐。如建筑工,在建成一栋华宅前,先要备齐砖、沙、水泥、脚手架等材料。同样,诗人在完成一首作品前,也必须要积累素材。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前人的书本积累和同代人的实践经验,也是创作时不可偏废的素材之一。古代许多优秀的诗人同时又是出色的政府官员,在任何时候他们莫不以为百姓谋利益为已任,比之今日不少官员有过之而无不及。<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无病呻吟,忸怩作态,强说春愁,不仅远离了诗,而且是对诗神的亵渎。这是现今网络旧体诗坛的一大通病,也是我们广大网络诗词作者需要注意避免的。一个诗人,不能因为他某首诗内容不健康,就将其人其诗否定,而是要全盘观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古今中外诗歌作品的一剂良方。<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诗人不妨多做做白日梦,但不能把白日梦都当成一首首诗。诗人不能没有梦,梦也离不开诗人。诗是灵魂与现实碰撞的火花,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学会善于捕捉、定格生活中的闪光的一瞬。犹如新闻记者对突发事件要具有一双敏锐的双眼,有从平常生活中洞察发掘重要新闻的能力。这“闪光的一瞬”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学识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孕妇十月怀胎,婴儿方能出世。作诗也是如此,需要厚积薄发,没有量的累积哪有质的突破。<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为人贵直,而为诗贵含蓄婉转。为诗繁富易,平淡难。为诗让读者懂易,然留余味难。余作诗,喜清新自然之语,不喜雕琢,更不喜多用典故,爱用寻常语入诗。有论者谓余诗多直白语,吾不忌也!吾不喜留给读者去看一条条注释才能理解的诗。<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很少有诗人用写诗来养活自己,纵使才高如李杜苏辛,也莫不如此。一首诗词是换不来一日三餐,何况那时也没有稿酬。就是今天有稿费,那也是微不足道。诗歌作品不等同于商品,诗人更不等同于商人。为了一件商品价值的大小,商人可以和顾客讨价还价。而一首诗歌作品价值的大小,是不以诗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她一经完成发表就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她生命力的强弱,价值的大小是由读者来认定的。<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诗歌的音乐美是从诗歌诞生的那一刻就具有的。在近体诗中,她不单单是以平仄、粘对、押韵等体现的,她的音乐节奏美主要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起伏高低为基础来实现。这种内在的节奏旋律,才是诗的语言的一大特征。所以说诗是一首首无音符的歌,这歌声就发自作者的内心。心灵的咏叹才是诗的最好韵律,而非一些外在形式的简单界定。<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 </FONT>诗贵言简意赅。如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p></p></P>
<P >作者仅用这一联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删繁就简,也不是说简短就好,诗无短长优劣之分。其长短无定式,如江河之四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合时。存乎宇宙,在乎一心。谁能说孟浩然的《春晓》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篇诗的价值究竟有和差别呢?<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 </FONT>诗贵警字、警句。一首诗常常因一个字,一句诗就能使整首诗激活起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可说成了后世作诗文的典范。作为诗人,要无时无刻地努力去追求语言文字和思想的灵动、新颖、别致,更要善于练字、练句。要有女娲补天之志,精卫填海之心。如此,方可铸就千秋之绝响。<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 </FONT>集句诗、唱酬诗等,无论如何善于采撷、合成、提炼、取舍,终究是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的堆砌。<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 </FONT>中华诗词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恢复生机,并逐步走向繁荣,是因为她植根于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虽然在某个时候遭到了扼杀,但当遇到适宜的气候时,她就会冲破壁垒,迅速茁壮成长,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扮演她应有的角色。<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 </FONT>新诗可说是旧体诗催化后酿成的产物,是“诗界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必然结果。胡适、郭沫若等早期的新诗莫不脱胎于旧诗。胡适在《尝试集》的自序中说他的白话诗“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即使郭沫若的《女神》,她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风格也不可能同屈原、李白、苏辛等的影响割裂开来。旧体诗在五四时期遭到了严寒,这与那个动乱的时代分不开,不能简单归结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使然。在那个年代,新诗好比新式武器,比旧诗更利于诗人们使用。五四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诗的繁荣,旧诗的衰落,不是几个文化先驱们所能左右的。有的论者将旧体诗在建国后的沉寂归到主席的一句话的影响,显然是浅见。纵观文学史,某一文体的兴衰不是某个领导人所能操纵的。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落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外因毕竟通过内因起作用。<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 </FONT>对旧体诗进行改革,是为了其更好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旧体诗只会逐步消亡。任何关于旧体诗的理论探索都是必要的,哪怕错误,也可值得后来者借鉴。没有改革哪来进步。试看一部诗歌史,无时不存在诗的革新,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P>
<P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搜狐古风诗友蓝田客在《东湖春日绝句》组诗的回复中道:我去年夏季曾游过东湖,记忆犹深。兄之新作,尽道其美,令人读之再三而不忍释卷也。但有一点建议:兄在梨园诗话中提倡革新,那么象“远看山外日初升,近听东湖鸟语声”中“看”、“听”二字,按平水韵合律,但按普通话读则不合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以便身体力行革新之道,且免反对者之口实。<p></p></P>
<Palign=left>远山呼唤自由风也在《东湖梅园寻春》贴后道:我同意蓝田兄说的,楚成兄力倡新风,主开唐宋所未垦之域,就应该身体力行,行倡重于言倡,但却见别首一平水韵,此首步趋前风(比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终是遗憾。<p></p></P>
<Palign=left>二兄主张余在诗歌创作中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自己的理论思想,进行革新。这一点的确值得余认真思考:为什么一个熟悉了平水韵的诗作者主张创新,在实践中又故步自封呢?这就是习惯使然。好比一辆旧车,不见得比新车好,但由于经过了磨合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车子引擎没有出现大毛病的情况下,想象任何人是不会随意舍弃旧车而更换新车。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先行,实践滞后,古今宜然。当然,在今后诗词创作中余还是要逐步采用新声新韵,让实践来支撑理论的可行性。<p></p></P>
<Palign=left>17、对网络诗词作者言,可怕的不是我们超越不了前人和身边的诗友,怕的是超越不了自己。别的诗友进步并不可畏,可怕的是自己原地踏步。如何避免题材、技巧、语言、思想等一百次、一千次地出现雷同,这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哪怕在这一百次、一千次中至少有一次、十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足矣!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的脚步没有停顿,思想没有僵化。须知道,在唐诗宋词的高峰上每迈出那么一小步,都是多么地艰辛和困难呵!<B><p></p></B></P>
<Palign=left>18、商业界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对诗人而言,读者就是我们的上帝。诗人必须把读者看成朋友;读者才会把诗人当成知音。给诗人戴上桂冠的不是缪斯,而是读者;把诗人打进冷宫的不是帝王,而是读者。<p></p></P>
<Palign=left>19、是金子总会发光。金子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其价值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永远埋在泥土中,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即使再优秀的诗歌作品,如果藏之深山,束之高阁,不拿去张贴发表而任其毁灭,那也终究不过如废纸一张,随风飘逝。<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8 15:24:38编辑过]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41 编辑
<P>拜读,学习!</P><P>先挂,供大家学习一个月,再转到理论版面!</P>
[原创]梨园诗话之十七
转移理论版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