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鹧鸪天 秋思(久晴无雨)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P><br> <FONT size=4>黄云八面不知愁,鬓角无风枉自秋。<o:p></o:p></FONT></P>
<P><FONT size=4>泽国苍茫江水浅,桑麻零落野烟浮。</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br></FONT></P>
<P><FONT size=4>蝉声泣,雁书羞,银汉此时可共流?<o:p></o:p></FONT></P>
<P><FONT size=4>独对香残青叶老,托根无处怨田畴。<o:p></o: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7 23:47:00编辑过]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
<P>拜读问好</P>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
还没有见过这个格式的《鹧鸪天》。可查一下词谱。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月出东溟</I>在2006-8-28 8:34:17的发言:</B><BR>
<P>拜读问好</P></DIV>
<p> 问好月出先生,谢谢提点。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潇湘渔歌</I>在2006-8-28 9:42:13的发言:</B><BR>还没有见过这个格式的《鹧鸪天》。可查一下词谱。</DIV>
<P>
<P> 多谢潇湘斑斑指点,我也没有见过这个格式,是我故意为之。本来在这首词的后面有一段文字,现发上来供方家批判:</P>
<P >鹧鸪天,是从七律演变而来,三四句对仗如颔联,三字扇似如颈联,如改变五六七句,正是一首七律。<o:p></o:p></P>
<P >然,七律有仄起格,鹧鸪天正格便是由此转化而成,却从未见平起格转化成鹧鸪天的别式。今尝试一首,感觉平起式鹧鸪天有种凄怨的美,非常适合抒发压抑之情(一厢情愿的感觉罢了)。<o:p></o:p></P>
<P > </P>
<P >古词与音韵相谐,后脱离声韵形成单独的格式,后人多依牌“填”词,音谱失传。但受平仄制约,还是可以从词中读出或高亢或婉约或拗怒之情。拙以为,只要不失原调基本表达形式,当可以开开新路。比如浣西纱,玉楼春之类,为何不能有平起式或者仄起式?</P>
<P > </P>
<P >如果上述理论得以成立,那么古词当增添千百种变化,其机动性、灵活性定会给写手带来莫大的方便。古人尚知在正格基础上演变出许多别格,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创新体式?何况是在不改变调性的基础上的有限改革?<o:p></o:p></P>
<P >供方家批判。<o:p></o:p></P>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7 编辑
说得有道理!那《念奴娇》一般用入声韵,可叶梦得非要写一首平韵的。这也是创造。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8:08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潇湘渔歌</I>在2006-8-28 22:44:02的发言:</B><BR>说得有道理!那《念奴娇》一般用入声韵,可叶梦得非要写一首平韵的。这也是创造。</DIV>
<P>
<P> 多谢渔歌斑竹支持,多给些意见。</P>
<P> 期待,问好!</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