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之侠 发表于 2005-12-20 22:45:07

七绝·感网友言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55 编辑

<P>七绝·感网友言</P>
<P>当朋赤壁与青山,酒到歌时方尽欢。</P>
<P>曲罢杯空君不见,我歌亦折月眉弯。</P>
<P>昨天听到网友说现代古典诗词没有希望了。<BR></P>

梅庐 发表于 2005-12-21 08:58:50

若继续矫揉造作,作泥古之作,希望渺矣

荒漠之旅 发表于 2005-12-21 11:19:34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55 编辑

我倒是对古典诗词甚有信心。

内圣外王 发表于 2005-12-21 11:41:41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55 编辑

<STRONG>[转帖]传统诗词缘何复兴 (ZT)<BR></STRONG>传统诗词缘何复兴 (ZT) <BR><BR><BR>  60年前,柳亚子先生在谈到传统诗歌时曾经悲观地断言:“……旧诗,只是一种回光返照,是无法延长它底生命的……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做旧诗的了。”然而60年后的现实却使他的预言落空了——传统诗词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BR><BR>传统诗词复兴已成现实 <BR>“新诗作为诗歌王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将是新诗和格律诗联起手来的世纪,是新诗和格律诗比翼双飞,同荣并茂的世纪。”10月25日,首届中国诗歌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开幕。在作为诗歌节主体活动的“诗歌论坛”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瞩目。 <BR><BR>据他介绍,近几年来传统诗词发展很快,呈现出复兴景象。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拥有会员1万多人,加上各省市自治区及县一级诗词学会的会员,全国经常参加诗词活动的人员达百万以上。据粗略统计,全国约有500多份公开或内部发行的诗词报刊,不算诗词集,光是这些报刊发表的诗词新作,每年就在十万首以上。主要刊登新诗的《诗刊》的发行量从鼎盛时期的54万份下降到3万余份,而《中华诗词》却从最初的几千份增长到2.5万份。每年一些大的诗词比赛往往能征集到数十万份作品。更加可喜的是,创作传统诗词的不光有老同志,许多青年学生也投身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福州等近百所大学都成立了校园诗社,经常举行传统诗歌朗诵会。沈阳师范学院的学生诗社印制的一本打印稿诗集,汇集的作品竟然有上千首。 <BR><BR>这些数字和现象说明,传统诗词已经摆脱了五四以来的困境,不但没有衰亡,反而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传统诗词复兴已成现实。 <BR><BR><BR>内外因素推动传统诗词复兴 <BR><BR>众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曾受到激烈批判。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已经走入穷途末路,传统格律已经成为绞杀诗情的绳索。他们用激昂的语言宣判了传统诗歌的死亡,热情的呼唤着新诗的诞生。新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然而近百年过去了,传统诗词为何没有衰亡,反而再次复兴呢? <BR><BR>大气候决定小气候。一些学者认为,传统诗词的复兴与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上升,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五四时期彻底抛弃或改造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逐渐转变为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儒学、书法、国画、传统戏剧、民间手工艺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等被再次发掘出来。传统诗词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复兴的。 <BR><BR>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谢冕认为,传统诗词的复兴与近些年来的“回归古典”思潮有关。他把中国新诗的发展特征概括为“去古典化”,其好处是贴近了口语、贴近了现实,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远离了诗意。过于自由的特点使得新诗成为“用中文写的外国诗”、“分行写的散文”。他说:“正是凝练、精深、朗朗上口的特征,让古诗能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可是回头再来看看我们的新诗,诞生百年来,虽为后来却未居上,能有哪一首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类妇孺皆知呢?” <BR><BR>郑伯农认为,传统诗词复兴的内在原因在于格律诗也能表现新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毛泽东诗词就是典型代表。一位美国的华侨诗友曾对他说,过去是有水井处必有柳词,现在是有华人处,必有中华诗词,必有毛泽东诗词。他的诗词不但生动地表现了当代革命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表现得如此深刻,如此感人,这实际是用创作实践对传统诗词过时论的最有力反驳。以前传统诗词之所以受到批判和冷落,根本原因不在于形式问题,而是它远离了现代生活语境。毛泽东诗词的巨大魅力证明:传统诗词并未失去表现力,它是能够表现当前新时代的。 <BR><BR>传统诗词与新诗 <BR><BR>尽管传统诗词拥有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但精品力作,尤其是富有时代大气的振聋发聩之作仍然很少。传统诗词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与新诗作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传统诗词的繁荣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衰落。 <BR><BR>郑伯农等学者认为,应当正确对待传统诗词与新诗的关系。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传统诗词和新诗不是你进我退的关系;同时也不必硬把二者混合起来,企图创造出一种具备二者优点的新诗体。他说,新诗很自由,接近口语,易学易懂,能够很方便地容纳各种各样的内容;但不够凝练,比较散漫,缺乏形式美,难记难诵。格律诗凝练,概括性强,朗朗上口,易记易诵;缺点是艺术规范太严格,语言和口语有距离,不易掌握,不易普及。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有长处有短处,想创造出一种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诗体是不可能的。 <BR><BR>他说,我们的诗歌不能只有一种诗体,诗要繁荣就要百花齐放。诗词作者要想成大器,就不能把自己关在诗词的小天地里,他应该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东西,包括向新诗学习。新诗界的朋友学习传统诗词更是不言而喻。新诗工作者和诗词工作者应当联起手来,共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诗的优劣高低,不决定于文体,只要有真挚的感情,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意象,不论新体旧体,都是好诗。 <BR><BR>

若枚 发表于 2005-12-21 13:10:04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55 编辑

<P>这绝很好。圣王转的这个贴好那,特别是后两段。</P>

梅心竹韵 发表于 2005-12-21 16:42:41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1:55 编辑

我同意荒漠的说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绝·感网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