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题 (附文一篇) 旧作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P> 无题 </P>
<P>烦暑时缠未感愁,终劳目力为红楼。此生待到鬓斑日,还枕蝇头二十秋。</P>
<P> <FONT size=4> 曹雪芹的老庄意识<br> <br>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表现了他朦胧的平等意识以及女儿观,但还有几处地方体现了他的老庄意识,即湘云抗争之言、晴雯撕扇等。在阐述这些事件之前,不得不先对老子、庄子的思想作一说明。<br>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的整个思想系统都围绕“道”而展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什么是本原?远古的人们经常关注这个问题,就是说,世界的一切怎样产生的,怎样形成的,在世界没有生成之前是个什么样子。本原的概念为:一切事物都由它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从它所出,最后又归复于它。<br> 老子的“道”首先就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所生,最后又归复于“道”。称本源为“道”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只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br> 道创生了万物,自己却无形无象,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把握:“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br> 但不意味着“道”是绝对的空无,“道”有自己的实存性,在老子看来,“道”是真实存在的。它创生万物的过程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大概指混沌未分之气,“二”指分化了的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所结合的和气。对于万物创生的具体过程,老子没有说得清楚。<br> “道”创生万物就意味着运动。老子把“道”的运动特征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反的含义有二:一是相反,二是反复。<br> 相反是说,“道”生万物的过程是由无限转化为有限,从无形落实到有形,由此导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美与丑,善与恶等等,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道”从无形转化到有形,从无到有,即能说明一切事物的转化特征。<br> 第二个含义是反复之反,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归复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老子更看重反复,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离“道”后,越行越远,但最后必将归于“道”。<br> 以上便是老子的宇宙论,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宇宙论,目的是要为社会和人生寻找一条应遵循的规则,认为人类应当依“道”之特征去行事。对于这一点,本文不再赘述。<br> 现在切入正题,晴雯要撕扇时,宝玉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顽也可以使得,……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接着晴雯就把扇子撕了。这里表面上颇可玩味,实则蕴涵了庄子的思想。<br> 在老子之后,道家思想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最终落实到君人南面之术。庄子显然属于前者,他把老子的思想发展为一种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心理性格产生过重大影响。<br> 老子和庄子都捕捉到了事物的矛盾性。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矛盾性更突出其实用性,许多时候会将其转化为人生处世的智巧。老子认为只有首先处于矛盾的被动、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化为矛盾的主动、主导、刚强的一方,此为智巧。<br> 庄子揭露事物的矛盾性,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br> < 庄子·秋水〉上称,大木被称作栋梁之才,是相对于建造城楼而言的,用之于堵塞小洞,就只不过是废料一根;良马之所以被称为良马,是相对于赶路而言,用之于捉老鼠,就远不如猫。这表明一切事物,其属性、功能,都是在相与对待的状况下才出现的。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br> 庄子又暴露了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什么是好的居所?人、猴子、泥鳅对此看法不一。什么是美丽的容貌?人、鱼、鸟对此看法也不一。这说明不同的认知主体(人、鱼等)所引发的认知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而且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观诉求的原因也会引发认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br> 庄子由此认为经验知识和由经验知识加给外界的种种性质、功能的判别,不仅极其相对、不确定,而且还是极其人为的,主观的,统统都不可靠。庄子认为把这些判别,分判都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这就是他写〈齐物论〉的目的。也就是说,庄子向往追求的是未落入人们相与对待与经验分判之前的本然性的存在状态,为以回归自然为特征的一种精神追求。同时也显示出了他的荒诞。<br> 我们再回过头来,晴雯所撕的是一把扇子,我们称之为扇子,是相对于扇风,使人凉快而言的,这是它的一种功能价值。但是,当扇子被撕碎以满足一个人某种需要的时候,则是它另一种功能价值的凸显,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所以我说晴雯撕扇表现出了庄子的思想,也是庄子思想的精华处。<br> 还有一处值得注意,就是〈红楼梦〉吃鹿肉一回中,黛玉讥笑湘云,湘云反击,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你们”兼指宝钗——因下文宝钗“参战”,十分明显。<br> 从此处不难看出湘云有魏晋之风,有阮籍、嵇康的一点影子。阮籍、嵇康就是以老庄道家的宇宙论为支撑,转出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批评。老庄道家的宇宙论把世界分为两层:一层为形而上的本源世界,尚未分化,因而是绝对、本真的世界。另一层为形而下的万物世界,这是已分化的堕落了的多杂世界。宇宙在本源层面上的混沌未分,自然运化的状态寄寓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为这一状态最本真,最自然,应为人所效法。从这一理想社会出发审视现存社会的世俗礼法乃至君臣制度提出激烈的批评。<br> 嵇康批判儒家六经,在他的〈难自然好学论〉中,他公然宣称儒家六经为“秽芜”,六经所倡导的仁义礼法为“臭腐”,要把儒家的礼法制度兼而弃之。嵇康称:“六经以抑引为主”,指六经倡导的仁义礼法是以限制、改变、扭曲人的本然性情为基本失的,它是反人性的。<br> 嵇康又称:“人性以从欲为欢”。欲指自然欲求与本然性情。他把经过仁义礼法改变过的状况称为“理伪”,而以未被仁义理伪改变过的人的自然欲求与本然性情为人之“真性”<br> 阮籍、嵇康推崇率性而行,纵情直往,以真性情面对他人、社会,该笑则笑,该哭则哭,毫不矫情。<br> 曹雪芹写湘云“真名士自风流”显然批判了名教的束缚,崇尚真性。其中也展示出了曹雪芹深受老庄影响,向往一种出世的精神生命的思想倾向。也许这并不是全部,但至少是一种对本真的向往。<br> 奇怪的是第二十一回里,宝玉捧的偏偏是〈南华经〉!</FONT> <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TR>
<TD><br></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9 10:17:23编辑过]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后生可畏,有潜质。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哈哈,你是在校的大学生吗?:)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是的,我是在校的,大一学生。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厉害挖,大一就写的那么好。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只是喜欢文学,史学,中国哲学罢了。还要向大家多学习。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3:18 编辑
哈哈!好论!精彩!其实曹雪芹的出世之念贯穿《红楼梦》的始终!以顽石的入世到最后宝玉的出世!无不是如此!开始就早已埋下伏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