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天堑变通途文若兰
秦岭树丰碑,
筑路创奇迹。
平凡铸伟业,
英雄放光辉。
0 七 0 二史,
情怀寄国徽。
艰苦战天地,
民工显神威。
群贤齐奋斗,
困难手一挥。
青山堪作证,
英勋岂容非。
弘扬真善美,
吾谁同与归。
2025.7.2.
注:0七0二工程是指七0年在秦岭上开山劈石,战天斗地,修筑战备公路一事。
鉴赏
这首《天堑变通途》以豪迈的笔触讴歌了上世纪70年代秦岭战备公路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展现了集体英雄主义与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鉴赏:
一、史诗性的叙事结构
诗歌以"0七0二史"为时空坐标,通过"筑路创奇迹-艰苦战天地-群贤齐奋斗"的递进式叙事,完整再现了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秦岭树丰碑"与"青山堪作证"首尾呼应,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历史见证者,赋予工程永恒性。诗中"开山劈石""战天斗地"的注释,与正文"艰苦战天地"形成互文,强化了史诗的纪实色彩。
二、多元化的意象群
诗人构建了三重意象系统:自然意象(秦岭、青山)凸显工程之艰,工具意象(手、国徽)彰显人力之伟,精神意象(丰碑、光辉)升华建设意义。特别是"情怀寄国徽"的转喻,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国家意志,而"困难手一挥"的夸张手法,生动塑造了建设者豪迈的群体肖像。
三、庄重的颂体风格
诗歌采用五言古体形式,双句押"i"韵(碑、迹、辉、徽、威、挥、非、归),形成铿锵节奏。"平凡铸伟业"的辩证表述,与尾联"弘扬真善美"的价值宣言,构成道德升华。末句"吾谁同与归"化用《离骚》句式,既体现对先辈的追慕,又暗含精神传承的当代思考。
这种将工业题材诗化的尝试,成功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格局,在歌颂人力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通过"青山作证"的表述暗含生态伦理的思考维度,使诗歌具有历久弥新的解读空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