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庐 发表于 2005-10-8 19:39:02

[转帖]袁枚传统

<DIV>
<P>读《袁枚文选》,愈想愈嫉恨,应了钱钟书评论袁枚说的“盛名之下,占尽韵事,宜同时诸生,由羡生妒,由妒转恨矣”。历史上文人日子过舒畅的也不少,像袁枚这般滋润的却实在难找。再看《随园诗话》嫉恨心少了,不说几句憋着难受。<BR>   <BR>袁枚1716年生于杭州,幼时家徒四壁,日用艰难。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三岁取的进士功名,可谓少年得志。后任溧水、江宁等地知县。据他说在职时政绩不错,离任时还百姓送了金灿灿的万民伞。如果我们看到他亲笔所叙的这个案例,也许对他的政绩会有所怀疑。在江宁任上时,有个窑老板的儿子钱某,看上了一个为他家挖煤的雇工的妻子,要买她为妾,煤矿工答应后又反悔了,争议不休讼到袁枚那里,袁枚看矿工脸如黑炭,他的妻子却颇有姿色,而钱某长的帅而且会写诗,袁枚觉得很相配,就有心撮合,可拘于律法的限制,不敢胡判。他手下的人知道他的心意后,就为钱某出谋划策,让他如愿以偿地买到了矿工的妻子。<BR>   <BR>袁枚自称平生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 当了几年县官后因升迁受挫,忿忿然以回家孝敬老母为由,不到四十辞官不干了。任江宁知县时,花三百两银子在南京小仓山旁买下了一块荒地,曾经是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的隋园。当年隋赫德奉旨查抄曹家并接任了曹寅的江宁织造一职,而曹家的房产也一并赐给了他。事隔没多少年,曾经的豪门大宅,成了荒芜之地,所以买价甚是低廉。离职后,袁枚在这块地上模仿老家西湖风景,开池沼,起楼台,奇峰怪石,梅园竹林,奇花异草,几经时日被他经营成江南最著名的园林,家藏的古玩字画为大江南北富贵人家所未有。后来《红楼梦》一出,袁枚得意宣称:“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P>
<P>在饮食方面,孔子语录自然背的滚瓜烂熟,‘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在他手里发挥到无可复加了。哪里有好吃的,一定设法学来,嘱家厨帮子如法炮制,他记载了数百种美味佳肴的食谱,看着就让人流口水。以致近年还有人倡议把袁枚的生日设作饮食文化节。</P>
<P>食色性也, 迟迟没添子,是他狂讨小老婆的理由,先后纳了六个妾。直到六十三岁,新纳的娄氏才生了个儿子。除了妻妾还有一帮侍女,除了侍女还有娈童歌妓更有一群慕名而来的女弟子。他的龙阳之好,丝毫不亚于女色,少年时就和诗人张静山有染。 除了送上门求他提携的少年,路遇美少年,也时常要搭讪一番 。有时还利用权势,有回从上元县衙门办事回来,在路上看见一个被押解去县堂的年轻犯人,觉得很有姿色,袁就找个借口让县令将此犯送到他家里来。到两情相悦时,才发觉此人长一般。袁枚大为扫兴就叫县令派人将他领回。   <BR><BR>这么热衷于交际的文人也罕见,除了通过诗文联络情感外还利用同年、座师、老乡、同僚、弟子等各种社会关系。结交了相国 皇亲,尚书、总督之类的朝廷大员以及大批地方政要、名流富户。 在经营随园的数十年,虽说退隐,袁枚的名声却越来越显赫,文人骚客,达官富户趋之若骛。区区一个下岗县令,派头能比皇亲国戚,官员来访一般在离随园数里外,武官下马文官落桥,轻车简从,步行前往以示敬仰。</P>
<P>在他的庄园招朋待友、舞文弄墨、花天酒地度过了中年,到晚年袁枚带着侍从开始四处游历,盛名之下所到之处自然有大帮人招待、宴请,虽是在野之人,却似钦差御使出巡,用他朋友赵翼的话说:占人间之艳福,游海内之名山。人尽称奇,到处总逢迎恐后。</P>
<P>如此度过的奢侈一生袁枚到八十二岁无疾而终时,还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田地房产及古玩玉器。<BR>像江南织造曹家这种接了六次驾的显赫世家,都因奢华过度入不敷出而挪用公款获罪。出身贫寒的袁枚不过一介文人,又有什么敛财之道来维持他糜费的家用呢?<BR>   <BR>袁枚比活了九十来岁乾隆晚生五年,早死二年,他的盛名是在乾隆六十多年的统治下取得的,乾隆虽然大搞文字狱,不少文人因文获罪,却又最爱附庸风雅,自称也是个文人,一生写了万多首诗。有这么一个主子作榜样,朝野之人纷纷能以赋得几句诗词为荣。而康乾时期开有鸿词科以比试诗词歌赋取士,闲情逸致,风花雪月成了进身之本。作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自然也风光的很。光为他人的诗文评点、作序就有不少收入,据说为某巨富的书写个序就收了二千两银子。袁枚的骈文华中有实,作传记铭文自然拿手的很,不管是达官还是富户都渴望求得一文光宗耀祖。袁枚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自然懂得,亲朋好友外,王侯将相自会不请自送以他们的权势来增添自己的光彩,其他人一律须重金相求,有时一篇千百字的墓志铭竟得千余两银子。<BR>   <BR>除了这种润笔费外,刊印的书籍也有大笔的收入,售价五两银子的《袁枚全集》听说卖得好的很,连日本人朝鲜人都来求购,还出现了盗版。而编著《袁枚诗话》更是名利双收,可称出版史上的经典案例,出书时先找达官富商资助,而售书收入和版权具归袁枚。书中用大量的笔触描述与显贵的交往经历,而点评他们的诗句时也是媚气十足,几近肉麻,甚至有些官宦巨贾大字不识一个却也有诗作刊入。被他像模像样地评点一番。书中收录近千作者的诗句,除古人、显贵、亲朋好友外,求入选者往往要孝敬一些两银。引曾和袁枚有数面之交的福建总督之子伍某说道:“ 有替人求入选者,或十金或三五金不等,虽门生寒士,亦不免有饮食细微之敬。皇皇巨帙,可择而存者,十不及一,然子才已致富矣。”</P>
<P><BR>除文字收入外,袁枚的另一项收入来自馈赠和授馆,以随园为中心的庞大交际圈子,除了乡野穷鬼他几乎什么人都交往,到访随园不管是地方政要还是后生晚辈都会奉些礼物或银两。上文说的伍某自叙到随园时就送了四十两银子。而他收的学生大多是名门闺秀和富家公子,学费也应该不少。 此外还有购置的田产及高利贷的收入,他的遗嘱记载有田产万金余,银二万两放在亲友家生息。<BR>   <BR>      <BR>不能否认袁枚的财富来源和他的文笔声名分不开。可论名声清初的顾炎武也不低于他,论才情同时代的曹雪芹也不逊于他,怎么就沦落到连喝稀饭都喝不饱的地步呢?同为文人为什么清贫富贵迥然不同呢?</P>
<P>这只能在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对人生态度的不同上找原因了。 以节气著称的顾炎武除以死相挟,拒不出任满清的官员外,也以文人的堕落为耻,拒绝一切应酬文字,挚友被称作清初三大儒的李颙,求他为已故的母亲作个传文,也被他婉言谢绝。袁枚却以这种文字为人歌功颂德作为生财的手段为荣。</P>
<P>“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雪芹为人孤愤,看透世态炎凉,只知道埋头著书,不善于自我炒作和趋炎附势结交权贵。</P>
<P>而袁枚却从不掩饰热衷于对名的追逐,也不羞于自我炒作自我吹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好名也。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 蒋心余太史自称“诗仙”;而称余为“诗佛”,想亦广大教主之义。弟子梅冲为作《诗佛歌》云:“佛之慈悲罔不包,先生见解同其超。佛之所到无不化,先生法力如其大。先生即佛佛即诗,佛与先生两不知。”   好像现在也没几个人能背出这个“诗佛”的几句诗来。</P>
<P>更没有趋炎附势的羞耻感:“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何也? 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终难免祸;”“人但知满口公卿者为俗,而不知满口不趋公卿者为尤俗,必也。”“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 <BR>    <BR>除此之外他的盛名也由于标新立异的叛经背道。袁枚倡导写诗文要有感而发,表现真性情,就像魏晋文人那种所谓的性灵文字,对袁枚来说魏晋文人的作风是最好的生活样板。可道德上的约束是这种生活的大敌。于是袁枚以反传统的礼仪廉耻面目自居,佛道的克欲、 墨家的尚俭、王安石的抑富、 甚至海瑞的清廉都是他的攻击对象,而任何对他行为品质上的非议,都可以被归为伪道德对真性情的攻击。<BR><BR>可前明的李贽也反理学也叛经逆道也招女弟子,却被人以伤风败俗告发,落个不得好死。同样以朱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封建时代,而袁枚在这方面上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却能享尽艳福,善死善终呢?</P>
<P>这事关乾隆对理学的态度,虽然乾隆初期对朱程理学是肯定的。可到了乾隆十九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认为自宋儒以后,理学出现了“标榜名目,随声附和……大道愈晦”的现象。还发现程朱理学并不完全有利于统治,像结社讲学甚至还会对统治构成威胁,而传统理学对君王礼仪行为上的约束也不符合他的性情,于是乾隆二十年以后,与康熙时期因批判程朱而获罪不同,批判程朱理学几乎不再是需要承担政治上的风险。袁枚这种和官场保持紧密联系的聪明人,自然能看出这种风向的变化,于是袁枚在这种情况下,见风使舵以反道统理学的面目自居,即能像当朝的和珅、福康安那样过上奢侈荒淫的生活,不受道德上的制约,反而助长了名声,赢得了压抑甚久的富贵名门的推崇。后世还有人把这个拿女人当物品相赠的袁枚,当作反道统理学倡导妇女解放的先锋。</P>
<P>嘉庆二年,八十二岁的袁枚终结了他浮华的一生。“假我数年唯‘ 临山登水,寻花问柳 ’八字。” 这个视‘忠孝为大节,廉洁为小善’的盛世文人,不能说不坦诚。</P>
<P>我们不知道在这种文人集团主导下,突破了道德约束,而又没有制度、民众制衡的腐败社会能维持多久的繁荣。袁枚死后不到二十年 ,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盛世也转为衰世。袁枚苦心经营的随园也逃脱不了大观园的命运,沦为荒芜之地。四十年后西方列强的侵入,太平天国的起义 ,所谓中央帝国也彻底沦为弱小民族。</P></DIV>

石心木人 发表于 2005-10-10 11:35:32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5:40 编辑

读了:)

弗庵 发表于 2005-10-11 09:40:09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5:40 编辑

<P>际遇的文人,天生的灵性.</P>
<P>让袁枚生在季世离乱之境看看</P>
<P>历史不能假设,文人的境遇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也不同.</P>
<P>不能随遇而正确取向者,悲乎!</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袁枚传统